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家告诉你——关于癌症,你起码要了解这些

说在前面:

本文是约稿,作者是公众号@一节生姜的作者张洪涛老师。

张老师是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领域的专家,目前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

所有数据都是有出处的,文末一长溜儿的参考文献。专业性杠杠的。

希望本文能给大家普及一点癌症方面的知识。掌声!

一、具有普遍性的癌症风险因素

1. 年龄

导致癌症的直接原因,是细胞里发生了基因突变。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内细胞复制基因的次数就越多,出现致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癌症也就越来越常见。

一般来说,在30岁以前癌症比较少见,在40~50岁之后迅速暴增。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调查数据,84%的癌症,发病于45~84岁,发病年龄的中位数是66岁。

2. 吸烟

英国的研究发现,吸烟导致了15%的癌症。

所有癌症之中,大约有40%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而不吸烟,就是最健康的抗癌生活方式。

3. 酗酒

对医学文献数据的荟萃分析发现,酗酒会增加许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与不饮酒者和偶尔饮酒者相比,重度饮酒者会大大增加口腔癌、食管鳞状细胞癌4.95的发病风险(约5倍),对于喉癌、胆囊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胃癌、胰腺癌和肺癌,风险也有显著增加 。

4. 肥胖

英国的研究数据认为,肥胖跟6%的癌症有关,是第二大可改变的致癌因素。

最新的研究发现, 原本人体免疫系统中的自然杀伤细胞,会对癌细胞进行监管和清理,但是过多的脂肪会诱导改变这些细胞的功能。可以直观一点,理解成脂肪能把自然杀伤细胞堵死,癌细胞就不受控制了。

所以,从这个理论的角度看过来,适当运动、避免肥胖,是真正有效的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办法。

二、常见癌症的风险因素

1)吸烟:

吸烟带来的肺癌风险,跟吸烟量、吸烟的历史都有关。总体来说,吸烟者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7倍。

吸烟的数量越多,吸烟的历史越久,肺癌的风险会更高。一个常用的吸烟指数,是每天吸烟量和年数的乘积(包x 年),比如每天1包烟,烟龄20年,那这个吸烟指数就是1x20=20。

有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吸烟指数≥ 21.3,那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就是非吸烟者的12倍!

吸烟不仅有害,吸烟带来的毒害还很难清除,烟民戒烟后,肺癌风险会有所降低,但是降得非常缓慢,即便戒烟25年,他们得肺癌的风险仍然还是很高,是从不吸烟者的3倍!

不过,回头总是岸,戒烟总比吸烟好,至少能减少肺癌风险。即便戒烟不到5年,戒烟者也比吸烟者减少了39%的风险!

2)室内煤烟:

云南宣威是肺癌的高发区,在该地区的调查发现,每年使用130吨以上有烟煤的人,肺癌发病率是有烟煤使用量较少者的2.4倍。

3) 氡气:

矿山坑道和居住环境里的氡气,都会增加肺癌的风险。如果在氡气浓度超过100 Bq/m3的环境里居住30年,肺癌发病风险比一般人要高32% 

4)其他:

对于非吸烟者,如下的一些因素可以增加女性肺癌的风险:

  • 家族癌症史:2.45倍;

  • 每周高温油炸食物:2.24倍

  • 厨房油烟:2.21倍

  • 肺部疾病: 增加89%;

  • 肺结核:增加86%;

  • 慢性支气管炎:增加51%;

  • 二手烟:增加52%;

1)遗传因素:

遗传性乳腺癌,只占乳腺癌总病例的一小部分(5%~10%)。

虽然很多基因突变都跟乳腺癌的发病有关,但是携带有这些突变,不见得必然就会导致乳腺癌,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难有一个基因筛查,可以用来甄选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如今公认的跟乳腺癌及卵巢癌有关的基因突变,只有BRCA1和BRCA2,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女性,在一生之中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可高达80%。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这两个基因上的所有突变,都会带来致癌高风险,只有某些特定的突变,才是致癌突变。

2)生育、哺乳因素:

比较21,941名乳腺癌患者和864,177名对照者的荟萃分析发现,

  • 有分娩经历可以把管腔上皮亚型乳腺癌(luminal)的发病风险降低25%。

  • 但如果初次生育的年龄超过30岁,此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则会略有增加(15%)。

  • 哺乳可以降低乳腺癌风险39%,哺乳时间最长的群体,乳腺癌发病风险也比哺乳时间最短的降低53%。

3)肥胖:

肥胖跟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更年期后的肥胖。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更年期后BMI较高的人群(> 25),乳腺癌发病风险是BMI较低人群(BMI≤24.5)的2.94倍。

除了BMI以外,体重增加、腰臀比可以用来预测乳腺癌风险:

对于更年期后的华裔女性,体重增加15公斤,乳腺癌风险可以增加80%;

腰粗者(腰臀比> 0.86) 的乳腺癌风险是腰细者(腰臀低< 0.75)的 6.1倍 。

4)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饮酒、高动物脂肪饮食等)、暴露于高剂量放射线等,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5)年龄:

在25岁之前,乳腺癌发病率都很低;

在25岁以后,发病率迅速升高。

在50~55岁达到顶峰,然后有所下降。

乳腺癌死亡率则有所不同,会随着年龄一直增长。

6)良性乳腺疾病:

这是一类广泛的疾病,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包括纤维腺瘤、囊肿、纤维囊性疾病、乳头状瘤和导管上皮增生。

研究表明,如果患有这些良性乳腺疾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到 1.5~5倍。

从良性乳腺疾病到检查出乳腺癌,一般需要9.4年。

7)熬夜:

没有正常的昼夜节律,包括上夜班、夜间光照、空服工作,也会让乳腺癌的风险略微增加(12% ~ 56%)。

在中国,胃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第三的癌症。对中国居民胃癌风险因素的荟萃分析发现,如下的一些风险因素,可以相应提高胃癌的风险:

  • 胃病史:5.71倍;

  • 胃癌家族史: 5.39倍

  • 盐渍食品: 4.06倍;

  • 饮酒: 2.92倍;

  • 高盐饮食: 2.42倍;

  • 烫食: 2.46倍;

  • 吸烟: 2.36倍;

  • 饮食不规律: 2.29倍。

目前认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和高盐饮食会促进胃癌的高发。

幽门螺旋杆菌首先导致的是胃病,如果已经有了胃病,还不戒烟、不戒酒、不注意减少高盐饮食、腌制食品,那胃癌的风险会更大。

1)肥胖:

肥胖者肝内胆管癌风险会增加49% 。

2)糖尿病:

肝内胆管癌风险会增加53% 。

3)乙肝、丙肝病毒:

70%~90%的肝癌患者都有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而病毒的感染,正是导致这些肝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统计,乙肝、丙肝病毒的感染,分别与全球56%和20%的肝癌发病有关。

一个在台湾的调查发现,与乙肝抗原都是阴性的人相比,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癌风险升高为9.6倍;

而如果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都为阳性,则风险为60倍

丙肝病毒的感染会导致肝硬化,一但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增加到17倍 。

4)酗酒:

每天摄入>60克酒精,可以增加肝癌的风险。

酗酒与肝病毒感染有协同作用,可以把病毒感染者的肝癌风险再额外提高到2倍。

对于甲状腺癌,目前比较确切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家族遗传,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些人同时也会增加结直肠癌等其他癌症的发病率。又比如有Cowden综合征的患者,甲状腺癌、子宫癌、乳腺癌等癌症风险都会增加。

可以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放射性照射,以及食盐中过多摄入的碘。

总体上,甲状腺癌是一个比较良性的癌症,如今因为检查手段比较灵敏,显得发病率增加很多,并不见得相关的死亡率会增加。

甲状腺结节,基本都是是良型的。结节并不是癌症。

有一个台湾的报道,发现做超声检查的3657人中,总共378人发现甲状腺有问题,占10.3%,但是只有其中的109人被进一步的病理检查确定是恶性的癌变。

香港也有一个研究,对没有任何甲状腺症状的1140人进行了超声检查,发现45%的人都有结节!最终经过病理确诊是甲状腺癌的只有14人,占1.2%。

所以,即便超声检查出甲状腺有问题,也不用恐慌,到底是不是癌症,要做甲状腺细针穿刺抽吸,用得到的活检组织进行病理鉴定。这些超声检查查出来的癌症,还有那些小一点的结节,在以前都是不能被发现的,现在通过新的灵敏的诊断技术发现了,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发病率也增加了。

1)病毒感染:

宫颈癌的最大致病风险来自某些种HPV病毒的感染,几乎所有的病例(99.7%),都有HPV感染史。目前HPV疫苗已经在推广。

由于HPV一般通过性交传播,性伴侣多、长期服用避孕药等跟性生活有关的因素,也可以间接成为宫颈癌的风险因素。同时,在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中(如艾滋病),因为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下降,宫颈癌风险也增加。

2)吸烟:

