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 | 重要的不是抓住机遇,而是拒绝诱惑
作者:肯尼
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
蛋糕不仅要做大
质量高才是关键
王老师您好!您是战略咨询行业的大咖,您判断一下:国家当前对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以及对互联网平台、娱乐行业、房地产行业的推出整改政策……您认为国家密集出台对这些行业的政策调整,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
新政策出现后,一时间出现各种各样的解读,政策变动也成为自媒体时代“群体狂欢”的重要题材来源。这个时代是矛盾的,一边是不缺题材,一边在破坏题材。
但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我觉得需要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现代的人们在小的问题上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大的问题知道的却越来越少”,那么应该怎样在大和小之间把握好自己对于事实的认知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一定有一个最核心的道理,一切小道理都要服从这个大道理。
现今中国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上半场,正在逐步进入下半场。总结上半场的发展,其实就是做大蛋糕,以效率优先的方式做大蛋糕。这也应和了邓小平经常讲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这句话其实还有下一句,不是领导人说的,但却是过去三十年反映出的客观写照,叫“胡作非为都有理”,只要能把蛋糕做大,用什么手段都可以。
所以我们把上半场叫做有些坏人赚钱,好人不一定赚到钱。像人们诟病已久的房地产行业,就是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行业,并且好多房地产商本身就不是社会的楷模。
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们频频登上各种富豪榜,就将其列为可以学习,可以对标的榜样,那只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但现在可以说中国的蛋糕已经做大了,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第二阵容,连美国都将我们作为最大的对手,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也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难道我们就要继续这样去不择手段的做大蛋糕吗?这种模式还要继续吗?
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老师接受总裁读书会创始人刘世英采访
面对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只有暴露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随着发展进入到下半场,中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方针。千万不要简单的理解高质量,这里所提到的高质量不光是经济的质量、民生的质量、还有文化、政治生态的质量,它涵盖了一切。
一旦大的政策方向提出来了,那么紧跟大方向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就不足为奇了。
“高质量”不是说说而已,他需要具体的整改措施去予以落实。
回答你的问题,就像是教育整改——我家原来请过一名保洁,他孩子在上小学。因为孩子学习一直跟不上,所以他在原有家政工作的基础上,还有去摆摊赚外快供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补习。他正常工作的收入其实并不低,但是仍旧无法负担高昂的课外补习费,但是能怎么办呢?不参加补习的话,与同龄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在教育整改方针下达之前,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针对“教育资源不均等,学生严重内卷、社会鸿沟加深”等不良现象,中央手起刀落,对准目标问题,直击中心。虽然这个政策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小的动荡,但我觉得这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
高质量的发展还延伸到其他很多方面,包括生态坏境,包括长江黄河的生态保护。
原来做整个中国的区域战略时,很多区域都把一些重工业化工厂设置在海边和江边,我们都知道化工排放物它的污染性和破坏力有多强。现如今,这些化工厂全部被要求向后撤退,远离江川湖泊。
高质量发展是指政治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都要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所以国家的一系列整改政策,也是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具体举措。
万物的发展,都要秉承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历史不是这样行进的。
没有一蹴而就的事物,质变是需要量来堆积的,如果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转化,那这样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举个简单例子,就像蛇蜕皮一样,如果不经历痛苦的蜕皮,它也不会实现成长。转型在我看来就是像蛇蜕皮一样正常又自然。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这是一个规律的问题。包括我们从追求数量的增长到重视高质量发展,这种变化与转型都是一种根本上的规律。
在这种背景下,之前那些人习以为常的经商方式,发财秘诀就不再应验了。
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马云碰壁,许家印恒大面临破产,许家印卸任恒大地产董事长等。这些商业大佬碰壁的原因就是因为时代变了,规则也变了,如果还按照原来的老一套,没有跟着政策方针走,那么就只会永远碰壁。相对于原来“胆子大了能挣钱”的说法,现在则需要脚踏实地,靠真功夫真本事去挣钱。
战略需要的五大能力
如果说是套路、模板的话,就不能称它为“战略”了。战略咨询是科学的方法论。
为什么我们说战略是奢侈品?因为布局战略措施需要五大能力:
