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嘎村里的最美妈妈:从建筑工地后勤到留守儿童学校校长
一个在建筑工地上帮忙煮饭的农村妇女,如何能成为留守儿童学校的校长?
听上去这似乎是一个励志故事,其实,它更是一个爱心故事。
今年的教师节,我们要讲一个既励志又有爱的故事。在云南宣威市海岱镇磨嘎村,有一所民办全寄宿制的金阳留守儿童小学,学校的校长名叫高金娥,她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
曲靖市道德模范、最美妈妈高金娥。
01
这位在建筑工地煮饭的下岗代课老师很会教孩子
1993年,高金娥初中毕业后被招聘到海岱镇岩山小学当代课老师,之后与该校老师刘泽阳结婚,两人育有一女一子。1999年9月,夫妇二人被调到磨嘎小学任教,高金娥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无奈好景不长,2004年,由于教育改革,身为代课老师的高金娥下岗了。
迫于生活压力,高金娥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昆明一建筑工地帮忙煮饭。空闲时,她会到在附近卖菜的表姐表妹家玩,有时正好赶上表姐妹的孩子在写作业,她就自告奋勇,上前指导他们一一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高老师为孩子辅导功课。
一段时间后,学校的老师表扬了几个孩子,说“近来孩子进步很大”,这让平时忙于打理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的表姐表妹很惊奇,也很高兴,很明显,这是高金娥对孩子们辅导的结果。于是,大家决定把孩子交给高金娥带回老家的磨嘎小学就读。高金娥自然很乐意,这样,她不但可以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而且又可以当半个老师了。
一个学期过去了,当孩子们再次回到昆明时,父母惊喜地发现,他们不仅成绩提高了,行为上也自律了许多,一个个都自觉到父母的菜档帮忙。周围的老乡见了,称赞之余也起了把孩子交给高金娥托管的念头。到了新学期,又有12个孩子跟着高金娥回到了磨嘎村。
大都是穷人家出身的孩子,衣服破了给补好还可以继续穿。
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高金娥很会教孩子。到了下一个学年,出去打工的亲戚朋友都把孩子都送到高金娥家来了。后来,当地的乡亲也慕名前来,把留在家里没人看管的、老人看管不了的留守儿童,纷纷送到高金娥家。
起先孩子不多,高金娥让他们挤在自己家里一起吃住。后来孩子多了,只好在村里租房让孩子们住。为了方便管理,2008年,高金娥在丈夫的支持下成立了“海岱镇留守儿童之家”,她自己则成了几十个孩子的“高妈妈”。
02
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
从此,让孩子们吃好睡好学好,成了高金娥生活的全部内容。每天早上6点,她准时起床为孩子们煮早点,然后开始打扫卫生,帮孩子洗衣服。做完之些之后再到市场买菜,回来做好中饭,等学生放学回来马上可以吃上热饭菜。
下午放学后,她便开始集中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晚上,她还要一个个照顾孩子们洗漱,一直到9点半孩子们上床就寝,她才能安静下来休息一下。等等,还没完,夜里,她还得起来几次,到出租房巡视孩子们是不是一切安好。
“来,高妈妈帮你把鞋带绑好。”
送来的几十个孩子当中,有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个别甚至交不起每月200元的托管费。高金娥咬咬牙,决定对特困生免除全部费用。
丈夫见高金娥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忍不住说:“你带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没这么费心,真是自找苦吃。”高金娥回答:“那么多家长相信我,当然要做到不负天下父母心,出租房里那么多双眼睛看着我呢。”
2013年暑假,高金娥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心情愉快的她到市里学车。一天晚上,当她回到村里时,发现孩子们租住的房子被后面的山体滑坡压倒了,那情景把她吓出一身冷汗,幸亏孩子们都放假回家了。
这件事在高金娥心里生起了很大的波澜,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和丈夫决定在磨嘎小学不远的地方,为孩子建一个新的家园。当时夫妻俩并没有多少存款,这个工程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大的冒险与考验,但“既然做了这件事,就要把它做好”,高金娥这一信念非常坚定。
高老师和丈夫一起为孩子们准备饭菜。
夫妻俩找亲友和学生家长筹借30万元买了一块地,又用老家和亲戚的房产抵押贷款150万元,总投资190多万元,克服重重困难,工程于2014年3月动工,一年半后的2015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新的留守儿童之家设有厨房、餐厅、电视室、阅览室、辅导室、文娱室、学生住宿区等,虽然各种设施都很简陋,但高金娥夫妇已经透支了自己的未来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方生活、学习、玩乐的新天地。
03
这个校长不一样
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新家园,从第一天开始就面对资金短缺问题。先不说那巨额的债务像大山一样压在高金娥夫妇身上,就是要维持家园的正常运作也困难重重。孩子们交上来的费用只能勉强维护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园的其它开销则要高金娥自己想办法。
