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归来:重塑祠堂在当代的角色
如何重塑祠堂在当代的角色
——以德庆何氏祠堂为例
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中心。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
汉之前,帝王家族有庙以奉祀祖宗,汉之后民间效之创建了祠,统称祠庙。祠与庙奉祀的对象基本相同。庙,是奉祀祖宗,神佛,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宗庙奉祀祖宗,土地庙奉祀土地,孔庙奉祀孔子。祠,称祖庙,又称祠堂,分为神祠、先贤祠、宗祠。宗祠奉祀祖宗,神祠奉祀神佛,先贤奉祀前代先贤,现在人们习惯把宗祠都称为祠堂,宗祠份宗祠、大宗祠、公祠、书室。宗祠、大宗祠是奉祀比较近老,比较远的祖宗;公祠是奉祀比较近代的太公,如:飞翰何公祠、苑客何公祠,奉祀的分别是匝村飞翰公(觉世翁十世孙景科,字启发、号飞翰)、双林苑客公(觉世翁十三世孙士选,字苑客)及其已故的后人 。奉祀就是摆放灵位即是神主牌让后人供奉拜祭。神主牌摆放在宗祠正厅中央位置。祖先的神主牌排位有严格的位置排放,此排位亦适用于家族墓葬排位。
匝村飞翰何公祠
双林村苑客何公祠
在历史上,祠堂不仅仅是纪念祖先,瞻仰祖德地方。还是启蒙子弟,发展教育的场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的庐江书院,乃是全省何氏族人为了方便本族子弟到省城应试,于嘉庆十三年出资合建的合族宗祠。民国时期,庐江书院依然作为省内何姓族人子弟到省城求学寄宿之所。德庆乐善坊何氏大宗祠(在今朝辉路三巷,已毁)于光绪二十一年设立大馆授学,惠及德庆及附近各县子弟。上世纪四十年代,更与时俱进,利用何氏祖尝办学,在大宗祠设立明德小学。本族子弟不收学费,优先入学,外族酌情收取学杂费。发展之道,教育先行,祠堂为教育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
广州庐江书院
乐善坊何氏大宗祠地图
而在民主革命时期,祠堂也促进了革命发展。如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就曾驻扎在罗社的世绮书室(觉世翁十四世孙国成,字世绮),发展建立九龙革命游击区。
罗社世绮书室
新中国建立后,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祠堂成为重灾区,尤其是祠堂在“四旧”彻底被破坏了,其社会功能也逐步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在温饱之后对文化有了需求。“寻根热”再度兴起,祠堂又得以复兴。
德庆县内何氏祠堂37座,大部分都是躲过文革破坏的古建筑,其中凤村镇双林村的苑客何公祠,六美书室,怀基书室、匝村的象宜书室,璞堂书室,文亭书室、罗社村的世绮书室、双汶村达叅何公祠、悦城镇旧院村的玉麟书室、马圩镇古垒何氏大祠堂、莫村镇古有古洲何公祠、永丰镇古里村乐善书室,钦悦何公祠列入德庆县不可移动文物。
如今,祠堂文化正在回归,在保护祠堂,传承祠堂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重塑祠堂在当今社会的角色,让古老的祠堂与时俱进,融入当今社会。而在一些地方,祠堂已开始扮演另一种角色:祠堂已有村史展馆、农家书屋、曲艺社、专题展览室、老人活动中心和健身娱乐区等多种身份,成为村民娱乐健身、学习知识、聊天休闲的重要场所,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如象宜书室、璞堂书室就先后作为为匝村文化室。
象宜书室
璞堂书室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代表,祠堂集建筑、思想、文化、艺术于一身。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值得我们保护。
本文作者:何学文、何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