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大黄120克,干姜120克,龙骨120克,桂枝90克,甘草60克,牡蛎60克,寒水石180克,滑石180克,赤石脂180克,紫石英180克,石膏180克,白石脂180克。
【用法用量】上12味,共为细末,每服6~9克,水煎减量,每日1剂。
【方歌速记歌诀】
风引大黄与甘草,龙牡桂枝滑石膏,
紫石赤石寒水石,清热镇惊此方妙。
【功用】重镇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癫痫、中风和小儿惊风,证属热盛动风者。突然仆卧倒地,四肢抽搐或偏瘫偏枯,两目上视或口眼歪斜,喉中痰鸣,神志烦躁或不清,舌质红,脉弦数有力或兼数者。
【加减】癫痫者,酌加竹沥、胆南星、石菖蒲以豁痰开窍;中风者,酌加磁石、代赭石、怀牛膝以镇潜降逆;小儿惊风者,
酌加羚羊角、钩藤、全蝎以凉肝止痉;热甚者,则酌减干姜、桂枝、紫石英及赤石脂等药。
【方论】本方所治癫痫、中风和小儿惊风,均由肝经蕴热,热盛动风,兼心神不宁引起。治当寒凉清热,重镇熄风,并稍佐以安神。方中重用石膏、寒水石与滑石之三石,性皆寒凉,以清热泻火,所谓“除热”是也。大黄苦寒下泄,泻火通便,协同三石,以直折风火之势。龙骨、牡蛎、赤石脂、白石脂与紫石英,均质重沉降,与三石合用,共成重镇熄风之功;其中,龙骨、牡蛎和紫石英兼能镇心安神;赤、白石脂兼可固涩,以防石药重镇和大黄走泄过甚之弊。桂枝既可祛风解肌,复能平冲降逆,则不论风之属内属外,均可治之;且辛甘而温,再与干姜配伍,可防三石、大黄等寒凉碍胃。甘草和胃气而调和诸药。和而成方,共奏重镇熄风,清热安神之效。
风引,即风痫掣引,俗谓抽搐。本方是根据主治而命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关于方名“风引”二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二认为即“风痫掣引之谓”。《外台秘要》卷十五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即本方)。”可见“风引”属古病名,本方主治此病,故以之名方。其在组成上重用石膏、寒水石、滑石和其他金石介类药为主,在配伍上体现了清热泻火,重镇熄风之法,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重镇熄风与清热泻火为主,但重镇熄风又佐以固涩,可防下泄之弊;清热泻火又佐以辛温,可防寒中之弊。如是,清泄火热,则风阳自熄;重镇心肝,则瘫痫可愈。
【医论】本方是治疗癫痫、中风和小儿惊风属于热盛动风之剂,以突然仆倒,四肢抽搐或偏瘫,目睛上视或口眼歪斜,舌红,脉弦数有力或兼数为证治要点。
本方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记载十分
简略,仅述其功用“除热、瘫、痫”。《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载其主治为:“大人风引,小儿惊痫毛疯,日数十发。”据此,“从方测证”,揆度本方之主治证候,当是因热而风动。其热也,既可以是肝阳素旺之热,亦可是外感热病,热燔肝经,以致肝热风动,发为癫痫、中风和小儿惊风。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病发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中风则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特征;小儿惊风每因外感高热不退,突然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上视,神志不清,喉中痰鸣。三种疾病,各有特点,然皆属肝经蕴热,热盛动风所引起。肝主筋,肝热风动,则筋脉紧急或弛缓,发为仆卧倒地,四肢抽搐或偏瘫偏枯,两目上视或口眼歪斜;痰因风生,蒙阻清窍,则喉中痰鸣,神志不清;热扰心神,则神志烦躁。舌红,脉数有力或兼数,则是肝经有热之证。
现代对于癫痫、脑卒中、小儿高热惊厥、精神分裂症、癔症以及强迫症等精神神经疾病属于热盛动风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验案】
(1)永嘉2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即风引汤),所疗皆愈。
(2)某女,24岁,平素体健,半月前产一女,因夫家重男轻女,不仅照顾怠慢,且时时恶语相加。致精神抑郁,头痛失眠,饮食俱废。1周前,其母前来探望,患者突然失语,两下肢痿软,不能行走。口微干,欲饮水,面赤,两足欠温,但不畏寒,纳差溲清,大便偏干。查体无阳性体征。舌红,苔黄,脉弦略数。证属产后阴分偏虚,情志郁结,五志化火,风火上冲,归并于心,热闭心窍,故失语,热扰肝经,故足痿。予风引汤加减,
以清热镇心,平熄肝阳。处方:炒大黄9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18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桂枝9克,紫石英30克,生甘草6克,干姜5克,朱砂0.6克,琥珀粉3克,雄鸡冠血1盅(趁热对服)。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4剂,突然说话,且下地行走。继以养血调肝之剂,调理旬日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