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名师成长系列(3)

华英龙老师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名师成长系列(3)

名师成长离不开反思,他们不但善于总结成功之处,还非常善于寻找不足之处,反思提升之处,并写出新的执教思路,也即我们常常提到的“教后记”或“教学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失误的纠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早在2002年,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开办了“教育保险公司”,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全文如下:

================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好消息!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今天正式开业了!

现在保险业生意兴隆,什么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航空保险……可谓名目繁多,花样迭出。既然那么多的保险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今天也来凑个热闹,开一个成功保险公司。

本公司宗旨:确保客户利益,激励客户成功。

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因为教育的成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投保金额:不限。数元到数千元任你自选。欢迎万元以上大客户。

保期:十年。

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赢利为目的。所有利润将全部捐赠希望工程。欢迎投保,欢迎垂询!

保单索取:webmaster@eduol.com.cn

================

在基础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叶澜教授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

实践也证明了两位专家的论断,许多名师正是从反思自己的课堂中走出来的。

我们前边讲了钱守旺老师用录音机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反复播放,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其实早在三十几年前,李镇西老师为了锤炼自己的课堂,每节课都把学校笨重的录音机搬到教室录课,每天晚上都反复听自己的课,他曾在《李镇西教育演讲录》序言中写道:“晚上一句一句地听,听得我脸红:这是我讲的课吗?语速急促,好多话只说了一半便把后半句吞进去了,然后便从第二句开始说,有的话最后一个字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难怪校长说我'吐词不清’。”现如今,李镇西老师已是当今国内最著名的教育专家。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也是这样,刚走上讲台,上课时不太会说话是他的软肋。他在如皋师范实习的时候,同组的一位女同学教给我一个方法,那就在上课说话打结的时候用说“好”字来连接,这样既不会被学生看出来,又能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结果有一天,课堂上发生的一幕让他尴尬难堪。当时课上有两个学生争起来了,原因居然是他们偷偷统计老师上课说了多少个“好”字,结果统计数字有了出入,一个说是42个,一个是38个。这件事对他触动挺大。他突然也想知道自己一堂课究竟说了多少个“好”字。为什么自己的课堂语言会如此不连贯。于是,他找来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课,课后通过听录音反思,从而做到扬长避短。从那时候起,“听自己的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成了他的“保留曲目。

如果说“听”是反思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写”便是紧随其后的重要一环。许多名师都是都在“写”上下了苦功夫。

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在《十年反思的力量》中写道:全国一等奖,犹如泰山日出,那只是给我曾经上过的一节数学课套上美丽的光环。今后,我还得在课堂中继续下真功夫、硬功夫。我不可能让自己的每一课都达到全国一等奖的水准,但我要用赛课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记录我的课堂,反思我的言行,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我把易逝的课堂锁定为常存的文字,让瞬间变成永恒,继而品味、咀嚼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我警醒自己:不浮躁,不糊涂!形成文字的过程,是与自己对话、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的过程,渐渐地,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籍,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明亮的色彩。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为了备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常常几易其稿,不厌其烦。其中《捞铁牛》一课创下了最高纪录——用完了整整一个教案本!前前后后写了8遍!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靠《万里长城》一炮走红,声名远播,他的《万里长城》,前前后后改了不下12次。

在“听”和“写”的同时,许多名师都非常注重理论学习。

王崧舟老师再一次讲座中这样谈自己的读书:我读什么书?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老三论就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就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我还读人物传记类的书,读种种红学方面的书,甚至读中国古代术数类的书,什么周易占卜呀、三命通会呀、邵子神数呀、奇门遁甲呀,什么书我都读,只要有感觉、只要有兴趣。

王崧舟老师备《长相思》,一开始细细读之,并无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就这样,一首词的细读,王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最后,他又将1万多字的评鉴浓缩为1493字的感悟。正是有了这样的文本细读功夫,王老师的《长相思》一炮打响,引起巨大轰动。

窦桂梅老师备《丑小鸭》一课,不但研读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还研读了几个版本的《安徒生传》,并进而研究了童话文体的特点,写下了12万字的备课札记……一节课这样备下来,已经成了安徒生研究专家。

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在工作最初的四年里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2000多本教育期刊。

华应龙老师也酷爱读书。刚毕业时他在乡镇任教,买书并不是很方便,邮寄购书成了他常用的方式。华应龙回忆说,在他以前的那个办公室的窗户边,总是挂着厚厚一沓邮寄汇款单。“那些汇款单见证了我读书的日子。”

总结名师的提升过程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有三个字必不可少,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听”“写”“读”。“听”是搜集信息,“写”是输出信息,“读”是输入信息,提升自己对课堂的品鉴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听”和“写”的能力。

贲友林在《十年反思的力量》中这样写道:写着写着,我也就形成了一些个人的做法与想法。我从最初在记录本上用笔写,到后来在笔记本电脑上用手“敲”字,这五年,我积累了上百万的文字。应学校要求,在去年,我仅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中遴选出二十万字,汇编成文集《跋》。我发现,我所关注的话题,从无到有,从短期关注的话题中渐渐孕育出长期萦绕于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内容。反思,不是一次性的挑战,需要长期坚持。反思需要经过“提炼主题、梳理思考、挖掘细节、经营文字”

华应龙老师也在总结提升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融错课堂:第一,容错,错是错。第二,融错,错不是错。第三,荣错,错还是错。

本文列举了多位名师的成长历程,真心希望老师们能从这些名师的成长案例中汲取营养,不断反思自己,通过“听”“写”“读”来锤炼课堂,成就自己。

2021年9月11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