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渡》后记
后 记
结尾太平常、随意,说悬念也不算悬念,不是通常的结尾模式,就有人问原因。我想了想,可能开头是没有原由的,结尾就 自然而止。也可以解释:我们的少年就此结束,也恰好对应着一个时代变迁的大环境。我们这群人有些是跟着时代,大部分人总是被时代裹挟着,估计也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无论那种形式,都无法抵御大时代的影响。当一切都将归于沉寂,我们能记住并能持久滋养我们心田的,也就是漫川渡记载的那段时光,这是一个独立时空单元,所以就那样开头,这样结尾。我说时空单元是有所指的,那个空间也在变得面目全非。在一个没有了儒家文化节制的资本逐利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可能”是营销学科常用语录。
就因为那是个滋养我们心田的时空,我就满是感情地对待每一个人物。漫川渡里出现的人物,没有一个是不能忍受的。即便副镇长曾经为红颜冲冠一怒,露了点狰狞,也在结尾有了善意。毕竟那是个单纯的年代,那个年代,每个人都认真也小心翼翼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怕伤害别人。
虽然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通常也会有人善意地追问席散之后的事。实际上,当我们这群漫川渡的少年在灾后的第二天坐上班车去往县城,此后就各奔东西了,大部分人都长期离开了漫川,如今已有了教授、官员、企业家。其间有人问小芳的原型,估计是平时不咋爱看故事书的,就会好奇小芳是某某。初写时是没有小芳原型的,有人一问倒提醒了我,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同桌,很腼腆,同桌一学期都没说过话,整个同学期间好像没有任何交集,正适合小芳,因为我想象的小芳就如《边城》翠翠的单纯,所有感情出于原始萌动。所以越写越像这个同桌,因为没有说过话的经历,文中的小芳也极少对话,我本是想从头到尾都不安排小芳的对话,只是我水平不够,不好把握和表达,所以在某一回里忍不住让小芳开口了。小芳有了原型,我就知道了后来小芳也离开了,多年以后再见小芳,已是满口混杂着秦腔的漫川话,不过她的眼睛还是当初的清澈,一下子就唤醒了我们这代人的漫川记忆。
小芳虽也已离开漫川,但从眼睛里还能看到那段漫川渡岁月,感谢小芳坚守着漫川渡。
漫川渡的前世涉及古庸国、赣方言岛,和金钱河商旅古道上的一切传奇等等,都散见于史籍文献,不是信口开河。这是写漫川渡一个主要目的,希望藉此引起漫川老乡对漫川前世的兴趣,在旅游业风风火火的当下更加从容自信。
我的记忆里几件大事不幸都是灾异,上街头山上的落石、大水灾、供销社的火灾。实际上的火灾比水灾早许多年,我把火灾倒放在最后面,原因其一是原不想写,因为这是漫川人的一块伤疤,提起来还会引起现在许多家庭的悲伤;其二,放在最后,也好让我决心结束,也预示一个时代的结束。《资治通鉴》里记载了很多诸如地震、日食、山崩、陨石、水涝和旱灾、蝗虫等异象或灾难,当然也有河图献瑞的好事,中国史历来重视异象,这类异象是会影响国策和人事的。我们通常认为这些是迷信,同时认为正是我们认为的古人迷信,意外地成就了天文、气象等科学史料。我记事的这几起大事也很灵异,此后,世界开始加速了,漫川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如今已是大有名气的旅游古镇。
另外,我不是作家,更不是文化人,而是在声名不好的房地产行业混了很多年。如今房价高企,已脱离了百姓的收入能力,且后市难测,本是金融和政府管理机制的问题,也有中国人的文化背景问题,老百姓还是觉得骂房地产公司比较直接有效。说这些是想表明,写漫川渡出于自娱自乐,至多是给有限的群体娱乐。相信更多人也不屑于看,毕竟不是当今的流行语境,甚至和网红的偏执语法技巧背道而驰。
所以,就这样结束恰好,继续写,就是一个新时代的事,说不准我就会顺应时代潮流,赶上时髦,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红的构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