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4)
【组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三服之。
该方证针对血虚津枯寒证,当归活血定痛,生姜、羊肉养正补虚,故治血虚津枯而腹中寒痛者。实热腹痛不能用之。
金匮·妇人产后病4: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金匮·腹满寒疝病宿食病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注】:这两条的腹痛,甚至绞痛,除了虚寒引起,还有血虚津枯的应征,条文都是简语。当归生姜羊肉汤是温补食疗的组方,对寒疝和虚劳不足都可以使用。胡老指出这个方在临床治疗上使用不多。
【组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该方证用于寒实腹痛便秘,证常见协下偏痛,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注】:胁下偏痛,脉紧弦,紧主实,弦主半表半里也主寒,综合考虑,这个脉象是主寒实。实需下攻,但寒又不宜下,所以得用温药来攻。既然是寒,为何又有发热?胡老的弟子段治钧回忆胡老解释为寒实郁之所致。
大黄附子汤用大黄、附子、细辛三味,把它称为大黄附子细辛汤更易记。附子、细辛热而温里去寒,大黄攻下。古人认为凡是偏一侧痛、脉偏紧偏弦,都是寒实,应该用温药攻之。
这个组方不仅治胁下,凡是偏侧痛,都起作用。比如关节疼痛偏于一侧,用桂枝加术附,加少量大黄,也可以直接用大黄附子汤,再如骨质增生也常有偏侧疼,也可用桂枝加术附加大黄或直接用大黄附子汤。当然不偏于一边的寒实于里的腹痛,也可以运用。对于疼痛拘急的,也可以合用芍药甘草。
【组方】:外台走马汤方:杏仁二枚,巴豆二枚(去皮心,熬)。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根据《神农本草经》,巴豆为一温性峻下药,开通闭寒,利水谷道。杏仁利咳喘、缓心痛、亦利水。二者配伍尤能开通闭塞而得快下,此为卒病暴疾胀满闭塞的急救方,而适用于里寒实证。走马汤的做法:巴豆两个,去皮心,炒干,压粉,吸干油,合两个杏仁,混在一起捣碎,开水二合冲服(二合即现在的40ml)。走马汤服下之后,如果恶心比较多,会吐,腹痛或便秘厉害,会泻下。下泻过于厉害,喝冷水即止。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三):《外台》走马汤,治中恶腹胀,大便不通。
【注】:中恶、飞尸、鬼击,是卒然发作的无热候之剧烈的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等暴病。中恶之证,俗称绞肠痧,或称干霍乱,为臭秽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故心腹胀痛、大便不通,为实证,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里虚实清浊之分,故用巴豆极大毒猛峻之剂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而尽除,则病得尽解,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营卫阴阳机息则死,是取通则不痛之义也。
【组方】: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一两。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合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气。
巴豆,味辛温,峻下,干姜温中散寒,也能缓巴豆之泻,大黄寒,能制巴豆辛热之毒,合用攻逐寒积至猛,故治里寒实者。不能用于热证。
金匮杂疗方3:(三物备急丸方)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注】:同前面走马汤一样,该方也用于突然发作,心腹诸暴百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凡中风、急惊风、脚气冲心、痘疮内陷、癣疥内攻、干霍乱、痢疾等,若病势险恶、卒痛如锥刺、或迫于胸咽呼吸迫促、口噤不开、甚至假死者,本方均可治之。
【组方】: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上二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冷水亦可)。为细末,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人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稀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桔梗、贝母排脓,伍以温下的巴豆,治痰饮凝结的寒食结胸,以及肺痈、白喉等咽喉肿痛、痰阻胸咽,或有痈脓之变,以至呼吸困难、饮食不下而无热证者。方后从 “身热,皮粟不解.......” 起的文字说明,都是后世乱添加的注解,错误太多,统统不要。
