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关于说谎的笔记
唐初李靖作歧州刺史,有个人告他谋反。唐高宗李渊就派一个御史前去审问,怕没有对证,让御史和举报人一块去。
这个御史很聪明,知道李靖不会谋反,但皇帝对这事又忌讳,还不能不听皇帝的,但听了皇帝的,审问李靖,也会冷了大臣的心。李靖可是为大唐江山费尽了心力呀。所以,惟一的办法就是证明举报者是诬告。
但又不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审问举报人,怎么办?这个御史就领着举报人出发了,走了几个驿站,他就说那个举报材料丢了,装出十分惊恐的样子,把随从的人一个个审问,鞭打,当然问不出什么了。他就装出没办法的样子,求告举报人,能不能再写一份儿,这样大家都好,要知道丢了举报信,举报人一块来的,也有责任。于是,举报人没办法,只好又写了一份。但写的东西却和上次写的不一样,因为是瞎编的东西,说过一次就说过了,哪里还能记得那么真。御史将两个一对照,证明两份举报都是假的,当即把举报人抓了起来,调转头就回长安了。李渊一看那两封举报信,就明白举报人是诬告,当即把举报人杀了。
这就是察人的智慧,能做到这样,这个御史确实了不起。老毛看到这个章节时,给旁边批注说:“此御史恨失其名。”要知道,能信人不容易,而要担着风险去信任别人更是不容易。
曾参杀人的故事就是明证。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品德好,哪里会杀人,这一点他母亲是最了解的。但是,当有人第一次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时,他母亲不信,还照常织布,可到了第三个人这么说时,曾母就吓得扔下梭子,逃跑了――她信曾参杀人了。
举报人乱举报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于是皇帝李渊相信了,不相信的御史也不能和皇帝争。
这个御史难能可贵的是就相信李靖的人品,认准他不会造反,并敢把身家性命压在李靖的身上,了不起。
这里还有一处了不起的智慧,就是识别谎言。记得同事孙启文说他妻子很会查他的账。先问他,挣了多少钱,孙就回答个数。可过了好多天了,其妻就趁孙不在意时,忽然再问一次,孙如果说了谎话,就会把两个数字说得不一致,说了真话就没有事了。所以,几次下来,孙再也不能向妻子隐瞒收入了。谎言经不起三遍问,这是识别谎言的办法。二○○四年十二月一日星期三
电视剧《说谎的爱人》剧照
说谎,作为一种恶行,一直为人们所垢病。然而,人只要活着,就没有不说谎的。
说谎者并不一定故意说谎,有好多说谎者之所以说谎,只是因为他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换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他在讲真话,但他并没有认识到他所讲的只是他所认为的真话,而实际上却是谎言。
人的心理层次很复杂,人们想说真话时,却说出了谎话,原因就是人们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心理。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心理活动分三个层次,一是意识,这部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情感等;二是前意识,这部分是指目前已退居到意识幕后但比较容易召唤到意识领域中来的意识;三是潜意识,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因素,深藏于人的心理内层,非常活跃。与之相对应,人对自己认识也成为三个层次:自我、原我、超我。这三种我互相交替在人的一生中,分分秒秒都在变化,难以说哪一个主宰人类。在这样的认识层面下,人们说的真话,也就往往成为谎言。从主观上来说有说谎的动机,从客观上说,造成了说谎的结果。
在前意识和潜意识作用下,人要么表现出原我形象,要么表现出超我的形象,在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话,往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很少有不说谎的。我们的村的阿Q大哥,就常常表现出超我的形象,当他口沫飞溅地向人们讲述他城里的经历时,说到杀革命党,不知不觉就把事实夸大了,也是有意无意地说谎了。而当他出现原我形象时,竟向吴妈表白:“我想和你困觉!”但其实在他的意识里根本没把吴妈放在眼里,哪里有什么感情,一旦超我形象出现时,就嫌吴妈的脚太大了。也就是说,在这两种情况下,人说的话更多的是谎言。
当意识占上锋时,表现出来的是自我的形象,人对自己的把握是清醒的,客观的。但即使是在这种形象支配下,人类在交往中使用语言时,往往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知不觉地说谎。
归纳下来大约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为尊者讳。陈司问孔子:“昭公知礼吗?”昭公是国君,孔子按礼制不能批评他,只好说:“知礼。”但是,昭公娶了同姓的人为妻子,按照古代的礼制,这就是不知礼的表现,陈司听了孔子的话,马上有这个事来反驳孔子,孔子无法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这里,孔子就是有意识地在说谎了,明知道昭公不知礼,却美化昭公知礼,为什么?就是孔子很明白自己的身份,按照礼制,有维护国君的尊严的责任,所以,他就说谎了,说谎的结果是被别人揭穿,很难堪了一阵儿。现在搞宣传时,要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求说谎。要为尊者讳,就要剪裁事实,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中间其实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宣传者怎么认识自己。就要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弄清自己的职责。二是宣传者怎么认识现实。就是要从意识上到行动上,正确处理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统计,整个都要靠自己从思想来把握了。所以,以事实为根据的话,也常常是有意识地说谎了。二、因避害而说谎。正确认识了自我,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就不愿意和比自己强大的人斗,就要顺着人家说,这也是把心里想说的话压下去,把不想说的话说出来,骗人说谎。宋朝时,一帮史学者为一个新进贵族写传(记不得人的名字了)。这个贵族少年时当过屠夫,要写这段历史怎么写?大家都想说真话,但想到说贵族曾做过上层都看不起的贱业,就怕贵族的刀就剁下来而自己的脖子却承受不了。但他们还想说真话,不想说谎,怎么说呢?最后一个聪明人想出句话来:“少年操刀以割,有宰治天下之志”,就是说,少年时当过屠夫,拿着刀子宰猪时,就想着怎么宰治天下。这话看似真话,其实上也就是谎言了。三、因人情说谎。鲁迅写过一篇《立论》的杂文,说有人家生了孩子,说这孩子将来富贵当官的都得到了几句赞扬,而说这孩子将来要死去的,却得到一顿痛打。他发议论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里的说谎者,也是在完全了解自我的情况下,明白世道人情,而说出来的谎话。
弗洛伊德的学说只是在心理学开拓期建立起来的,讲得还不太充分,现在,有好多心理学家对其学说发展补充,证明人的心理要比弗氏讲的复杂得多,也就是说,人类心理越复杂就越难以把握。正是由于人对自己认识不充分,往往说出来的话都不是真心的话,并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谎言就在人类中泛滥了。庄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从某种程度上讲的这个意思。
正是因为这些,在看一个人时,就不能因为他的说谎而判断这个人品质如何,而应该看其行动。不能因人废言,也不能因言废人。唐玄宗因为孟浩然在自卑时写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话,认为孟浩然说谎,而让一个杰出的人才老于荒野,是不智。刘邦不因为传说陈平和嫂嫂通奸,而不用陈平这个人才,才夺得了天下。
曾子总结孔子的学说,只一句话“忠恕而已也”,忠就是要人诚实,忠于事业,笃于五伦。而恕呢,却是要人宽恕别人的毛病。圣经中讲得更明确,耶酥说:“宽恕他们吧,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也是让人宽恕别人的毛病,并且还接触到了深层次的问题――人难以了解自己,说出来的话自己都不知道是真是假。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星期六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