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块巧克力,换你的三块曲奇饼干,可以吗? |棒棒糖|草莓

每个小孩子的喜好不同,小时候,你是否会对其他小朋友手里的巧克力眼馋呢?爸爸妈妈可能会告诉你:“那你拿自己的小饼干去问问TA,看TA愿不愿意给你一块巧克力呀。”有时,恰好人家也想吃你的小饼干,那双方都很容易能够如愿以偿;而有时则会碰壁,你眼馋人家的巧克力,可人家对你的小饼干却不感冒。

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交易形式:以物易物,用1块小饼干换1块巧克力,等数量交换。交易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各自拥有一些对方想要的东西。这是交易可贵的原因,利用个人兴趣让资源在不同个体之间实现更加优化的分配。当然,生活中还有更加复杂的交易,比如用2本笔记本换3个文件夹,此时数量不同、单个物品的价值不同,交易能否达成呢?

孩子们能否意识到交易对象赋予物品的主观价值会影响交易对象的意愿?能否意识到其他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喜好呢?一个极为现实的可能性是:孩子们不能意识到个人偏好会影响对方决定愿意交易多少资源。他们可能会认为,交易对象只会关注数字,因此,你想换对方的1块巧克力,那拿1块饼干就可以了。或者,他们能够认识到交易资源必须具有相同价值,但没有想到可能对大多数人两份价值相同的资源,交易的一方可能会非常看重其中一份资源,且看重程度远超常人。比如,你有1根草莓味棒棒糖,想换对方的1根菠萝味棒棒糖,价格是一样的,但最后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你换,因为对方对菠萝味棒棒糖的喜爱远胜于草莓味。

然而,近期发表于《判断与决策》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是能够理解交易中参与者的主观价值不同这一事实的。Echelbarger等人针对314名5~10岁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告诉他们,青蛙先生要和主试做一场交易,用他的曲奇饼干换他们的巧克力,而他们需要判断青蛙先生愿不愿意交换。青蛙先生可能非常喜爱巧克力,也有可能两者都有明确偏好。结果发现,假如用相同数量的曲奇饼干交换巧克力,无论青蛙先生偏好如何,绝大多数孩子们都认为青蛙先生会接受交换。假如交换数量不同,如果青蛙先生非常喜欢巧克力,那即使用更多的曲奇饼干换更少的巧克力,大多数孩子也会同意。

所以,当小伙伴问你:“我用1块巧克力换你的3块曲奇饼干,可以吗?”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欢巧克力,那你一定会换的,毕竟,吃1块爱吃的巧克力比3块一般般的曲奇饼干幸福得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