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历代本草汇言)
秦艽
秦艽(秦糺、秦爪)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 和“麻花艽”,后一种称“小秦艽”。主产于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 2000 米以上的 高山、草地、林缘、溪边。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 性微寒。归胃、肝、胆经。功效祛风湿、清虚热、止痹痛。临床用名秦艽。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秦艽,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名医》曰:生飞乌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上艹下卉)草之相(上艹下丩)者,玉篇作(上艹下丩),居包切。云秦艽,药艽同。
萧炳云:本经名秦瓜,然则今本经名,亦有《名医》改之者。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无毒。治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药性论》:点服之,利大小便。差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日华子本草》:味苦、冷。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
《开宝本草》:味苦、辛,平、微温,无毒。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药类法象》: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下水,利小便,疗黄病骨蒸。治口噤及肠风泻血。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辛,阴中微阳。手阳明经药。
《象》云∶主寒热邪气,风湿痹,下水,利小便。治黄病骨蒸。治口禁及肠风泻血。去芦用。
《珍》云∶去手阳明经下牙痛,口疮毒,去本经风湿。
《本草》云∶菖蒲为之使。
《本草发挥》:洁古云:秦艽本功外,又治口噤,肠风泻血。
《主治秘诀》云:性平,味咸。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阳明下牙痛,及除本经风湿。
《本草蒙筌》:石州秦艽、宁化军秦艽
味苦、辛,气平微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出甘松龙洞及河陕诸州。长大黄白色为优,新好罗纹者尤妙。用菖蒲为使,入太阳手经。养血荣筋,除风痹肢节俱痛,通便利水。散黄胆遍体如金,除头风解酒毒。止肠风下血,去骨蒸传尸。
《本草纲目》:(音交。《本经》中品)
【释名】秦糺(《唐本》)、秦爪(萧炳)。
恭曰:秦艽,俗作秦胶,本名秦糺,与纠同。
时珍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糺。
【集解】《别录》曰:秦艽,生飞鸟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甘松、龙洞、蚕陵,以根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佳。中多衔土,用宜破去。
恭曰: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
颂曰:今河陕州郡多有之。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
根
【修治】斅曰:秦艽须于脚纹处认取:左纹列为秦,治疾;右纹列为艽,即发脚气。凡用秦,以布拭去黄白毛,乃用还元汤浸一宿,晒干用。
时珍曰:秦艽,但以左纹者为良,分秦与艽为二名,谬矣。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微温。大明曰:苦,冷。
元素曰:气微温,味苦、辛,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阳明经。
之才曰: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本经》)。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别录》)。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大明)。牛乳点服,利大小便,疗酒黄、黄疸,解酒毒,去头风(甄权)。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元素)。泄热,益胆气(好古)。治胃热虚劳发热(时珍)。
