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1]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2]。然封伯禽、康叔[3]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4],襃有德也;太公[5]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6]、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管[7]、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8]、幽之后,王室缺,侯伯[9]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10],唯独长沙[11]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12]、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13]、代国;常山[14]以南,大行[15]左转,度河[16]、济,阿[17]、甄以东薄海,为齐[18]、赵国;自陈[19]以西,南至九疑[20],东带江[21]、淮、谷、泗,薄会稽[22],为梁[23]、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24]、越。而内陆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25]、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26]以西至蜀,北自云中[27]至陇西,与内史[28]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 [29],诸侯或骄奢,忕[30]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予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31]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32],赵分为六[33],梁分为五[34],淮南分三[35],及天子支庶[36]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37],前后诸侯或以适[38]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39]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40]地利,(12)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41]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注释

  [1]“尚”,久远。

[2]“公,侯,伯,于,男”,古代的五等爵位。

[3]“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周公东征胜利后,成王把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他,国号鲁,为鲁国的始祖。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康叔”,周武王(姬发)少弟。名封。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周公旦诛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为卫国的始祖。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鲁”,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六年为楚所灭。“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北部,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四年为魏所灭,后在秦的支持下复国,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公元前二○九年为秦所灭。

[4]“亲亲之义”,谓亲其所当亲。《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儒家言仁,由亲及疏,故以亲亲为仁之本。

[5])“太公”,指吕尚。吕尚,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一说字子牙。本居海滨,殷末入周辅佐文王,因年高德尊,有太公之称。后又辅佐武王,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周初年官太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因功封于齐,为齐国始祖。事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齐”,诸侯国名。建于周初,姜姓,始祖吕尚。在今山东北部,都营丘(后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春秋时国力强盛,为五霸之一。春秋末,姜氏被田氏取代,仍称齐。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公元前二二一年为秦所灭。

[6]“武王”,周文王子。姬姓,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起兵伐纣,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东进,最后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事详本书《周本纪》,“成”,即周成王,武王子,名诵。武王死后继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后周公归政于他。事详本书《周本纪》。“康”,即周康王,成王子,名钊。在位时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加强统治,即所谓“成康之治”,刑措不用者四十余年。事详本书《周本纪》。

[7]“管”,指管叔,名鲜。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他于管(今河南郑州)。与蔡叔、霍叔并称三监,负有监视殷遗民之责。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和蔡叔等不服,曾和武庚一起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杀死(一说自杀)。事详本书《管蔡世家》。“蔡”,指蔡叔,名度。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他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时,他和管叔、武庚一起叛乱,事败后他被放逐。事详本书《管蔡世家》。“曹”,周初,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有今山东西部。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所灭。“郑”,公元前八○六年周宣王封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具东)。周幽王时,桓公姬友见西周将亡,把财产、部族、家属等迁到雒水之东的东虢和郐之间。桓公子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三七五年为韩所灭。详见本书《郑世家》。

[8]“厉”,指周厉王姬胡。他任用好利的荣夷公执政,又命令卫巫监视国人,杀死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公元前八四二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彘(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详本书《周本纪》。“幽”,指周幽王姬宫湦(一作涅)。宣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继位,他任用虢石父执政,剥削严重,再加上地震和旱灾,使人民流离夫所。又进攻六济之戎,大败。因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事详本书《周本纪》。

[9]“侯伯”,诸侯之长。

[10]“九国”,指齐、楚、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

[11]“长沙”,汉初异姓诸侯王国,始封之王为吴芮。其地域大致相当今湖南全省,都临湘,即今长沙市。

[12]“雁门”,郡名。西汉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太原”,郡名。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辽阳”,县名,属辽东郡,故城在今辽宁辽阳市梁水、浑水交会之处。

[13]“燕”,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相当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和辽宁东部原战国时燕国地。都蓟,故地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九月,汉兵虏荼,刘邦改立太尉卢绾为燕王。十二年二月,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立皇子建为燕王。“代”,诸侯王国名。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封兄喜为代王。七年,更封子如意。九年,如意徙王赵,代地属赵。十一年,分云中郡东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门、代、太原四郡置代国,封子恒。辖境约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东部。都晋阳,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14]“常山”,山名,本名恒山,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

[15]“大行”,山脉名,亦作“太行”。在今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边境黄河沿岸。“行”,音háng。

[16]“河”,即黄河。“济”,古四读之一。或作“泲”。据《汉书·地理志》、《水经》,其时济水自今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

[17]“阿”,音ē。县名,即东阿。治所在今山东东阿西南。“甄”,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

[18]“齐”,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山东中部、北部及胶东地区,都临淄,故地在今淄博市东临淄镇。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七十三县立于肥为齐王。“赵”,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二县西部地区,都邯郸,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四年封张耳为赵王,同年张耳死。五年,立耳子敖为赵王。九年,废张氏,徙代王刘如意王赵,兼有代地。

