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时候,你又是什么?
近日看吴军的硅谷来信,无意间被一节课程点亮了。
他说,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了一件事,你的第一感觉是对方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么再想第三遍,是否是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
很多时候,我们在听到一个人讲话,或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脑海中会第一时间形成自己的判断,甚至认为对方是蠢蛋。但若是这样,你就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的语言具有局限性,实际上,对于生活在这个宇宙的我们来讲,不仅语言是如此,就连我们的思维都是如此。我们并非拥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对于别人的话,别人的人生也未必能全面理解,那些在你看来很蠢的话的背后,往往藏着你所不知道的痛苦与经历。
实际上,吴军的这段话,也透露出我之前一直提到的“不要轻易下结论”的意思,这里再深入一步,不轻易下结论带来的好处,还会增强你的同理心,学会理解别人,情商也会随之提升。
我抖音关注了一个叫严伯钧的家伙,他经常讲一些科普内容,我经常看。我记得有一次,他讲到了“惯性力”,我突然就觉得不对劲。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我中学所学的物理知识中,惯性根本就不是一个力啊。
难道,他是蠢蛋?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我想了想,不至于,严伯钧的学识我还是了解的,至少他不是跳大绳的,大概率来讲,他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既然他不会犯错,那就是我的问题咯?
随后我去查了一下,果然发现,我之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在中学,可能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或别的原因,课本就规定了“惯性不是力”。但如果你大学学的是物理,那么你就知道,惯性力也是一种力。
当我发现自己局限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回过头去看,那条视频的评论里,出现了很多“恶语相向”的人,他们若是能够在写评论之前先过一遍脑子,自己去查一查,就会发现其实错的是自己。而正是因为他们的“急”,错过了一个可以获得新知的机会。
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人,急于否定别人,甚至在对方话都没说完的情况下,就急于下结论。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基本永远干着底层的活,在社会中也是一个愣头青,往往被女性朋友们称之为“直男”,情商低。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思维要敏捷,因此我们认为“思维快”才是好孩子,聪明的孩子。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中,人的智商基本都差不多,反应也都差不多,除去少数天才,我们的思维反应速度差不了多少。这个时候去争谁更快一点,就像是在争谁家的房子大那么几毫米一样,毫无意义,且吃力不讨好,边际效益很低。
而且,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慢也有慢的好处,尤其是对思维和嘴巴来讲。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听到别人的话,第一次觉得是对方错了,第二次还是觉得对方错了,第三次依然觉得对方错了。假设真实情况是对方本身就是错的,而且这事发生的概率还不小,那么慢下来的思考,对自己是否还有好处呢?
依然有。
比如对方崇拜希特勒,觉得希特勒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是一个值得追随的人。这样的观点,你无论想几次,都觉得对方错了,而且错得离谱。那么请你以后离这种人远一点,因为他这样的思维很可能会坑了自己,甚至坑了身边的人。如果你在听到第一遍的时候,就急于否定别人。你要是被对方记恨住了,那也是一个麻烦。永远不要小瞧一个三流画家,也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崇拜希特勒的人所带来的破坏。
这里其实也延伸出了一个词,叫成长,只有你肯去接纳别人,不同的思想,你才有成长的机会。如果你总是抱着自己的观点,不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的思考,纵使你一直是对的,也会让你失去未来的可能性。
尤瓦尔·赫拉利曾在其著作《人类简史》中说道:“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扩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当初第一次看到这段话,不得甚解,什么叫“未来的可能性”,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某一天回看这句话,突然就明白过来了,这种“未来的可能性”就是一种思想的包容。
举个例子,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城市的喧哗与热闹,那么城市的可能性对他来讲就是不存在的,没有概念的。但是,因为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偏执,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间接了解到城市,那么城市的可能性才在他的世界中被点亮了。他不必亲自跑一趟城市,就能了解到城市里的大部分内容。
当你觉得对方是蠢蛋的时候,其实,你连蠢蛋都不如。
三思而后定,与君共勉
2021年2月10日
感情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
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要思考吗?
美国大萧条,说理or说情?
我的一些历史观
拿破仑or牛顿,that is no question!
再读卡夫卡之《城堡》
读书还有必要吗?读什么?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