【发明】时珍曰:秦艽,手足阳明经药也,兼入肝胆,故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所以《圣惠方》治急劳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治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用一、二钱,水煎服之。钱乙加薄荷叶五钱。
【附方】旧六,新七。
五种黄疸:崔元亮《海上方》云:凡黄有数种:伤酒发黄,误食鼠粪亦作黄,因劳发黄,多痰涕,目有赤脉,益憔悴,或面赤恶心者是也。用秦艽一大两,锉作两帖。每帖用酒半升,浸绞取汁,空腹服,或利便止。就中饮酒人易治,屡用得力。《贞元广利方》:治黄病内外皆黄,小便赤,心烦口干者。以秦艽三两,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温再服。此方出于许仁则。又孙真人方:加芒硝六钱。暴泻引饮:秦艽二两,甘草(炙)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圣惠方》)伤寒烦渴,心神躁热。用秦艽一两,牛乳一大盏,煎六分,分作二服。(《太平圣惠方》)急劳烦热:方见发明下。小儿骨蒸:同上。小便艰难或转胞,腹满闷,不急疗,杀人。用秦艽一两,水一盏,煎七分,分作二服。又方:加冬葵子等分,为末,酒服一匕。(《圣惠方》)胎动不安:秦艽、甘草(炙)、鹿角胶(炒)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如上煎服。(《圣惠方》)发背初起疑似者。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崔元亮《海上集验方》)疮口不合,一切皆治。秦艽为末,掺之。(《直指方》)
《药鉴》:气微温,味苦辛,无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手阳明经药也。治口眼斜不正,主口噤肠风下血。下牙肿痛,口内疮毒。养血荣筋,除风痹肢节俱疼。通便利水,去遍身黄疸如金。又能去本经风湿,以菖蒲为使。
《本草经疏》:秦艽感秋金之气,故味苦平,《别录》兼辛,微温而无毒。洁古:气微温,味苦辛,亦可云微寒。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降多于升。入手足阳明经。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简误: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雷公炮制药性解》: 秦艽,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胃、大小肠三经。主骨蒸肠风泻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风湿,疗黄胆,解酒毒,去头风。菖蒲为使。罗纹者佳。
按:秦艽苦则涌泄为阴,故入大小肠以疗诸湿;辛则发散为阳,故入阳明经以疗诸风。骨蒸之证,亦湿胜风淫所致,宜并理之。
雷公云:凡使,秦并艽,须于脚文处认取。左文列为秦,即治疾;右文列为艽,即发脚气。凡用秦艽,先以布拭上黄肉毛尽,然后用还元汤浸一宿,至明出,日干用。
《本草乘雅半偈》:秦艽(本经中品)
数犯此者,此字指生气言。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核】曰∶出飞鸟山谷,及甘松、龙洞、泾州、 州、岐州诸处。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如莴苣叶,茎梗俱青。六月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根黄色,长尺许,作罗纹交斜,其文左列者佳,右列者不堪入药,令人发香港脚病也。修治,认取脚文左列者,拭去黄白毛,还元汤浸一宿,日干用。菖蒲为之使,恶牛乳。
先人云∶人身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络之下注者为孙。肌腠之邪,多从孙人,次薄于络,复
【 】曰∶根有罗纹,左旋者入药,盖天道左旋,而人生气从之。经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是以本经用治寒热邪气,或风寒湿痹,致骨节水道,反从地道右旋者,使顺天运,以转玉玑。别录诸家,用治转胞口噤,目暗耳鸣,即九窍内闭。用治痈疽黄胆,传尸骨蒸,即肌肉外壅。用治手足不遂,通身挛急,即卫气散解。设左右无别,天道逆矣。
《药性解》:秦艽,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胃、大小肠三经。主骨蒸肠风泻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风湿,疗黄疸,解酒毒,去头风。菖蒲为使。罗纹者佳。
按:秦艽苦则涌泄为阴,故入大小肠以疗诸湿;辛则发散为阳,故入阳明经以疗诸风。骨蒸之症,亦湿胜风淫所致,宜并理之。
《景岳全书》:味苦,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阳明清火药也。治风寒湿痹,利小水,疗通身风湿拘挛,手足不遂,清黄疸,解温疫热毒,除口噤牙疼口疮,肠风下血,及虚劳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等证。
