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系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发生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特征。原发性者较少见,继发性者多与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外伤或异物压迫等有关。此外,髓外肿瘤和带状疱疹亦常为产生本病的原因。
祖国医学将肋间神经痛归属于“胸胁痛”范围。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阴经脉循行所过,故胁肋疼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这些都是胁痛的最早记载。此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篇称为“胁下痛”。后世并有“季肋痛”、“胠胁肋痛”等称。
历代医家对胁痛的论述颇多。其分证亦甚复杂,如《证治汇补》指出“胁痛宜分左右,辨虚实”。根据疼痛部位的左右不同、兼症各异提出气滞、痰饮、死血、食积、痰结、肝实、肝虚、湿热等多种病证。《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伤寒胁痛,属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证胁痛,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其证有虚、实、寒、热,不可概论。”
针灸治疗胁痛,早见于《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其他如《骨空论》有 䏚络季胁痛胀的针刺法,《脏气法时论》有心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等的针刺治法。《灵枢·五邪》篇有邪在肝两胁中痛的针刺治法等,为针灸治疗胁痛奠定了基础。以后历代著作均有针刺胸胁痛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胁痛的发病原因极为复杂,举凡外感、内伤病证,皆可出现胁痛。张景岳谓:“胁痛病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传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耳。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病,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过劳、伤血、伤气、伤筋或邪在半表半里之经,此自本经之病。”《会心录》也说:“胁痛一证,不徒责在肝胆,而它经亦累及之。有寒、热、虚、实不同,痰积、瘀血之各异。”综合历代诸家之说,胁痛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邪犯少阳、痰饮内停、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肝胆湿热等,导致肝胆之经气失调,气血阻滞,引起胸胁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肋间神经痛。而邻近脏器组织病变与胸膜炎、结核、肿瘤以及外伤等,更为肋间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医所称之“胁痛”是泛指胁肋部的疼痛,而肋间神经痛仅属于胁痛中的一种病症,必须有所区别。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时而发作加剧。有时为呼吸所激发。疼痛甚者可向同侧肩部和背部放射,疼痛有时呈束带状。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肋骨边缘的压痛,如肋间神经穿孔枝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等均有明显压痛。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很少见。继发性者为胸腔器官的病症,如胸膜炎、慢性肺炎、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骨折、脊柱关节炎以及上腹脏器疾患,亦常有胸部牵涉痛。其次,带状疱疹常引起肋间神经痛。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而出现疼痛,或疱疹痊愈后而遗留神经痛(可参阅带状疱疹篇)。
原发性肋间神经痛一般均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继发性者根据原发病而不同,可参阅各有关章节。
1.根据沿肋骨部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并有固定压痛点,不难诊断。2.继发性肋间神经痛为明确其原发病,应通过必要的检查以求确诊。3.病员主诉胁痛时应询问疼痛的性质、程度以及使疼痛加重的因素和全身情况,确定证候类型。根据肋间神经痛的病因和疼痛特点,以及中医胁痛的发病机理,其治疗方法采取对症治疗与辨证分型相结合的原则。
(一)对症治疗
处方:夹脊穴(取疼痛相应的肋间神经根部)、阿是穴2~3点(即疼痛神经分布线上的压痛点)、支沟、阳陵泉。操作法:夹脊穴,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行提插法,使针感向前胸放散。阿是穴行平补平泻法。支沟、阳陵泉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对于疼痛较甚者可行捻转泻法,加强针感的扩散,有利于缓解疼痛。方义:根据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夹脊穴与阿是穴针刺之,以疏导局部气血,通调经气。胁痛属少阳,故取手少阳经之支沟、足少阳经的阳陵泉以疏通少阳经络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二)辨证施治
1.肝气郁结,络脉不利