为了节省开支,高金娥可谓绞尽脑汁。一是家园的硬件设施,能用的都将就用,桌子椅子腿断了,给接上一根;用不起电器,就由手工代替,比如洗澡,一直是她挑水烧好给孩子们用。
由于用水困难,高老师只能每天挑水给孩子们用。
二是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请人做。比如孩子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孩子的头发长了,她给剪;孩子不小心摔伤碰伤,只要不是很严重一律由她护理。
经常帮孩子剪头发,高老师的理发手艺娴熟。
丈夫看着高金娥日夜操劳,很是心疼,只要一有空,他就给妻子搭把手。到了周末,夫妇俩还带着孩子们外出活动,没有城里的游乐场所,就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中快乐畅游。
“老师,快点,我们在这里!”
夫妇俩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所有学生(他们自己的儿子就住在学校的男生宿舍,待遇和其他学生一样),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称赞,甚至有贵州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家园一年365天都有学生在,连春节也和高金娥吃住在一起,有的学生甚至几年没见过自己的家长,生活、学习概由高金娥负责。
随着孩子越来越多,高金娥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些孩子当中,有些外镇送来的“问题儿童”,他们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却被村小拒收,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正常上学?一个新的念头在她心里逐渐成形。
2018年1月,高金娥通过多方努力,将留守儿童之家改制为民办全寄宿制的“宣威市金阳留守儿童小学”。按照计划,学校对特困生费用全免,包括食宿和学费,对建卡的贫困生则免除他们的学费,只需要交一个月几百元的食宿费。
爱心人士捐赠的投影仪,让孩子们欢呼雀跃。
此后,高金娥这个曾经在建筑工地上帮人煮饭农村妇女,成了一名小学校长。但是这个校长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一天到晚操心家务,照顾孩子。学校的老师说:“高老师不像个校长,像我们的家人,像我们的姐妹。”
2019年10月,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来到金阳留守儿童小学,参观了校舍,也见证了高金娥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她身边总跟着一名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询问之下,高金娥说,家长送来问她能不能收下,她看到孩子很可怜就收下了。因为怕孩子出意外受伤,所以从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高金娥介绍,学校共有117名学生,她免除了其中8个特困生的所有费用,还有40个建档立卡户的孩子,也免除了他们的学费,只需要交食宿的费用。由于资金短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孩子们的生活条件都很差,整个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
一个班上,几乎每张课桌都体无完肤。
当问到资金问题时,高金娥显得很无奈,他和丈夫已经把自家能卖的产业都卖了,但还是欠着110多万元的外债,以他们目前的能力,不知道何时才能还清。
随后,建辉基金会将高金娥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为她提供生活补贴、节日慰问、心愿支持等服务。
2020年初,建辉基金会为金阳小学发起募捐,高金娥用7万多元善款购进了电脑、钢琴、课桌椅子、热水器等,还为孩子们添置了毛毯、玩具、书籍等物资。让孩子们的生活更方便,更丰富。高金娥兴奋地说:“太好了!孩子们洗澡再也不用烧半天水了。平时也不用争电视看了!”
来自社会的援助,一定程度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校条件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生源,到了9月份,学生人数增加到147名,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学校的操场太小,容不下这么多学生,还有宿舍,也住不下了。稍微轻松才没多久的高金娥又开始愁眉苦脸起来......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呢?高金娥叹了一口气:“孩子们学业有成、健康成长,家里的债务全部还清,我就轻松了。”
深圳市建辉基金会在云南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高金娥的情况后,提交了她的行善线索。建辉捐助人评审委员会通过认真评审,于2019年10月将她列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对象。希望善良的高金娥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