《药性赋》:味苦、辛、平,性微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除四肢风湿若懈,疗遍体黄疸如金。
《本草易读》:去净毛汤泡晒干用。菖蒲为使,畏牛乳。
苦,辛,无毒。入手足阳明,肝胆诸经。攻风逐水,通利二便。止肢节之疼痛,疗身体之挛急。手足不遂,齿牙莫开。牙痛口疮之症,肠风泻血之。治黄胆而解酒毒,去头风而治骨蒸。养血荣筋,最益肝胆之气,驱寒御湿,不留麻木之邪。大便滑者禁用。生飞鸟山谷。二八月采。今出泾州、 州、岐州者良,又河陕州郡多有之。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六月开紫花,似葛花,当月结子。根长大黄白者佳。中多衔土,用宜破去。左文者良。
急劳烦热,身体酸痛,同柴胡、甘草为末,每白汤下三钱。(验方第一。)
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同炙草煎服。(第二。)
黄胆,心烦口干,小便赤,牛乳煎三两服。(第三。)
暴泻引饮,同炙草煎服。(第四。)
小便难,水煎一两服。(第五。)
疮口不合,为末掺之。(第六。)
发背初起,牛乳煎服。快利三次为度。(第七。)
《本草崇原》: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秦艽出秦中,今泾州、鄜州、岐州、河陕诸郡皆有。其根土黄色,作罗纹交纠左右旋转。李时珍曰∶以左纹者良,今市肆中或左或右,俱不辨矣。)
秦艽气味苦平,色如黄土,罗纹交纠,左右旋转,禀天地阴阳交感之气,盖天气左旋右转,地气右旋左转,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主治寒热邪气者,地气从内以出外,阴气外交于阳,而寒热邪气自散矣。治寒湿风痹,肢节痛者,天气从外以入内,阳气内交于阴,则寒湿风三邪,合而成痹,以致肢节痛者,可愈也。地气运行则水下,天气运行则小便利。
《本草新编》: 秦艽,味苦、辛,气平、微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大肠之经,养血荣筋,通利四肢,能止诸痛,通便利水,散黄疸。又止头风,解酒毒,疗肠风下血。但小有补血,终非君药。前人称其能去骨蒸传尸,此乃所不敢信也。
或问秦艽散风邪之品,前人称其能去骨蒸传尸,而吾子不敢信,便余疑信相半,幸为我论之。曰:骨蒸,痨瘵之渐也,内无真阴之水,以冲养其骨中之体,故夜发热而日不热也。且夜热之时,在骨中内,皮之热反轻。此非外有邪犯,又非邪入肾中,乃精自内空。必须填补真阴,少加退阴火之味,始能奏效。秦艽止能散内风,病既无风,用之不益加内热乎。传尸之症,乃劳瘵之已成也,内生尸虫,食人精血,以致咳嗽不止,日事补阴尚难,秦艽况益之以散风利水之药,以重其虚乎。此余之所不敢信,又天下之所宜共信余之言者也。
《本草备要》:宣,去寒湿
苦燥湿,辛散风。去肠胃之热,益肝胆之气,养血荣筋(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治风寒湿痹(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痹在于骨则体重,在脉则血涩,在筋则拘挛,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通身挛急,(血不荣筋),虚劳骨蒸(时珍曰∶手足阳阴经药,兼入肝胆。阳明有湿则手足酸痛寒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圣惠方》治急劳烦热,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治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服一二钱,钱乙加薄荷五钱),疸黄酒毒,肠风泻血,口噤牙痛(齿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经风湿)。湿胜风淫之症,利大小便(牛乳点服,兼治黄胆,烦渴便赤)。
形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左纹者良。菖蒲为使,畏牛乳。
《本经逢原》:秦艽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疸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肢节烦疼,及挛急不遂。有热则日晡潮热,用以祛风胜湿则愈。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今庸师喜用秦艽,且不辨左文右文。凡遇痛证,动辄用之,失其旨矣。
《本草从新》:宣、去风湿。
苦燥湿。辛散风。去肠胃之热。疏肝胆之气。活血荣筋。(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