[19]“陈”,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20]“九疑”,山名,即九疑山,“疑”,或作“嶷”,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

[21]“江”,即长江。“淮”,即淮水。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北部入海。“谷”,即谷水。古获水下游流经今安徽砀山县北,有谷水上承砀陂东北流来会,自下通称谷水,东至今江苏徐州市入泗水。“泗”,即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西流至今兖州等县,折南经济宁市南鲁镇及鱼台县东,转东南经江苏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

[22]“会稽”,指会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会”,音guì。

[23]“梁”,诸侯王国。据《史记》、《汉书》记载,汉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高帝许以“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春正月下令曰:“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刘恢之梁国领东、砀二郡及魏故地。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以东,永城以北,山东曹县、嘉祥以南,和安徽砀山、毫县等地区。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楚”,诸侯王国。《汉书·高帝纪》记载,汉五年春,下令曰:“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史记·荆燕世家》记载,汉六年春,“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以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刘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辖境相当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淮河北岸一带地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淮南”,诸侯王国。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汉五年,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史记·淮南王传》记载,“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又据《汉书·五行志》,知刘长都寿春。辖境均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都寿春(今安徽寿县)。“长沙”,据《汉书·高帝纪》记载,“五年……诏曰:‘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辖境约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

[24]“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此处似专指匈奴。“越”,古族名。秦汉以前即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又有“百越”之称。此处似专指南越。

[25]“三河”,汉人称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为“三河”。河东,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河内,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河南,冶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东郡”,郡名。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城、东明、河南范县、长垣北部以北,河南津县以东,山东在平、冠县、河南清封、濮阳、滑县以南地区。“颍川”,郡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登丰、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区。“南阳”,郡名。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区。

[26]“江陵”,古县名。故治在今湖北江陵荆州镇。“蜀”,郡名。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康定以甫、冕宁以北地区。

[27]“云中”,郡名。治所在云中(今年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陇西”,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

[28]“内史”,古政区名。秦汉时,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

[29]“疏”,疏远。

[30]“忕”,音shì。习惯。

[31]“推恩”,施恩惠于他人。

[32]“齐分为七”,高帝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子肥为齐王,有临淄、济北、博阳、城阳、胶东、胶西、琅邪七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琅邪郡归汉,其余六郡分置七国:齐、淄川、胶东、胶西、城阳、济北、济南。

[33]“赵分为六”,指景帝二年至中元五年(公元前一五五年至前一四五年),在故赵地先后建立的六王国:广川、河间、中山、清河、常山、赵。

[34]“梁分为五”,《史记·孝景本纪》云:中六年四月,梁孝王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

[35]“淮南分三”,《史记》、《汉书·淮南王传》云: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其地: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以故淮南四郡分为三国。

[36]“支庶”,宗族旁出支派。

[37]“吴楚时”,指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七国之乱时。

[38]“适”,音zhè。罚罪。

[39]“蕃辅”,屏藩与辅佐。“蕃”,通“藩”。

[40]“阸塞”,险要之地。阸,音è,同厄。

[41]“太初”,汉武帝年号,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译文

  太史公说:殷朝以前年代久远,封爵的情况已不可考知了。周朝的封爵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域各为四百里,这是以亲亲之义为本,同时也是对有德之人的褒奖。太公封于齐,兼有五个侯爵的封地,这是对勤劳者的尊崇。武王、成王、康王所封的诸侯有数百个,其中与周室同姓者有五十五个,他们的封地最大不过百里,最小者只有三十里,用来辅卫王室。管叔、蔡叔、康叔和曹、郑始封之君,(他们的封地)有的超过爵位应得之数,有的则不足。厉王、幽王以后,周室衰败,争强称霸的诸侯国兴盛起来,天子的力量微弱,不能纠正。这并不是(周王)道德不纯一,而是形势衰弱的缘故。

汉兴以后,封爵为王、侯二等。高祖末年,不是刘氏而称王者,或没有功劳不是天子所封而称侯者,天下共同讨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而被封为王者有九国,唯独长沙王是异姓,而有功之臣被封为侯者有一百多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国和代国;常山以南,太行以东,过黄河、济水,以及阿、甄以东一直到海边,为齐国和赵国;从陈以西,南至九疑山,东含江、淮、谷、泗,直到会稽,为梁国、楚国、淮南国、长沙国,这些国的外围都和胡、越接壤。而内陆北到太行山以东,都是诸侯王的封地,大的诸侯王国有五六个郡,数十个城,设置百官,建造宫观,超越本分,使用了天子的规模制度。汉朝廷只有河东、河西、河南、东郡、颖川、南阳,以及从江陵以西至蜀地,北从云中至陇西,加上内史共十五个郡,而公主列侯的食邑有不少也在其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因为天下初定时,骨肉同姓者较少,所以广泛地使庶子们强大起来,用以镇抚四海,保卫天子。