症状:胁痛以胀为主,或为刺痛,痛无定处,每随情志的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好太息,甚则腹部胀满,饮食减少。舌苔薄,脉象多弦。操作法:肝俞、期门用平补平泻法,其中期门应斜刺,切忌过深。丘墟、行间行捻转法,痛甚者酌量行泻法,留针。可反复行针,以保持不太强烈的针感。方义:肝气宜条达而恶郁结、郁结则气机不利而为胁肋疼痛,故治法以疏调肝气为主。取肝俞、期门即是疏肝调气。辅以肝胆二经之原穴丘墟与太冲,意在表里同治,并与对症治疗配合,收效自佳。
2.瘀血阻络,经气阻塞
症状:胁肋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变,持续疼痛并阵发性加重,入夜尤甚,或由外伤而起,或见胁下肿块。舌见紫色或有瘀斑,脉多细涩。操作法:用泻法。如病程较久,或由肿块而致胁痛,属虚实互见时,以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为宜。缓慢行针后留针,并反复行针以保持针感。方义:瘀血阻于络脉,经气阻滞,不通则痛。除用对症治疗、循经取穴以活血通络外,宜加强改善血行的治法。膈俞、血海、三阴交等穴,无论从临床治疗或实验研究观察,均证明其对血液的影响最大,故用其活血行瘀。加肝俞、行间以疏调肝气,气行则血行,可加强活血化瘀之效。此外,应加强对引起胁痛的原发病的治疗,才能获得根本的好转。
3.邪犯少阳,枢机失利
症状:胁肋抽掣冷痛,或灼热痛,或痛胀兼作,并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或目眩耳聋等少阳病见症。舌苔白滑或黄,脉弦。操作法:大椎行提插泻法,其余各穴均用捻转法。留针30分钟,宜反复行针,加强针感。方义:外邪侵袭少阳,枢机失利,则为寒热往来;少阳经气阻滞,则为胁肋疼痛。治法应以和解少阳为主,故取中渚、外关以疏解少阳之邪。加大椎以去寒热,足临泣以泻少阳经之邪实。并宜配合对症治疗处方,以加强局部疼痛的控制。
4.痰饮内停,气机失宣
症状:胸肋胀痛,呼吸时疼痛加剧,以致气短息促,伴见咳嗽频作,甚则气逆作喘,咳痰稀薄。舌苔白腻,脉象细弦或沉滑。操作法:尺泽、列缺用捻转泻法。天突针尖向下刺入1.5寸左右,行徐缓提插法,使针感向胸中扩散。足三里、丰隆均用平补平泻法。除天突外,其余各穴均留针30分钟。方义:痰饮停于胁肋之间,中医称为悬饮。由于痰饮停留,阻碍肝胆气机的通调,故见胁肋疼痛之证。然饮停胸胁与肺气的宣展失常从而影响肝胆气机之疏泄有关,故选用尺泽、列缺以宣泄肺气。取天突以肃降肺气而止喘咳。取三里、丰隆调脾胃以杜痰饮之源。结合对症取穴法控制疼痛,以奏全功。
5.肝阴不足,经脉失养
症状:胁肋部隐隐作痛,其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昏目眩,视物不清。舌红少苔,脉象细弦而数。多见于慢性病衰弱患者。操作法:采用补法。其中风池、曲泉两穴亦可用平补平泻法,以缓解头昏目眩等症状。在配合对症治疗各穴时,因以止痛为目的,可采用平补平泻或先泻后补的方法。方义:用肝俞与曲泉以调补肝脏,取三阴交与太溪以滋水养阴,取风池以治头昏目眩,乃标本兼顾之法。
(三)耳针疗法
操作法:用捻转手法,每次1~2分钟,留针20~30分钟,间隔5~10分钟捻针1次。
(四)电针疗法
操作法:选用穴1对,通电刺激5~10分钟,以有电麻感为度。
(五)水针疗法
药物选择:2%普鲁卡因溶液、维生素B12 、维生素B1 等。操作法:用2%盐酸普鲁卡因2毫升,维生素B12 100微克或维生素B1 100毫克,注入上穴,隔1~3天1次。
(六)激光照射法
操作法:用氦氖激光仪,照射上列各点,每点每次照1~3分钟,每日照射1次。2.因带状疱疹而致本病者,应积极治愈疱疹,可参阅带状疱疹篇。1.胸胁榰满、痛引胸中,华盖主之;胸中满、不得息、胁痛骨疼、喘逆上气、呕吐烦心,玉堂主之。〔《针灸甲乙经·肝受病及正气留积发胸胁满痛》〕2.太白主胸胁胀切痛,阳辅主胸胁满,大包主胸胁中痛。胸胁满心痛,灸期门随年壮;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腕骨、阳谷主胁痛不得息;胆俞、章门治胁痛不得卧。〔《针灸资生经·胸胁痛》〕3.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泄,肝急,针丘墟、中渎。〔《针灸聚英·胁痛》〕4.胸胁痛,天井、支沟、间使、大陵、三里、太白、丘墟、阳辅;胁痛,阳谷、腕骨、支沟、膈俞、申脉;偏胁背痛痹,鱼际、委中。〔《针灸大成·胸背胁门》〕5.处方: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肝俞、步廊、神藏、尺泽、太渊。操作法:作中刺激。〔《中国针灸学·肋间神经痛》〕6.处方: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神藏、灵墟、步廊。冬季针刺胸背部,往往使病人着凉,取穴为行间、支沟、曲池也有卓效。〔《新针灸学·肋间神经痛》〕7.李氏报道留针拔罐治疗肋间神经痛,处方:双内关,患侧阳陵泉、阴陵泉。操作法:患者仰卧,先针内关,待有感应后加大刺激量,使针感向上肢放散,同时令患者进行深呼吸。刺阳陵泉和阴陵泉用透针法,得气后加大刺激量,使针感向上下传达。留针30~6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在患部疼痛最明显处用梅花针叩刺,至局部皮肤微红为度,并取大号火罐吸附局部,10~15分钟后取罐。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46例,结果治愈34例,显效8例,无效4例。治愈病例中治疗次数最多者12次,最少者2次。〔李宇俊:云南中医杂志(4):33,1985〕8.杨茂芳报道梅花针加拔罐治疗急性单纯性肋间神经痛100例。方法: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取期门、阿是穴(压痛明显处)为中心,划定直径约为3厘米左右的圆形区域。局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对选定区域作由轻而重的叩刺,直至局部皮肤明显发红,并轻微出血。然后在该处拔罐,留罐10分钟,隔日治疗1次。结果:100例全部痊愈,1次治疗47例,2次治疗30例,3~4次治疗者23例。〔杨茂芳:中国民间疗法11(2):18,2003〕原发性肋间神经痛,除局部疼痛外,多无全身症状。应用针刺治疗时,取穴适当、掌握一定的刺激量,一般都能迅速控制疼痛而治愈。其由于带状疱疹而遗留肋间神经痛者,常较顽固,必须连续针治,才能止痛。如因结核、肿瘤等病所致者,应用针刺虽亦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但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治愈。
本文
本文摘自《中国针灸治疗学》,作者:邱茂良。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