治风寒湿痹。(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痹在于骨则体重、在脉则血涩、在筋则拘挛、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通身挛急。潮热骨蒸。(时珍曰∶手足阳明经药、兼入肝胆、阳明有湿、则手足酸痛寒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宋太宗太平圣惠方、治急劳烦热、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又方治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秦艽甘草各一两、每服一二钱、钱乙小儿直诀、加薄荷五钱。)疸黄酒毒。肠风泻血。口噤牙痛。(齿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珍珠囊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经风湿。)湿胜风淫之证。利大小便。(牛乳点服、兼治黄胆、烦渴便赤。)下部虚忌用。形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左纹者良。菖蒲为使。畏牛乳。(一切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效。)
《得配本草》: 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辛、苦、温。入手足阳明经气分,去风湿寒痹,疗黄疸酒毒,舒筋养血。(皆祛湿之功。)得肉桂,治产后中风。得牛乳,治伤寒烦渴,及发背初起,并治五种黄疸。(一种误食鼠粪作黄,多涕痰,目有赤脉,憔悴面赤恶心者是也。)配阿胶、艾,治胎动不安。佐柴胡,治风湿骨蒸。(风入骨,故热。)
左纹者良,右纹者发脚气。以布刷去黄白毛,童便浸一宿,炒干用。
肾虚便多,血虚筋痛,二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除肠胃湿热,兼除肝胆风邪,止痹除痛。
秦艽专入肠胃,兼入肝、胆。苦多于辛,性平微温。凡人感冒风寒与湿,则身体酸痛,肢节烦疼,拘挛不遂。如风胜则为行痹,痹兼三气皆有,兹止就其胜者而言。寒胜则为痛痹,湿胜则为着痹。痹在于骨则体重;痹在于脉则血涩;痹在于筋则拘挛;痹在于肉则不仁;痹在于皮则肤寒。至于手足酸疼,寒热俱有,则为阳明之湿;潮热骨蒸,则为阳明之热。推而疸黄便涩,肠风泻血,口噤牙痛,上龈属胃,下龈属大肠,秦艽能除风湿牙痛。亦何莫不由阳明湿热与风所成。用此苦多于辛,以燥阳明湿邪,辛兼以苦,以除肝胆风热,实为祛风除湿之剂。风除则润,故秦艽为风药中润剂。湿去则补,故秦艽为散药中补剂。《圣惠方》治急痨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治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用一二钱,水煎服之,加薄荷叶五钱。
然久痛虚羸,血气失养,下体虚寒,酸疼枯瘦,小便利者,咸非所宜。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苦、平,无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张隐庵曰:秦艽气味苦平,色如黄土,罗纹交纠,左右旋转,禀天地阴阳交感之气。盖天气左旋右转,地气右旋左转,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主治寒热邪气者,地气从内以出外,阴气外交于阳,而寒热邪气自散矣。治寒湿风痹,肢节痛者,天气从外以入内,阳气内交于阴,则寒湿风三邪合而成痹以致肢节痛者,可愈也。地气运行则水下,天气运行则小便利。
《本经疏证》: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且将胥六淫而尽治之,所不及兼者,惟燥耳,其所造就抑何广耶!夫是条之读,当作主于寒热邪气中下水利小便,又主于寒湿风痹肢节痛中下水利小便,盖惟寒热邪气证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无机,寒湿风痹肢节痛证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变亦无几。此秦艽之功,殊不为广,然必于两证中求其的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而后秦艽之用得明,则已贯推敲矣。况下水利小便复不得作一串观,是秦艽所主确亦实繁且殷也。凡苗短根长之物,皆能摄阳就阴,凝阳于阴,如远志者可验。特彼则著于神志,兹则隶于六淫。著神志者摄火于水而精自灵动,隶六淫者化邪于水而溺自流通,惟测识其有水可以化邪,此邪能从水化,有溺可以泄水,此水得随溺通,斯秦艽之用方无误也。但属寒邪虽有水气,只可使水从寒化,不得寒为水,如小青龙汤证、真武汤证是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骤者虽有水气,亦只可令从温泄,不得化水而泄,如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桂枝附子汤证是也。惟寒邪已与热搏,其势两不相下,兼有水停于中,是其趣向本亦将从水化,与夫痹已经久,但行于外而绝于中,则均当使其合一,就而下之,纵使小便不利,亦自能去。不然,寒热邪气之下,何以不系他证,而肢节痛亦寒湿风痹所固有,亦何必更系此三言于下耶?特通身挛急之候,则不必更论其新久,以寒湿风气既偏于身,则已与中联络,遂不得俟其但肢节痛而后与秦艽,以秦艽原罗纹密织偏纲合身也。后世以之治黄疸,是寒热邪气中有水之明验。以之治烦渴,是寒湿风痹中有热之确据。