(1)大势把握能力:其中包括对整个天下大势,国家大势、行业趋势、产业迭代趋势以及时代大趋势的精准把握。大势把握能力需要有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天分等因素的支撑。
(2)理念创新能力:管理学有一个词叫定位,定位相当于打固定靶。战略相当于打移动靶。打移动靶就不能固定位置不动了,它需要我们变化、追踪、反应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创新能力”,在战略中要运用创新能力,需要考虑“因时因地”——因时:把握时机,不要太超前或落后;因地:考虑地方要素所处环境、所处行业以及周边生态,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也就是自己本身的能力。包括对整体的驾驭能力、判断能力,拥有这几种能力,才能把握好时代趋势并将创新理念落到实处。
(4)整合能力:考察的就是对要素的整合。像手机有1.0、2.0,互联网有3G、4G、5G。任何事物,任何时代都是不断往前发展的。但是发展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发展主要是发展我们的长板。
只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长板,这样才会吸引到别人跟你合作。整合自身长板,能够帮我们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
(5)操作决断能力:任何一个构想,往后走下去都是要进行孵化的,从而实现0~1的突破。将我们的理念变成一个实际的产品,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决断能力。构想如果仅在脑袋中,那它就只是一个想法,没有竞争力也没有价值。
我这30年来做了好多项目,凡是成功的、开创性的项目都具备了这5大要素。比如碧桂园,那时候的房地产并未成熟,还是一地鸡毛,但是今天的碧桂园已经处在房地产赛道的领先位置,碧桂园的成功,就是因为灵活的运用了这5种能力。
其实今天大部分人都是摘果子的,早在15年前20年前就有人种下这颗大树了。
我们参与了很多城市建设,几乎所有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这些城市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我们都有参与,但是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成都和西安。
在成都帮了8年,在西安帮了3年,最后将成都打造成中国第四城,将它塑造成休闲之都,西部之星。西安就是皇城复兴战略,打造“梦回大唐”的古城形象,这两个地方的城市转型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都
这两个城市的成功转型不是偶然的:
首先要挖掘城市的个性,特点。不能一味的照搬以前,照搬照抄那就不叫战略转型了。
其次,将城市的个性特点极致释放。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交响乐时代,不再是早期的二胡独奏,或者是小协奏了,它讲究协奏,合奏。我们团队也在长期进行大湾区的升级项目,区域升级、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园区发展、高科技布署等,都需要战略安排。
其实城市和企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1.要回答和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2.都需要“找魂”,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制高点。
不管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企业,“找魂”就在于找到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将他们引导至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赛道上。
虽然进度有快有慢,但只要找准核心,接下来就是操作的事。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不会犯颠覆性错误,这就是战略。大道都是相通的,只不过企业和政府他们的文化和性质不一样。
所以对于咨询师来说,该知晓了解的东西一个都不能马虎,只有把这些经络打通以后,再给城市区域以及在城市区域上发展的企业做战略咨询时,就会把握全局然后做到下笔如有神。
但是有很多人,他们在做战略时,认为我强调的这些都是虚的,但是往往这些所谓的“虚”的才是我们做好战略最应该也是最先考虑的。
小程序,
智纲汇 , 交易担保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大国大民》 小程序
前年我出过一本书叫《大国大民》,这本书就是30多年来我行走中国大江南北,深度参与多个省、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其渊博的历史、人文之后沉淀而成的一本书,做地域研究,我是下很大功夫的,有的本地人可能三言两语的就能说完的内容,我研究了30年之久。
少年、记者、哲学家
我的做事习惯主要有三点:
1.少年般的好奇心
我个人的好奇心,可能和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有关。贵州多山,山里的孩子和平原地区的孩子从小就不大一样,平原往往一览无余,风景尽收眼底,因此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多为人朴实,做事踏实;山里人则不同,我生活的小县城四周崇山叠嶂,云雾弥漫,再加上孩子的思维又不受限制,真是思接千载、神游八极,我小时候经常想,山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是我日后做记者、做智库去走遍世界的动力源头。
我说过一句话叫:有限的生命要享受无限的生活,生命是比宽度不是比长度。有的人活了一辈子活到100岁,也是在自我重复,像一个毛驴拉磨一样在磨道上走,有的人可能只活到五六十岁,但是生命是很灿烂的。
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无限的生活呢?我给出的答案是:不重复,不重复是最重要的。
不重复让我拥有多样的人生经验,并且我始终保持少年一般的好奇心、记者一般的敏锐度和哲学家、历史学家一般的洞悉能力挖掘能力。这些都驱使我在面对未知与不熟悉的事物时迎难而上。
2.像记者一样敏锐的观察力
保持敏锐,要有像记者一样敏锐的观察力。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到新加坡学习,跟李光耀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他们探讨新加坡从一个弹丸之地,一个贫穷不堪的边角地方,是怎样成为发达的花园式城市和国家?
