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向人求快乐
爽借清风明借月
动观流水静观山
外在的遇见,
来源于内心的质地。
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
不要向人求快乐
常常听身边人说小时候比较快乐,为什么呢?想来是小时候需要的很少,偶尔获得一颗糖果便觉得心满意足,会开心半天。长大之后就不一样了,觉得孤独,需要陪伴,有人陪伴,便觉得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它很脆弱,也难以长久。在别人身上寻求快乐,往往寻得的是痛苦比快乐多。
之一
前两天看到一幅古画,是一个人坐在山顶上静观,人很小,景色空旷,有很多留白,给人遐想之意。但我感受到这幅画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快乐。这份内在的快乐很难得到。它独特之处在于转换了寻求的方向,把外求转向内求。
外在的快乐需要物质,需要别人参与。但是物质会损坏,人会变化。这份快乐是不稳定的,心也是被牵绊的。法顶禅师说过“拥有一个的时候,不要企图拥有两个;如果拥有两个,会连原先的都留不住。”而转换一个方向,在自己内心寻求快乐,这份快乐是长久的,它充实而稳定。
最近重读《项脊轩志》,归有光住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百年老屋里,稍一修整,在院子里种兰桂竹木,又借书满架,便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觉得万籁有声;虽然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但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便觉得珊珊可爱。这便是向内求,这份快乐没有依靠他人,也很简单,但他的心和自然连接起来了,所以得到了这份快乐,这份清欢。
再说《浮生六记》里的沈复和芸娘,有一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犹绝”。芸娘是如此细心的女子,能够利用荷花晚含晓放的规律,制作有荷花香气的花茶。也难怪林语堂说她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们总是向外求,殊不知我们过分在乎外在的事物,才会让心灵荒芜。我很欣赏的三位古人的生命状态:陶渊明、王维和苏东坡。
有一幅古画,画的是陶渊明醉归。他走着走着不走了,闭眼定在一棵树下,很陶醉的样子,身子微微有些摇晃,似乎在享受野外的微风和青草泥土的气味。从画中可以体会到,他处于放空似充盈的快乐状态。世上几人能知道这样的快乐?你读他的诗文,只一句就让人觉得美。像那篇有名的《桃花源记》里的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这一句就能让人知道渔夫独自驾船出行的情调,这份心境很是难得。
再说王维。他写“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你想这样的一个夜晚,他独自在山屋里静坐,听到窗外下雨的声音,再仔细听能听到果实落地的声音,草虫在灯下鸣叫的声音。多么静谧,又多么心意满足。
最后欣赏的是苏东坡。在《后赤壁赋》里能明显地感觉到,那些游伴已经被苏东坡忽略了,留给人的印象是他独自登上山的高处,长啸了几声;独自登舟,放乎中流;又独自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道士,他认出这道士是当晚掠过船头的那只鹤。
这都是独自寻来的快乐。这份快乐需要心境。
之二
上大学之后,慢慢喜欢上一个人独自旅行。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抵达未知的旅途,一切陌生而美好。在深圳的地王大厦俯看人世;在北京法海寺凝望善财童子的壁画;在大理洱海边感受波光粼粼的湖面;在寂照庵喝一杯茶;在厦门的海边散步;在普陀山的白云洞小住几日;在徽州的古村里逗留徘徊……正是这样的一些时刻,让人快乐而期待,让人思考更多。很多旅途也都是独自走完,无人陪伴和参与,但在旅途中的一切未知和遇见,比他人带来的快乐要多得多。
近来读加缪的文字,他说:秋天即是第二个春天,每片叶子都是花朵。觉得很美。长期的阅读,使我获得很多快乐。阅读小说,散文,诗歌,佛经或者是一些关于哲学,美学类的书。什么都看,也很杂。不带有目的的去阅读,有时看到一些触动内心的文字,会觉得开心。仿佛是在和作者对话,从他们的文字里,找到共鸣。这样来说,书也许是一个知己。
这都是向内求的快乐。这份快乐用文字很难言说。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写了一首诗。
山中和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山里什么都没有,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但这份景色只能我独自领会,我无法让你理解其中的意味,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
这真是只有独自一人才能找得到的快乐,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想和别人分享都很难。
文字:拟见
图片:拟见 网络
我们每个人
每件事物
每一刹那
都在呈现
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有一种微妙的因果
使万物殊途
有其归宿
END
关注随喜
见说归去应有路 | 拟作闲人过此生
阅读 旅行 写作
分享 观照 慈悲
生是过客
跋涉虚无之境
欢喜悦乐|离诸忧恼
心意柔软|诸根清凉
合作联系
微博: 拟见
微信: Padmameet
邮箱: 11159746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