伤寒141: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注】:这条的条文有错误。应改为“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寒实结胸不可用陷胸汤。“三物”二字也应冠于“白散”前。这可能是后世传抄造成的错简。寒实结胸就是水寒气冷的痰饮类凝结在胸和心下,出现疼痛、痞硬,也会有气喘咳逆。寒实结胸没有热实结胸所具有的热证,没有烦渴,没有发烧。它与热实结胸都是实证。大结胸脉沉紧,寒实结胸脉也沉紧。若脉沉迟、沉弱就得考虑是否脏结了。虽然寒热不同,但是邪实相同,有时也兼大便不通。用三物白散,也就是桔梗白散。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五):《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注】:这段话与同一章第12条桔梗汤条文同,桔梗汤与桔梗白散是有区别的,有必要理清楚。
其背景是:金匮这章分别讲了肺痿(虚热伤肺咳唾涎沫)、肺痈(肺痿进一步发展化脓了)、咳逆上气(如肺气肿一类)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又交集在一起。在未化脓时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化脓阶段的治疗,可用桔梗汤和桔梗白散。
肺痿的症状脉微(主津虚)而数(阴虚之热),热伤肺而咳嗽唾涎沫,这是虚证。到了肺痈,热仍在肺,而且伤了营血,使血凝滞不通,咳而胸满,振寒者,是蕴脓将成的标志。其脉亦数,其热在肺,蒸熏而咽干,热不在胃,故不渴。时吐浊痰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这时的治疗必须祛其痰和脓。
使用的方子,提出一个桔梗汤,还有后世附加上一个桔梗白散,两方都排痰排脓。其区别,胡老说前者虚、后者实,注意胡老说的“虚”指患者虚弱,这时应使用桔梗汤,胡老说的“实”,指起码得有大便干、难,才使用桔梗白散。因此,桔梗白散是寒实结胸的正治,但对于肺痈排脓来说,我觉得还是慎用,还是用桔梗汤好,另外还有一个苇茎汤也常用。
//////////
【插曲病案1,发热恶寒下利案】:患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下利,心下满闷,神疲,苔白,脉浮缓。
分析: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缓);太阴里证(下利,苔白,神疲)。辩太阳太阴合病。
根据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其中有下利。伤寒论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其中“太阴病”指有273种种症状。伤寒论l6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依据这三条,可用桂枝汤或桂枝人参汤。但用桂枝人参汤更好。
案底:医(吴清波)与桂枝人参汤,二剂表解利止。
【插曲病案2,下利案】:中年女,感冒咳嗽、下利巳20余天,西药无效求诊中医。刻下:恶风寒、无汗、咳逆气短、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大便溏稀日3~4行,脉弦数。
【分析】:1、恶风寒、无汗,表证,推测漏了发热、脉紧记录(只记了脉弦)。脉数者主热、虚、浮,先可判有表热,病20多天,其虚亦可知。首先确定太阳表实证。能如此持久维持太阳表实,说明患者体质不错。
2、口干,主里热,但不欲饮者有二义,一是热在血分,二是阳明里热不厉害。下利,乃协热而利,病欲从下自解也。
综合辩太阳阳明合病。
案底:医(胡希恕先生)与葛根汤加生石膏,二剂,表解下利除。
讨论:1、本案记录应当有一些遗漏,如太阳未提发热、脉紧,应当有点发热。
2、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者,另有葛根芩连汤。后者较前者更加偏于阳明,甚至表证并非必要条件,而前者的表证较明显。
【插曲病案3,清代名医下利案】:(原文)何姓,有一婢,下利日十余行,其色纯青如菜叶,心下痛,口干舌燥,渴饮热水。
分析(阿谷老师):表:无;半表里:无;里:口干舌燥,渴饮热水〜里热,心下痛〜里实,下利日十余行,色纯青如菜叶,根据「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判断此下利为热结旁流。
综合判断:阳明热实,热结旁流,急症。方剂当与大承气汤。
案底:病案选自清代岭南名医易巨荪《集思医案》。此少阴病转阳明实证,热结旁流,大承气汤一剂,证缓,黄连阿胶汤二剂,痊愈。
【插曲,阿炳老师谈扶阳用药】:谈谈三阳合病。感冒发烧,时间一长,往往三阳同病,或两阳同病。三阳同病,伤寒论处方是桂枝柴胡加石膏(指阳明热而未实的情况),扶阳三阳同解方主要变化除桂枝汤以桂枝法(大同小异)替代外,柴胡方以前胡替代柴胡,变化最大的是阳明层面,以白芷替代石膏。白芷与前胡黄芩构成所谓的白虎法,但在用药上,尽管不存在少阳证,一般也是白芷前胡黄芩。扶阳的这样处方主要考虑有两点,第一是忌石膏之寒凉,患者热泻之后,感冒发烧恢复却往往伤及太阴,造成脾胃虚弱,厌食乏力。白芷性温散,就不会造成这种情况。其二,原理不同。白芷性温何以泻阳明之热?其实是用白芷之温散,枢转阳明之热邪往少阳,再以前胡黄芩和解之。所以无少阳证却用少阳方。这样的用方我切身体验有效,特别对体弱者,更是一种保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