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相处智慧,关起家门见真章

我们常说,家是一个给人力量的温暖港湾,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
在电影《没问题》中,摇滚教母、二手玫瑰主唱梁龙饰演了一个失意的中年父亲,为女儿左明明的学业和工作四处奔走,但却始终无法理解下一代的想法,爹味十足又迷茫困顿。
片中有一个小细节,巧妙地放大了老左和女儿相处上的不知所措——在家里劝说女儿的时候,没得到回应的老左径直推开了房门,结果刚好撞见女儿在换衣服。
在短暂地回到同一屋檐下后,老左终于后知后觉地发现,跟前妻生活多年的女儿早已经长大,而自己并没有学会和她相处。
代际交流最大的障碍就是所见过的世界不同,彼此对生活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没问题》
其实,老左和很多中国父母没太大差别,左明明和我们也没太大差别,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不是子女的主人、父母的产品或另一半的附庸。
但“自家人”的关系,其实最容易无所顾忌,侵袭到彼此的舒适圈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槽点,在关起家门时最容易暴露无遗。
不过,在过去一年半,中国人的家庭相处之道却有了很奇妙的“反转”。
8月11日,宜家发布首个中国家居生活及消费趋势报告——《家,为我而生》(下称“报告”)。在接受访问的1200户中国家庭中,不少人都在疫情后增加了居家做饭、运动和陪伴家人的时间。
你肯定还记得,在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待在家里时,有人在阳台上开起了音乐会,有人和父母用餐桌打乒乓球,夫妻双方则坐在办公桌前,成为了居家办公的同桌……
这期间,我们给予了彼此更好的陪伴,也满足了个人的独处,更重视平等的相处,在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相处智慧。
逆境中的陪伴,最是真切、最是难忘。
千金易得,陪伴难求
对于人均吃货的中国人来说,吃饭从来都是维系感情最好的仪式。从春节到中秋,从周末小聚到久别重逢,不下厨做一顿家宴总是不完整的。
然而,中国式干饭热闹欢腾,做饭却往往有点寂寞冷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丰盛晚餐,很多时候是妈妈一个人在厨房忙活出的成果。
适当地搭讪两句,切根葱、递头蒜,都是一种很暖心的陪伴。/《小舍得》
为家人做饭当然是一件美好的事,妈妈也未必真的需要你搭把手。只不过,一个人在厨房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未免寂寞了点。
做饭变得不再孤单。

@匪头小白

35岁,三代同堂

35岁的全职太太匪头小白,就决心不成为这样的“孤独做饭人”。
为了兼顾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匪头小白将家中的餐桌区改造成了餐厨一体的设计,保留下来的中式厨房则用玻璃门隔开,宽敞的西式开放式厨房则可以泡咖啡、煮茶、准备早餐,也是一家三代人的“社交”阵地和一起包饺子、做烘焙、搭乐高的好地方。
全家人在同一个空间里忙碌、闲聊,是开启一天最暖心的方式。
对于告别孤独烹饪,匪头小白并不是个例。《2021中国家居生活及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最受中国家庭期待的餐厨设计分别是多功能餐桌、餐厨一体化、开放式厨房、取代餐桌的厨房中岛台和中西厨分离。
你看,告别孤独烹饪,中国人显然是认真的。
在传统家庭分工中,我们曾经对家形成过强烈的刻板印象——默认厨房是属于做饭人的领域,也很自然地默认了一位家庭成员理所当然的奉献。
很多时候,中国人的家都与这样的“奉献”紧密相连,就像客厅要用来招待客人,书房也要为客人留宿准备一张床。
但,生活又岂是为外人而准备的?
与其说新冠疫情打破了日常节奏,倒不如说中国人抓住了重塑生活的契机,重新审视那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朝夕相处中,舒适最重要
归根到底,家是让每个人住得舒服的地方,在有限的空间为每一个家庭成员提供舒适圈,永远是一个窝的理想模样。
譬如,在厨房之外,客厅这个家里最大的公共空间也开始打破“沙发+茶几+电视”的传统三件套,被许多家庭重新设计成满足家人需求的“living room”。
前者,在传统上是一个家的“脸面”,规规整整不逾矩;后者,则可以随时变成阅读室、健身室、娱乐室,以不同的模样承载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亲密的陪伴很重要,一个人的独处亦然。