李耀光当时回答邓小平说:马来西亚,新加坡是中国大陆客家地区一批破产的农民和渔夫为了生存流入到这个地方的,最终凭中国人的聪明勤劳和智慧,还有一个好的方向和战略,造就了这个花园城市。而大陆是从皇亲贵族、到士绅豪门、到文化大家聚集的地方,只要路找准了,未来的发展之路远比新加坡可期。
这段话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启发,在回国后,就效仿新加坡开放门户、改革开放。
现在的中国发展如此之迅速,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重大的拐点。
当时很多人都没看懂那段对话。而我敏锐的读懂了这段对话背后的潜台词,其实邓小平困惑的是,东亚人种是不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天然有劣势,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说明了不是东亚人种的问题,而新加坡的发展证明了不是中国人种的问题,所以给邓小平坚定了自信。
3.像哲学家一样的探究力
要像哲学家、历史学家一样,对台前幕后、现象本质、偶然必然有不懈的挖掘探究提炼功力。
战略一道,源远流长,纷繁复杂,大家辈出,但在我看来,如果把战略浓缩为两堂必修课,一堂是哲学,另一堂是人性,唯有打通此二者,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不至于割裂,万物之间的关联才正如他们真实的关联一样被整体的认识和考虑;也唯有这样,才能于现实照见未来,于此处照见彼处,于偶然照见必然,走上追寻战略的道路。只有将这三者统一,并且长期以往的坚持下去,那么这个习惯就扎根在你的做人做事中了。
所有的咨询都很难,没有不难的,如果不难那也意味着别人自己就可以解决也不需要我们去考察做战略了。
做战略最难的点其实是在沟通上,要与对方形成良性互动,所谓的良性互动,就是有效沟通,不能我说东,他理解西。这种无效沟通是没有办法促成合作的,同时效率也是十分低下的。
我经常同员工讲:不要给死人化妆,死人或者僵尸给他化妆有什么意义呢?互动不就是“互相,彼此双方”的意思吗,准确的输出信息和接收信息,沟通才能继续下去。
战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关于战略的表示有很多种,光我在各种场合和各种文章中,都曾经做出了很多种解释:
战略就是预见,战略就是找魂,战略就是整合,战略就是聚焦等等。
这些解释哪个对呢?其实都有道理,都是针对不同环境下所做出的解读,《战略》这本书就是通过各种大小道理,复杂情况的解读,得出一个结论: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的做事。
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
· 什么是“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
从大到小的战略有很多: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城市战略、企业战略、个人战略等等,这些被冠以战略名字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找关键。
历史大潮,稍纵即逝,奔流不回,当转折点来临时,机遇和挑战并存,黑夜与光明同在,是登上高峰还是坠入深渊,都在一念之间,正如柳青在《创业史》中说的那样:“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过是漫长人生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而已,但真正能抓住这个瞬间的只有极少数人。
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同样如此,其发展过程都是非连续性的,只有少数在关键时刻做对了重大选择的人方能成为赢家。
· 什么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正确的做事”是一种能力。
战略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掌握了这种思维就能动态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最终沉淀为一种能力——而且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能力,而是领导者和核心团队共同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正非说 “不确定的时代要有确定性的抓手”,什么是确定性的抓手?首当其冲就是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有了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战略不是刻舟求剑式的静态规划,光有定义还远远不够,“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这两句听起来很简单的话,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极少数企业和极少数国家做到了,绝大多数却没做到呢?
· 什么是“正确”?
