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道题测试你是不是真正的地理学霸?

中国的首个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

有哪些看点?

河流的堆积与地转偏向力有什么关系?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

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区别是什么?

......

十一月地理君还鉴定了好多形状奇特的云

红色加粗是重点,蓝色链接是延伸阅读

11.01

西伯利亚是亚洲北部的一片广阔地带

面积足有1276万平方公里

西起乌拉尔山脉,东临太平洋

北至北冰洋,南至蒙古、外兴安岭一带

西南达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

东西横跨7000公里,南北约有3500公里

除西南端外均位于俄罗斯境内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04期

在地貌上,西伯利亚总体可以分为

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和北西伯利亚低地这四块区域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是西伯利亚地区水系

最为发达、流域面积最为广阔的三大河

它们的干流总体上都是从南向北流

穿过冻土,注入北冰洋

大面积的平坦地域和冻土的特殊性质

是西伯利亚河流容易形成河曲的重要原因

11.02

图中有云的一边是南边

秦岭作为一个沿着纬线分布的东西向的高大山系

对大地景观从南到北的演变会起到加速作用

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升高年均温度会逐渐降低

当一个沿纬线分布的东西向山系出现时

海拔升高,气温递减

从南到北的景观演变加速

临界现象得以发生从而成为自然地带的界线

有关秦岭如何改变中国点这里

11.03

在距今12000年到5140年曾有多次火山喷溢活动

熔岩浆堵塞了牡丹江古江道

形成了国内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

这里的山脉属低山丘陵地貌

地质构造结构主要为花岗岩、珍珠岩、玄武岩等

在熔岩台地上还有各种奇特的火山熔岩景观

加之镜泊湖优越的地理环境

火山口覆盖着茂密的原始针阔混交林及红松纯林

又被称为“地下森林”

景观之奇特,气势之壮观均为国内罕见

11.04

科罗拉多大峡谷总长446公里

起点为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边界的马布峡谷

峡谷终止于亚利桑那州的格兰德瓦什崖

大峡谷平均深度有1200米,最深处约1900米

宽度从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

“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

这与当地河流中的泥沙携带的物质有关

它的形成是由于科罗拉多河长期侵蚀的结果

几千万年中科罗拉多河的激流不停地冲刷着它

在一片高原上雕刻出一道巨大的鸿沟

并赋予它光怪陆离的形态

11.05

黄土高原的墚峁沟谷,还有典型的河谷

这个规模的河谷应该是黄河峡谷

11.06

这种现象叫阴阳天,是风切变所造成的

主要成因是冷锋过境

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水汽含量的气流

一边比较干冷另一边比较暖

因而在交界处产生了这种分界线

11.07

如果化繁就简,飞地大致可定义为:

归属某地管辖,却并不与该地本土毗连的土地

三河、香河、大厂,被称为“北三县”

是中国最著名的飞地

这块被北京和天津包围的飞地

面积合计1277平方公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06期 制图:蔡博峰

11.08

阵晨风云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它的成因很复杂,但还是有部分因素被确认

通过研究,大部分阵晨风云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都与岛湾地区的海风造成的中尺度涡流有关

大体上来说,阵晨风云是越过澳大利亚中部的锋系

遇到北部地区的高气压的结果

据当地人的观察,湿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为阵晨风云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水分

另一个可能的先决条件是前一天刮过强烈的海风

另外,阵晨风云的形成还可能有更多不同的方式

尤其是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些罕见例子

但成因就更加是个迷了

观测澳大利亚阵晨风云的最佳时间地点是

9月到10月间在昆士兰州最北部的伯克敦

11.09

目测是夕阳点亮的飞机尾迹

来自飞机尾气里水蒸气的冷凝

不过可能是因为高空湿度低或动力条件不够

没有进一步演变形成飘逸的航迹云

11.10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9期 摄影:李翔

林线是指在山地或者高原地区

森林所能攀升到的海拔高度上限

超过这一高度,由于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关系

树木已无法生长

野外考察中,看到山坡上如玉带横陈般的森林的

上边缘就是该地区的林线

国内一些学者将大面积连续的森林的

最高上限称为林线

而将其上更高但呈斑块状不连续分布的

树木生长上限称为树线

11.11

2014年1月31日,日落后大约80分钟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在距离地球1.5亿公里外的火星上

