诗词笔记:鬼见拍手笑
唐朝太宗及高宗时,在北方一些城市乡村,常见到一个老和尚讨饭,嘴里还时不时吟出一首诗来,让听者大惊奇。继而,就有传说,这个老和尚是菩萨转世,口口相传,他转世的细节也塑造出来了。姓王的人家,见林檎树(我们老家叫花红树)上长了大树瘿,剖开后,见到一个孩子,就起名叫“梵志”,收养在家。
唐朝第一个著名诗僧王梵志出生故事算是编出来了,他的诗歌也被人传诵。
诗二首
作者 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注释
土馒头,指坟头。
铁门限,隋朝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后世子孙,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在永欣寺修行时,人们向他求字,把门坎都被踩坏了。寺人只好用铁皮包起门坎。人们就笑称这是“铁门限”。这首诗里的铁门限,意思是抗拒死亡。
赏析
这两首诗不用翻译,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都是面对死亡的黑色幽默,第一首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有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于幽默中含着点冷酷。下两句,“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既有人人都逃不脱死亡的严峻,又有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幽默。
第二首诗,还是对死亡的思考,不过不像上首用一个让人震惊的比喻,而是从人与死亡的对抗中,显示死神永生,劝喻世人顺其自然。
这两首诗全是北朝民歌的风格,但加入梵志人生感悟,便觉味道大不相同。我们熟悉的那时的民歌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这是相对比较雅的,更多的是:“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剿儿指健儿)“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表现直接,语言平白,甚至多是庸俗的价值观。王梵志将佛教说教、人生感悟注入其中,造出梵志体诗歌,诗僧皎然称赞说“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
王梵志诗歌影响很大。后来诗人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下面就处注说是“梵志体”。再后,顾况、白居易、元稹通俗化诗歌也受王梵志影响。唐朝时,王梵志不少诗歌传入日本。
到宋朝,仍有许多人模仿梵志体写诗。范成大化用其诗,制成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到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梵志诗给小说中寺庙起名字“铁槛寺”、“馒头庵”。
五四运动时期,王梵志又被请出来,为白话文运动走秀。(从古书从日本古籍中,搜集王梵志诗近四百首。)
然而,在当时,王梵志的诗还不足以掘开堰坝,放开大河流。
附
王梵志真实生平
王梵志活着时就被神化,唐人笔记中多有他言行及诗歌记录,但后世很多人怀疑他的真实存在,以致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都不收录他的诗歌,直到1900年,在“敦煌遗书”中才又发现梵志诗以及他的子孙为别人写的祭文,这才确定他的存在。后来,有白话文运动,胡适、郑振铎、张锡厚等人考证,才勾勒出他一生的大略轨迹。
梵志,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80有余。他生于殷富之家。幼年时,生活富裕,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隋末战乱,家道中衰。他开始种田经商。唐初,因繁重赋税和天灾,梵志家产败尽,被迫做雇工、帮工。他曾做过监铸官,廉洁奉公,以孟尝君自况,但任期未满即被革职。梵志有五男二女,皆不孝,50多岁时,生活无着,被迫半路出家,四处募化求斋,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从这时到80多岁,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
王梵志诗选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隐我脚,就是硌我脚。隐脚这话,在我孟津老家还在说。)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这是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俗话的出处。)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这也是伤心语吧。)
吾富有钱时, 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 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 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 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 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 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 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 且看来时道。
(看这诗,只有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