只要愿意,家的形式可以打破成任何我们想要的样子,延伸出我们想要的功能。

在共居生活中,寻找平衡。

@乱室佳人儿

石女士,30岁,和伴侣一起住

沈阳的石女士,就将亲密和独处的平衡做得恰到好处。
与老一辈不同,石女士始终认为即便亲密如夫妻,也需要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尽管住在面积高达108平方米的公寓里享受二人世界,石女士却没有“物尽其用”地为自己和先生各自准备一个书房。
在这个宽敞的家中,两人始终共享着一个书房。
每晚,当石女士在摆满绿植的一角刷剧、听歌、阅读,同处一室的先生则在另一侧玩游戏,游戏和电视剧交织的BGM构筑了两人生活中最日常的烟火气。
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偶尔抬头望望对方,这样的日常再窝心不过了。
不得不说,在打卡过居家办公、上课、运动等种种体验之后,这样的共居设计已经越来越多。
当然,疫情只是催化剂,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在长久的相处中明白: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共居者,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化需求都可以被满足。
如果说,家是一个庇护所,那它所庇护的就是每个人既交织又独立的舒适圈。
相似的改变,也发生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上。
在报告的调查中,很多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独立空间。年轻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进步,同样落在了生活的实处。在他们的家中,孩子们的生活并不需要为大人妥协,家长们会购置可调整高低长度的家具,准备专属的儿童洗漱、用餐用具,打造适合孩子奔跑、娱乐的公共空间。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房间,也和大人平等分享家里的公共空间,成长在一个友好且完整的“平等小世界”。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想成为家里的小主人,那不如就给他们一个独立的房间,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
宜家,越来越懂中国人的家
除了告别孤独烹饪、平衡亲密与独处、平等小世界,宜家还在报告中提炼了一屋无限空间、无死角收纳、变化不停歇三个趋势。
宜家中国市场与消费者洞察总监吴晓露表示,这是宜家从1200个家庭中提取出的“最大公约数”,分别对应了当下中国家庭对家的三种最普遍的期待:
家有超能力,一个家不仅仅是满足日常需求的住所,还应该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家是庇护所,作为温暖的港湾,家庇护的自然不只是身体,更要治愈心灵;家在成长中、在朝夕相处中,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活变化持续“生长”和更新。
每位屋主对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宜家能如此懂中国人的家?
这种深刻的理解,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一份问卷、一次访谈便能做到,更多源自宜家进入中国23年以来,在经营一个家上始终与消费者站在一起的共同努力。
你看,如今成为宜家消费主力的年轻父母,恰恰是23年前宜家进入中国时面对的第一批小朋友。很大程度上,宜家就是和这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小伙伴。
当然,在他们长大成人、独立生活、为人父母之后,对一个家倾注的独立、自由、平等和幸福……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宜家。
从组合度极高的卡莱克、常年热销的毕利书架到近乎万能的厨房配件,宜家可以说定义了一代人对于美好日常生活的全部想象。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审美,也可以看见无限的关怀。
对于很多人而言,一个家的幸福模样,往往就是宜家样板间的模样。
正如一位网友所憧憬的那样:“每次女票不开心就拉她去逛宜家,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对未来幸福的追求和期望,尤其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
更何况,正如吴晓露所言:“宜家在每个城市的样板间都不太一样,每一个风格和细节的差异,背后都是对在地家庭和文化的深刻挖掘。”
为更好地启发消费者探索“为我而生”的家,同时也作为宜家中国“未来+”本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家中国在发布《2021中国家居生活及消费趋势报告》的同时,也在当天揭开了宜家全球首家“未来家体验空间”,即全新升级的宜家上海徐汇商场的神秘面纱。

未来的家,将更顺应现代习惯、更符合人文需求。

与经典的宜家商场相比,“未来家体验空间”改变了原本博物馆式的购物动线,而是以人的居家活动为基础,将所有产品系列划分为睡眠洗漱空间、创玩工作空间、烹饪用餐空间、会客休闲空间、收纳展示空间等五大分区,使消费者可以根据需求直达相应商品区域,也不需要像以往那样自行去仓库拣货,手机上动动手便能一键下单。
除了自助购物外,“未来家体验空间”还将一一展示收藏家、全能家、共享家、创造家、善行家等代表性人群的家装生活方式,为每一位到访的朋友提前描绘一个理想家的未来。
而在接下来的2022财年,宜家中国将以“发现家的打开方式”为主题,推出1900多种高性价比的家居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100多种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新品。
不难预料,在未来的很多年里,能承载中国人相处智慧的理想样板间,仍然在宜家。
扫描下方二维码
翻阅 完整版《中国人居住生活报告》
✎作者 | 安菲尔德
✎校对 | 凌晨
✎排版 | 方咏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