利用桅杆相机捕捉到了这张图

此时距离它首次着陆火星的时间已有529个火星日

我们知道无论是火星还是地球

它主要的亮度来源都是反射太阳的光

地球的直径是火星的两倍

与太阳的距离也更近一些

所以在相同反照率的情况下

地球会比火星能够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另外,由于火星大气比地球要稀薄

所以在火星上看地球会比在地球上看火星更亮

如果你仔细看甚至能够分辨出月球

两者都是肉眼可见的

11.12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

奔腾流淌的中俄界江黑龙江呼玛段

开始呈现大面积流冰

封江前的跑冰排美景呈现眼前

一片片、一块块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冰块

连绵不断,顺江而下,景象壮观

黑龙江呼玛江段从11月初正式进入冬季溜冰期

随着气温的进一步降低,冰层会越积越厚

最后整个江面将在11月中下旬融为一体

全面冰封

标志着黑龙江呼玛段将进入历时6个月的封冻期

11.13

真相就是,灯光照亮的

夜间发亮的云

多数是被灯光、月光等经过反射和散射而照亮

在城镇地区地面灯光占主要作用

如果云的高度越低

组成云的小水滴直径和数量密度越大

空气的透明度越好,这个现象会越明显

11.14

全文重点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发源地

但是行走在三江源区,宏大的江河并不多

星星点点的湖泊倒是随处可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0期 摄影:王宁

这里是一个湖泊的王国

大大小小的湖泊有16500多个

占中国湖泊总数的近一半

湖泊都在低处

高处则是巍巍雪山和山脊间积蓄的冰川

其间就是延绵不绝的草场

那些巨大的冰川、雪山持续稳定地提供着融水

广袤的具有“海绵”效用的草场

则不停凝结、积蓄着水汽

然后再汇聚到低处的湖泊、沼泽中去

它们成为三江源区水资源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青藏高原与大气环流的运转体系

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提供了足够的水源的话

那么三江源区内大面积的

高寒草甸、高山草原和高寒沼泽

以及密如织网的以河流湖泊为主体的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则为这数量惊人的水源提供了最佳的蓄水场所

就这样,植被、沼泽和水体构成了三江源区

这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的基础

11.15

环天顶弧+毛卷云

环天顶弧是阳光以一定的角度

照射在云层中的细小冰晶上折射后形成的

它形成于和太阳同一侧接近天顶的位置

并且以不超过四分之一圆周的长度环绕天顶

它的颜色排列与彩虹相反,即上蓝下红

所以也称倒挂彩虹或者微笑彩虹

在极为寒冷的极地地区环天顶弧比彩虹更常见
毛卷云也叫做“花花云”,颜色洁白

毛丝般纤维结构很清晰,形状像羽毛、马尾等

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晴天

另外,通常是要大片云才能折射出环天顶弧

单单一片毛卷云很难办到

11.16

“旗云”是在孤立山顶上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

它受高空强风的影响,随风飘动,波涛起伏

远望如一面旗帜飘挂在峰顶

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

越向下倾,风力越大

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

11.17

石林并非都是单调的灰色

如湖南古丈红石林由层层叠叠的石灰岩组成

由于岩层中含有浓度不等的铁氧化物

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外表,在石林家族中极为罕见

石块上遍布细密的波纹仿佛一块块红色珊瑚

它的色彩还会因天气而变,晴朗的日子一片紫红

阵雨过后顿成褐红,待雨过天晴

又逐渐由浓变淡

如匠心独具的水彩丹青,令人过目难忘

11.18

河曲是由于河流对河床两侧的侧向侵蚀形成的

河流开始是直的,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偏转

受到惯性作用产生离心力

表层河流在离心力作用下偏向凹岸

使得此处水面壅起

在重力作用下水流下沉,并且侵蚀凹岸

到达凸岸的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最终形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即“横向环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期  绘图:项乐

河流的环流发展下去,最终形成曲流

除了遇到障碍物之外

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也是造成曲流的原因

11.19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

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

“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4000万年前

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

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

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

形成了这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

11.20

全文重点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翻地耕作

目的是在除去杂草的同时,让土壤接触更多空气

加速其中有机质的转化,帮助作物获取养分

但久而久之

翻耕造成土壤下层裸露,水分蒸发流失

黑土层的稳定结构被破坏

有机质在日晒雨淋下快速分解

导致土地肥力大幅下降,作物减产

且缺乏有机质的土壤更易板结,变得十分坚硬

进而存不住水分和养分,抗旱能力也随之降低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

既可以少翻土还照样能保证作物的高产呢?

答案就在作物自身

美国地质学家戴维·R·蒙哥马利

在他的著作《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中

介绍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系:

保护性耕作

其中一种代表性的方法称为“免耕”

即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层土壤

并在土壤表层留下可用来覆盖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

也就是在收割农作物的种子(果实)后

留下作物的根、茎、叶,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定的覆盖

这样的保护性耕作体系

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土地肥力

重建土壤的腐殖质层,并减少土地污染

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部分黑土地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1期 摄影:许阳

另外,黑土区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

这种方法并非对每一块土地都是最佳选择

免耕更适合相对温暖的东北中南部黑土区

在保水、抗侵蚀、增加有机质的方面效果显著

但在哈尔滨以北,由于积温不足,水分过多

秸秆覆盖不均会造成土壤温度较低,升温缓慢

还是采用如条耕、垄作等其他保护性耕作技术

更为合适,即

利用条耕机械整理出没有秸秆覆盖的条带进行播种

而其余的土层尽量少动

同样可以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有关东北黑土的更多内容在这里

11.21

航拍图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有内陆湖泊144个

已命名113个,其中12个为淡水湖

据计算,这里所有的湖泊总面积共达23平方千米

分布在丘间低洼地内

湖泊周围大多生长着较茂密的

芦苇以及柳、沙棘等植物

湖滨沙地上常生长着诸如沙竹、沙葱、霸王、

沙蒿、芨芨草以及白刺、沙拐枣与梭梭等植物

湖泊的存在也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因而水鸟嬉戏、鱼翔浅底的巴丹吉林沙漠

也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

及地下水形成机理展开了广泛地研究

主要形成了以下4种理论:

沙漠腹地现代大气降水补给成因

气候湿润期当地降水补给及大湖泊萎缩成因

近源古水与现代水混合成因

远源现代水补给成因

点击阅读更多有关巴丹吉林沙漠的内容

11.22

鱼鳞云指的是许多的云块如同鱼鳞一样

一片片排布在天上

但“鱼鳞”的长相却可能存在差异

若云块如同白色细鱼鳞状,气象学称之为“卷积云

大范围的卷积云出现,多预示着风雨天

若云块很像是大块的鱼鳞,规则地排列在天空中

如同粗大的鱼鳞斑或者瓦片,称为“高积云”

若这种云在阴雨之后出现,多预示晴好天气的到来

鱼鳞云所出现的时期

经常是冷锋到来之前或者冷锋过境之后

它的出现,预示着天气发生变化

究竟如何变化还要结合整体的天气形势来判断

11.23

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

而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则只有一百多年

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

进行环球海洋考察期间,利用测深锤

船上的科学家们在大西洋海底中部

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隆起

1925—1927年间,德国“流星号”考察船

对南大西洋进行考察,科学家利用回声测深法

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并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

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

印度洋海底“山脉”和东太平洋海底“山脉”

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

对海底“山脉”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科学家们已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

这些“山脉”还连成了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大洋中脊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07期 制图:谭希光

至于区别的话,海岭是从是地貌学角度的描述

大洋中脊则更多是从大地构造学上的描述

二者所指代的本体差异不大

活动海岭基本就是大洋中脊

但有些海岭例如夏威夷-皇帝海岭

是地幔柱形成的

11.24

2020年11月24日4:30

中国的首个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

在海南文昌发射场

长征五号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

目标是采集约2公斤月球样品并送回地球

图自国家航天局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

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

而这次的任务正是第三阶段目标

“嫦娥五号”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

最复杂的航天器系统、并将执行最复杂的飞行任务

“嫦娥五号”计划在月球正面

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一带登陆

这存在着上亿年前的玄武岩

研究它们有利于推进

对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的认识

11.25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

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

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

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

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

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

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

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

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它的凝聚物就是“雨淞

11.26

身处大陆腹地

缺少海洋暖湿气流补给雨雪的冰川叫大陆性冰川

这样的冰川补水给水少,向下流动的运动速度慢

末端冰舌有充分的时间慢慢融化

海洋性冰川运动速度相对较快

末端冰舌能延伸到海拔很低的地方

海拔低意味着气温高,冰融化的速度也快

相对于大陆性冰川

海洋性冰川所在区域降水量大,气温高

因此冰川累积和消融速度快

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11.27

地影,又称地球阴影或暗段

是地球本身投射在大气层上的影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

大气层上处处都是地影

换句话说,黑夜就是地球的影子

只不过就地球上一个固定位置的观测者来说

和山影一样,我们一天中所能看到的地影

也出现在日出或日落前后

与太阳相反的另一侧天空上,呈暗蓝色的带状

只要太阳升起或落下

总会在另一方向的大气层里投下影子

这意味着每天我们都有两次欣赏地影的机会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08期 制图/章佳杰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地影,是因为

阳光投射的地球影子与地平线有一个小小的夹角

这样我们就可观察到出现在地平线上方的部分地影

如果从地球侧面看就更清楚了

这个阴影是一个狭长的楔形区域

11.28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

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

“金钉子”是为定义和区别

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

作为确定和识别两个时代地层间界线的唯一标志

“金钉子”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命名

金子贵重表示重要,钉子钉下后固定不动

表示是一个永久的标志

另外,也有国际地质学界约定俗成的成分

中国第一枚“金钉子”是国际地科联组织

1997年1月确认的黄泥塘“金钉子”

11.29

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的努尔河附近

有一道长约2公里左右,宽约70米的小丘陵

当地人称贝壳梁

揭开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

下面是厚达20多米的

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

很早之前这里是海洋的一部分

在无数次旱风与干燥的交替演变中

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泱泱大湖渐渐干涸露底

旱风挟着飞沙威胁水族

贝类为求得生存转向中心水洼

诺木洪北面一带是盆地最低洼处

贝类们成群结队地涌来,在古河道上越积越多

不知何时,河水改道,旱象加剧

风沙狂戾之下,贝壳们全部灭绝

只留下贝壳的堤墙

11.30

历史上筑堤成圩或垸的目的

主要是在江河湖泊洪水泛滥时,保护农田免遭淹没

无论是圩田、垸田,还是基塘、垛田

所在区域均为江湖冲积平原

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水源充沛

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土地资源基础

垛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0期 摄影:谢伟勇

而水稻必须在水田中耕种

所以垛田比较适宜种植旱作物

话题

你有什么想问地理君的?

留言区见

说明:广州中学地理组为本公众号曾用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