汉朝平定天下以后百年之间,诸侯王与天子的关系更加疏远,有的诸侯王骄奢起来,习惯于听从奸邪之臣的计谋去做淫乱之事,严重者谋反叛逆,轻微者不守法度,以致危及生命,丧身亡国。天子借鉴上古的办法,然后加赐恩惠,使诸侯王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并分封给他们国邑。所以齐分为七国,赵分为六国,梁分为五国,淮南分为三国,连同天子的支庶子被分为王者、诸侯王的支庶子被分为侯者,共有一百多个。吴楚反叛时,有的诸侯王先后因犯罪而被削减封地,因此燕、代失去了北部的郡,吴、淮南、长沙失去了南部的郡,齐、赵、梁、楚的支郡、名山、陂海也都被朝廷收回。诸侯的势力渐渐衰弱,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对上足以完成贡职.对下足以供养祭祀,用来藩卫京师。而汉王朝直辖的郡有八九十个。交错在诸侯王国之间,犬牙相临,控制着要塞的地利.形成了本干强大、枝叶弱小的形势,使尊卑分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臣迁恭谨地记载了高祖以来至太初间的诸侯王国的情况,用列表的方式记录自始封年用以下各国兴衰损益的时间,使后世得以观览。现今朝廷形势虽强,处理好同诸侯王关系的关键在于以仁义为本。

(0)

相关推荐

  • 刘向军:《史记·贾生列传》详解翻译——2019年全国一卷

    <史记·贾生列传>详解翻译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 刘向军 贾生[生:儒生,读书人的通称.]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以:因为.]能诵诗属书[属书: shǔ shū,写文章.]闻 ...

  • 表(一、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楚汉诸侯第七篇·螳臂挡车·殷王司马卬

    殷,作为国名,曾一直是上古三朝中商朝的别名,故有殷商之说.而楚汉时期距离殷商覆灭已经有将近八百多年了,但或许就是天命无常吧,在这短暂的后战国时代,殷国居然还能再次重生. 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 ...

  •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72.第十三 幽王(晋纪殇叔文侯)全文翻译解释

    今本竹书纪年 ◎幽王西元前782-771年 名涅. 元年庚申春正月,王即位.晉世子仇復歸于晉,殺殤叔,晉人立仇,是為文侯.王錫太師尹氏.皇父命. 二年.辛酉,晉文侯元年.涇.渭.洛竭,岐山崩.初增賦. ...

  • 西汉初年暗流涌动,儒家、法家相互渗透排挤,竞争并存中走向合流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汉朝初年的白马之盟,总结起来,刘邦在位期间帝国面临的局面非常危险. 内有法家军功集团邀功请赏,外有异姓诸侯王虎视眈眈,自己垂垂老矣太子仍然年幼. 基于此,刘邦费尽心思逐一剪除了异姓诸 ...

  • 汉丹阳郡建置时间暨郡治宛陵略考(上)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汉丹阳郡建置时间暨郡治宛陵略考 陆再奇 汉丹阳郡 ,史书常作"丹扬郡" "丹杨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时,丹阳郡属地隶属于会稽 ...

  •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②,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 ...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①国以永宁 ...

  • 史记 表3 六國年表

    周 秦 魏獻子 韓宣子 趙簡子 楚 燕 齊 公元前476 元王元年 集解徐廣曰:「乙丑」.皇甫謐曰:「元年癸酉,二十八年庚子崩.」 索隱曰元王名仁,系本名赤,敬王子.八年崩,子定王介立也. 厲共公元年 ...

  • 《史记·留侯张良者》原文及翻译

    史记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 ...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说明与解析] 本文是公孙弘和主父偃的合传,并附录了徐乐.严安的两篇奏疏.至于篇末的王元后的诏书和班固的赞语,皆为后人所加,非司马迁原文. 传中记述了平津侯公孙弘 ...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简析: 本传是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传.窦婴和田蚡都是汉初权重一时的外戚,灌夫因军功封为将军,他们之间的倾轧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典型事例.这篇文章通过对他们 ...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另一位是西汉初年的淳于意.通过两千多年前享有盛誉的名医业绩介绍,能使人了解到祖国传统医学在那时已有相当 ...

  •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邱永山 译注 [说明与解析] 此文是一篇合传.共记万石君石奋.石建.石庆一家及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等人的事迹. 万石君一家不学无术,谨小慎微,虚伪矫饰,无耻可笑之至.其他的一些人,直不疑的买金偿亡 ...

  •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宋尚斋 何平 译注 [说明与解析] 本传除记述季布.栾布二人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迹. 季布和丁公曾是项羽的部下,在楚汉战争中替项羽攻打刘邦,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刘邦战胜项羽后,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