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北方屋顶造型与瓦面种类
古建筑屋项造型丰富,常见基本式样有如下几种:硬山、悬山、歇山、搬尖以及平顶。硬山、悬山和歇山前后坡交接处可做成圆弧状,称圆山或卷棚,也可做成尖形,称尖山式屋面既可做成单层檐,也可做成两重或两重以上,称为重檐屋面(图4-1)。屋面与屋面交接处或屋面与梁枋、墙面交接处要做屋脊,屋脊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正脊、垂脊、戗脊等(图4-1)。
(1)脊 沿着屋面转折处或屋面与墙面、梁架相交处,用瓦、砖、灰等材料做成的砌物。脊兼有防水和装饰两种作用。
(2)正脊 特指屋脊位置时的称谓,即沿着前后坡屋面相交线做成的脊。正脊往往是沿桁檩方向,且在屋面最高处。不同做法的正脊各自有着不同的名称,平时多直呼其名,如过垄脊、清水脊等。
(3)垂脊 特指屋脊位置的称谓。凡与正脊或宝顶相交的脊都可统称为垂脊。庑殿垂脊常称为庑殿脊。歇山及硬山、悬山垂脊常称为排山脊。
(4)戗脊 又称金刚戗脊,俗称“岔脊”,是歇山屋面上与垂脊相交的脊。由于戗脊是沿角梁方向的脊,所以庑殿垂脊也称戗脊,进而把凡是沿角梁方向的脊,如攒尖建筑的垂脊、重樽建筑的角脊等都说成戗脊。在这其中,又习惯把较短的称为岔脊,如重檐建筑的角脊又被称为岔脊。事实上,这样的叫法有些含混,用于黑活屋顶时尚可,但用于琉璃屋顶时就容易出错。例如:庑殿垂脊如被称为戗脊的话,那么脊的瓦件就应按戗脊配套,由于琉璃戗脊的脊件与垂脊的脊件外形相同而规格较小,这样,实际做成的脊高就降低了。因此,垂脊与戗脊应严格区分,戗脊应视为歇山屋面的专有名词。
(5)博脊 是指歇山屋顶的小红山与撒头相交处的脊。当某坡屋面与墙面相交时,往往要沿接缝处做脊,如果具有明显的正脊特征可称为正脊,如果特征不突出,一般也都统称为博脊。
(6)围脊 是指沿着下层檐屋面与木构架(如承椽枋、围脊板)相交处的脊。围脊多能首尾相接成围合状,故俗称“缠腰脊”。有人把围脊称为下檐博脊或重檐博脊,甚至称为博脊,这样就会与真正的博脊相混淆。
(7)角脊 是在重檐屋面、下檐屋面的坡面转角处,沿角梁方向所做的脊。也有人把角脊称为下檐戗脊(岔脊〕或重檐戗脊(盆脊),甚至称为戗脊或岔脊。这些名词都不如“角脊”清楚、易记。
(8)宝顶 俗称“绝顶”,是在攒尖建筑瓦面的最高汇合点所做的脊。
(1)硬山和悬山屋顶 硬山和悬山屋顶都是两坡顶。硬山的山墙上不露出木檩,即所谓的“封山下檐”(图4-2)。
悬山又称“挑山”或“厦两头”,其特点是木檩露出山墙外,即所谓“出梢”,悬山屋顶一直延伸到山墙以外(图4-3)。
(2)庑殿屋顶 庑殿是四坡顶,前后坡两侧的坡面称为“撒头”。庑殿屋顶又称“四阿顶”,俗称“五脊殿”(图4-4)。
(3)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俗称“九脊殿”。假如有一个硬山或悬山建筑,取其山尖以上的部分(包括山尖),再向四周伸出屋檐,就是歇山形式。歇山的两侧坡面也称“撒头”,歌山的山尖部分称为“小红山”(图4-5)。
(4)攒尖屋顶 硬山、悬山、庑殿及歇山屋顶的坡面相交都可看成一条线,而撥尖屋顶的特点是,无论几个坡面,最后都“攒”在一起,在顶部交汇于一处(图4-6)。
(5)平屋顶 平屋顶又称平台房,由于这种屋顶不是用瓦覆盖的,所以俗称“灰平台”,见图4-13。灰平台虽然不“起脊”,但为便于排水,屋面也有些坡度,向一个方向排水的称为“一出水”;向前檐方向“一出水”的俗称“喂头拍子”;向两个方向排水的称为“两出水”。
(6)重檐屋顶 两重或两重以上的屋面称为重檐屋顶(图4-7)。根据屋槍的层数可分为“两滴水”(两重檐)或“三滴水”(三重檐)。相对重檜屋顶来说,只有一层屋面的称为单檐屋顶。
上述这些基本类型的组合或变化,可产生出多种屋顶式样,如两个或三个硬、悬山屋顶前后连在一起,可组成“勾连搭,两个屋顶勾连搭者又称“一殿一卷”(图4-8);把庑殿顶和平顶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盈顶”;将攒尖(如四角攒尖)屋顶的屋面曲线向上拱起,就变成了“盔顶”;把两个矩形屋顶横穿在一起,就组成了“十字顶”等。除此而外,再加上平面上的各种变化以及重檐形式的介入,就使得古建屋顶的式样显得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