对于HPV感染的人群,吸烟可以带来额外的宫颈癌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戒烟可以缓解吸烟带来的风险,虽然戒烟后风险还是要比不吸烟者高,但是已经不显著了。

鼻咽癌属于中国特色癌,是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广东等)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珠江三角洲尤为严重,其中广东肇庆的四会地区发病率高居全国之首, 男性达到27/10万人,女性也有11/10万人, 是北方地区发病率的10倍。

从性别上看,鼻咽癌也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患者男女之比约为3.4∶1。鼻咽癌高发年龄为30岁至60岁,其中40岁至59岁最多。

1)EBV病毒感染:

我国华南地区高发的鼻咽癌,几乎都跟EBV病毒感染有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抗EBV病毒IgA抗体的检测可用于对高危人群的鼻咽癌筛查。但是,由于EBV病毒感染很普遍,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感染者,会在多年以后出现鼻咽癌或者其他癌症。有理论认为,只有在婴幼儿时期的感染,才会导致癌症。总之,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说明 EBV感染到底会增加多少鼻咽癌的风险。

2)吸烟:

吸烟可能增加EBV的致癌性,对两广地区的调查发现,吸烟让鼻咽癌发病风险增加了32%;每天多抽10根烟,风险增加9%;烟龄每增加10年,风险增加11%。同时,二手烟也会给家人(包括幼儿)带来24% ~30%的风险。如果戒烟,则能消除吸烟曾带来的风险。

3)家族风险:

与没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相比,鼻咽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风险增加到4.6倍 。家族的风险,有遗传因素,也有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比如食用咸鱼,会进一步增加风险。

三、其他可以避免的致癌因素

要防范癌症风险,能做的就是避免致癌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将证据比较确凿的致癌物质列为“一类致癌物”。

以上提到的烟、酒精、咸鱼、乙肝/丙肝病毒、HPV、幽门螺旋杆菌、氡气都属于这类致癌物。

此外,还有甲醛、苯、石棉等致癌物,如果过多接触,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也会增加癌症风险。

有一些致癌物,平时会被大家忽视,尤其因为感觉都是很“安全”的天然产品:马兜铃植物、槟榔。

目前知道马兜铃酸有肾毒,可以引起肝、肾的基因突变,但是,含马兜铃酸的植物常见于很多中药的方子,尤其是一些所谓“保肝”的药物 ,如果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长期服用,会导致肾功能损伤,也会导致癌症。

而槟榔,在一些地方是常见的零食,但是目前知道可以导致口腔癌。

发霉的食物里如果带有黄曲霉素,会导致肝癌,而生鱼如果来自被污染的水源,带有肝吸虫,也会导致肝癌和胆管癌。

如果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这些致癌物,注意饮食均衡和适当运动,可以减少40%的癌症发生。

最后补充:

所谓的癌症风险因素,并不完全就是致癌因素。从研究过程来看,流行病学的分析,能找出“癌症风险”因素,这是第一步,然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一般是至少通过动物试验,才能确定致癌性。

所以,致癌因素一定带来癌症风险,但是所谓的癌症风险因素不一定就是致癌因素。同时,即便对动物致癌,也不见得对人体也致癌。

所以看完本篇不要一惊一乍对号入座。但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是没错的。

健康,其实是一种财富。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领域: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 。)


最后,能看到这儿的都是认真的同学。关哥买了10本张教授的著作《如果舌尖能思考》,留言选10位同学送出。截止到12月29日晚22:00。

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这样财富。

这里是没事儿科普点小知识的公众号@关哥说险(ID:ggshuoxian),健康是最大最大的财富。欢迎多多点「好看」并转发。


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向关哥提问

分析一个不错的家庭保单方案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保险套路

历史目录:

关哥说险目录(至2018-09-11)

关键词:

老人 | 少儿 | 重疾 | 医疗 |寿险 | 意外险 | 万能险 | 故事 | 渠道 | 退保 | 投诉 | 房产 | 继承  | 标准 | 如实告知 | 实录 | 通货膨胀 | 受益人 | 相互保 | 消费型 | 破产 | 甲状腺 | 乙肝 | 缴费期 | 核保结果 | 团险 | 内勤 | 孕妇 | 职场 | 抗辩 | 代理人 | 套路 | 原则 | 好医保 | 脑图 | 方案 | 医保卡 | 单身 | 多次

点击「阅读原文」,看关哥的优选产品。

参考文献:

1.Zeng, H., et al., Female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of 2010 in China: estimates based on data from 145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2014. 6(5): p. 466-470.

2.Bagnardi, V.,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risk: a comprehensive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4. 112: p. 580.