权威正确吗?民意正确吗?直觉正确吗?还是大数定律正确?人工智能正确?今天正确的事,明天还正确吗?正确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其边界在哪里?孙子所说的“不可不察”,究竟该怎么察?察什么?谁来察?这些问题都不是纸上谈兵能解决的。
现实中的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进而言之,关于战略的这些理论也并非看过之后就能运用自如的,没有经验的积累和实战的锻炼,充其量只能停留在背口诀的阶段。这样做出来的战略不仅无益,甚至可能对局面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出结论。
作为一家中国本土战略咨询公司,我所理解并且践行的,其实是东方式战略,这种东方战略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东方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直觉思维。我们做咨询讲究的是“顺瓜摸藤”,这就是经过考察调研之后,形成初步的判断和结论,甚至在具体的调研之前,就已经有了大致的把握,炼就这种“一剑封喉”的能力,绝非一日之功。
第二,东方思维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同样是发烧,不同的中医有不同的方案,同样的方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药,相同的药,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剂量,不能一概而论。西医就是降温杀菌,大家都是一个药方,一个治疗方案。
第三,东方思维是复合型思维,相对来说,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偏向线性,擅长理性逻辑思维,注重个体,其分析方法是切块、细分,工业化、机械化、数据化。东方思维更偏向于多维度的整体观瞻,用“整体混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追求 “和而不同”,矛盾各方可以寻求共存、共生、共利、共同发展。因此它有着更大的包容性,更大的解释空间、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当然,东方思维还很注重形象思维,这个在做品牌定位的时候会体现地淋漓尽致。比如,我们的“彩云之南、万绿之宗”,“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样的广告语,西方的4A广告公司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在科学理性逻辑思维上相对偏弱,这也是不可否认的问题。
在价值观指导方面,做战略咨询讲究同频合拍。在市场上做战略咨询,会面对很多不同的客户。客观上讲,客户找我们是想解决难题,但从主观上讲,存在几个问题:
有的人投机心理作祟,想利用你的影响力和多元能力实现非正常超车;
有的人盲目崇拜;
有的人提出并不成立的伪命题。就像看病一样,患者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的内火旺,找我买下火药,但是在实际体检后发现,患者以为的上火症状实则是别的病因导致。那这个“上火”就是一个伪命题。
跟客户打交道,我奉行:
1.“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的工作可能更多是在拒绝,拒绝率可能会到达50%以上,
50%——专业行当不对口的,通常会婉言谢绝,或者是推荐有关行业内的专业人士;
30%——调频道,客户部会先将用户和我们的“频道”调至统一,在对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后,才会考虑合作。
10%~20%——谋定而后动,对工作是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后,先确定合作后行动。
2. 坚持长期主义和专业精神
机会不是一下子砸到头上的,长期主义是指对潜在合作对象要保持的长期关注,专业精神则是指出了关注问题之外,还要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性,等到机会降临时,能够及时并且高质量的将其把握,这样也能为长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道”就是正道。
2015年前,我在帮中国的很多城市担任战略顾问,当时有好多诱惑,有一些最简单的诱惑就是商人想要通过我获得城市土地招标的信息。这样的故事在当时几乎天天发生,但我一概都拒绝了。
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专业操守。像咨询行业,最大的特点不是抓住机遇而是拒绝诱惑,因为地位越高,手里握的东西越多,诱惑就越多。
有人觉得这些诱惑只是顺带一下,没有损害社会发展,但是做人做事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的,拒绝诱惑,按规矩办事不夹带任何私货,这也是我们能走到今天的一个关键。
1.普适性
这本书既适合王侯将相,将军元帅读,也适合年轻人,普通大众读,从这本书里,你可以体会到缤纷的世界,可以读到自己该如何掌握命运的风帆,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科学的方法。
企业家读了以后,可以知道怎么从偶然当中去寻找必然,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行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在科学决策,参透事物的本质等方面都有所进步。
2.哲理性
我觉得我十分有幸参与了整个中国这40多年惊天动地的变化历程,我不仅仅是时代变化的体验者,更是参与者。
经过这40年的风雨,等回过头梳理时,就会发现很多看似不相关的内容其实都是相关的,我们所认为的偶然,其背后都有必然的道理。
3.可读性
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可读性是我一直强调的,首先得让读者读懂,接着才能传递思想内容。这本书推出后,我们也收到很多读者的反馈,大家都认为这本书很好读,这在我看来是对这本书一个很好的评价吧!(完)
编辑:王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