《本草便读》:秦艽
养血祛风。和营利水。疏肌解表。苦平略带微辛。散热润肠。入肝又能达胃。湿胜风淫之证。赖以搜除。筋痹骨痿诸邪。仗其宣利。(秦艽出秦中。其根如罗纹相交。故名之。味苦而辛。性平质润。虽有养血之能。毕竟散邪之品。然风邪在表宜用。解表者又非其所长。只可于营血中搜除风寒湿三气痹闭之邪耳。又按秦艽苦胜于辛。全无甘味。苦能泄。辛能散。故本经称其能散风逐湿。然散风湿之药多燥。此独偏润。故又为风药中润剂。观其质润。罗纹相交。即知其祛风逐湿中。而能和营血行经络矣。)
《本草撮要》:味苦辛。入手足阳明兼入肝胆。功专去风湿挛痹。得独活、桂心治产后中风。得柴胡、甘草治劳热。得薄荷、甘草治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独用治齿下龈痛。以牛乳点服。并治黄胆烦渴便赤。菖蒲为使。畏牛乳。为末涂口疮不合。
《本草害利》:
〔害〕泄散疏利之品,凡下部虚寒,小便不禁,大便滑者勿服。
〔利〕苦寒平,入胃、肝、胆、大小肠五经。祛风活络,养血舒筋,退热退黄,利湿通淋。
〔修治〕二八月采根,曝干用,形作罗纹相交,长大白左纹者良。
《本草分经》:燥湿散风,活血,去肠胃湿热,疏肝胆滞气,治一切湿胜风淫之症。
《本草择要纲目》:(以布拭去黄白毛。用童便浸一宿。晒干用。)
【气味】 苦平无毒。性又微温。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阳明经。
【主治】 养血荣筋。除本经风湿口噤。肠风泻血。通身挛急。肢节引痛。
畏(牛乳)
《玉楸药解》:味苦,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发宣经络,驱除风湿,治中风瘫痪、湿家筋挛骨痛、黄疸之证。
《饮片新参》:
形色:色红润,内心微白,片如花朵形。
性味:苦香润。
功能:祛风通络,解肢节痛。
分量:一钱至三钱。
用法:生用。
禁忌:虚寒泄泻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飞乌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飞乌或者地名,今出甘松、龙洞、蚕陵,长大黄白色为佳。根皆作罗文相交,中多衔土,用之熟破除去。方家多作秦胶字,与独活疗风常用,道家不须尔。
《中药大辞典》
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根。春、秋采挖,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堆晒至颜色成红黄色或灰黄色时,再摊开晒干。
大叶龙胆:生于草地及湿坡上。分布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
粗茎龙胆:又名粗茎秦艽。分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西藏龙胆:分布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秦并艽,须于脚文处认取。左文列为秦,即治疾;艽即发脚气。
凡用秦,先以布拭上黄肉毛尽,然后用还元汤浸一宿,至明出,日干用。
《中药大辞典》
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
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现代药理研究】
1.秦艽碱甲对甲醛所致关节炎、蛋清所致的急性足肿胀与毛细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粗茎秦艽的抗炎作用较强。
2.秦艽碱甲具有抗过敏作用。
3.秦艽和秦艽碱甲小剂量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大剂量时对中枢神经又有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秦艽碱甲还有镇痛作用。
4.秦艽碱甲能使血压明显降低。
5.秦艽碱甲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但当切除双侧肾上腺素后,升糖作用完全消失。
6.秦艽乙醇提取物对多种杆菌、球菌及霍乱孤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毛癣菌、皮 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7.秦艽中的龙胆苦甙对疟原虫有抑杀作用,并能促进胃液及盐酸的分泌。
(整理/陈曦)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