3.Michelet, X., et al.,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obesity limits antitumor responses. Nature Immunology, 2018. 19(12): p. 1330-1340.

4.O'Keeffe, L.M., et al., 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lung cancer in women and m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Open, 2018. 8(10): p. e021611.

5.Tindle, H.A., et al., Lifetime Smoking History and Risk of Lung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 Natl Cancer Inst, 2018. 110(11): p. 1201-1207.

6.Lan, Q., et al., Indoor Coal Combustion Emissions, <em>GSTM1</em> and <em>GSTT1</em> Genotypes, and Lung Cancer Risk: A Case-Control Study in Xuan Wei, China.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00. 9(6): p. 605.

7.Lubin, J.H., et al., Risk of lung cancer and residential radon in China: Pooled results of two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3. 109(1): p. 132-137.

8.Yu, Y.W., et al., [Meta-analysis on related risk factors regarding lung cancer in non-smoking Chinese women].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2016. 37(2): p. 268-72.

9.Thompson, E.R., et al., Panel testing for familial breast cancer: calibrating the tens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clinical car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6. 34(13): p. 1455-1459.

10.Lambertini, M., et al., 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risk of developing breast cancer according to tumor subtyp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2016. 49: p. 65-76.

11.Zhou,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Breast Cancer Risk: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Breastfeeding Medicine, 2015. 10(3): p. 175-182.

12.Bandera, E.V., et al., Racial and Ethnic Disparities in 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Breast Cancer Risk and Survival: A Global Perspective. Advances in Nutrition, 2015. 6(6): p. 803-819.

13.Li, T., C. Mello-Thoms, and P.C. Brennan,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breast cancer in China: incidence, mortality, survival and prevalenc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6. 159(3): p. 395-406.

14.Dyrstad, S.W., et al., Breast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benign breast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5. 149(3): p. 569-575.

15.He, C., et al., Circadian disrupting exposur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5. 88(5): p. 533-547.

16.赵风源, et al., 胃癌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中国卫生统计, 2010(2): p. 146-148.

17.Fedirko, V., et al., Alcohol drinking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n overall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studies. Annals of Oncology, 2011. 22(9): p. 1958-1972.

18.Gu, M.-J., et al., Attributable cau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BMC Cancer, 2018. 18(1): p. 38.

19.Colditz, G.A. and L.L. Peterson, Obesity and Cancer: Evidence, Impact, and Future Directions. Clinical Chemistry, 2018. 64(1): p. 154.

20.Jayasekara, H., et al., Associations of alcohol intake,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with survival following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 by stage, anatomic site and tumor molecular subty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7. 142(2): p. 238-250.

21.Petrick, J.L., et al., Body Mass Index, Diabetes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Risk: The Liver Cancer Pooling Project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8. 113(10): p. 1494-1505.

22.Yang, H.-I., et al., Hepatitis B e Antigen and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2. 347(3): p. 168-174.

23.Donato, F., et al., Alcohol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e effect of lifetime intake and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s in men and women. Am J Epidemiol, 2002. 155(4): p. 323-31.

24.Cook, M.B., et 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relation to 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us: a pooled analysis from the Barrett's an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Consortium (BEACON). PLoS One, 2014. 9(7): p. e103508.

25.Erridge, S., et al., Risk of GERD-Related Disorders in Obese Patients on PPI Therapy: a Population Analysis. Obesity Surgery, 2018. 28(9): p. 2796-2803.

26.Cook, M.B.,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us and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 Pooled Analys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BEACON Consortium.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0. 102(17): p. 1344-1353.

27.Song, Q., et al., Fruit Consumption Reduces the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Yant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ia Pac J Public Health, 2015. 27(4): p. 469-75.

28.Yu, C., et al., Association of low-activity ALDH2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with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Chinese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8. 143(7): p. 1652-1661.

29.Walboomers, J.M.M.,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 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1999. 189(1): p. 12-19.

30.Plummer, M., et al., Smoking and cervical cancer: pooled analysis of the IARC multi-centric case–control study. Cancer Causes & Control, 2003. 14(9): p. 805-814.

31.Michaud, D.S.,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obesity, height, and the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JAMA, 2001. 286(8): p. 921-929.

32.Chang, E.T., et al.,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and Risk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Souther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7. 185(12): p. 1272-1280.

33.Liu, Z.,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familial risk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a high-incidence area. Cancer, 2017. 123(14): p. 2716-2725.

34.Ren, Z.-F., et al., Effect of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risk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Guangdong, China. Cancer Epidemiology, 2010. 34(4): p. 419-42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