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的鉴赏与辨伪
据现有史料记载,书法与绘画分别于战国晚期和齐家文化时期表现在青铜镜上,在铜镜上铭文和纹饰所综合展示出的诗、书、画、史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更是一部在青铜镜上的书法绘画史。
2004年初,北京开启了中国文物市场第 一次铜镜交易专场,全部交易品均为民国时期北京著 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143面铜镜全部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 交。同年8月21日再将一批铜镜推出,152件铜镜成 交额高达359万元。自此收藏家便将目光对准了历代铜镜这类小型铜器,毕竟,数千年的历史在精美的花纹和翡翠色的锈斑中凝结。
战国时期是我国铜镜的第 一个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镜背出现了龙纹、蟠螭纹、菱形纹、兽纹以及四叶纹等丰富多彩的纹饰。铜镜不仅成为了贵 族的珍贵配饰,还曾担当礼器、供器和法器的功能。神秘而肃穆的蟠螭龙在商周青铜礼器中普遍出现,八龙铭文镜和六龙龙纽镜也出现在战国的礼器中。
铜镜,这一贯穿古今的艺术珍品,正在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投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广泛认可。
辨别铜镜的真伪,主要应该从铜镜的质地、形制、纹饰、铸造方式及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古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看形、听声、辨锈、闻味等方法,来辨别古铜镜的真伪。以下介绍几种铜镜的鉴定方法。
汉代铜镜的纹饰更加变化多端,各种纹饰复杂多变,但大多都和神兽纹或云雷纹相关。到了唐代以后,纹饰趋向写实,一改神怪满镜的局面,各种人物故事和吉祥的图案,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
为什么铜镜里要掺锡,主要原因是青铜的合金成分与其成色和性能有一定的关系。当锡的成分递增到十分之四时,其成色就由赤铜、赤黄、橙黄、淡黄以至于灰白。白的反光效 果 最 好,但锡的价格颇高,而且锡假若占四成以上,会造成铜镜的质量问题,太脆,容易碎裂,不能经久耐用。故而,铸造铜镜时,锡的成分一般只是三成左右,这样一来,质量过关,颜色也能达到近灰。镜子铸成,为了增加白的成色,加强光线的反射效果,便用锡和水银的溶剂,摩擦镜面使其光亮增加影像效果。因为人们购买镜子频繁使用,所以,使用一年后,镜面通常模糊,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磨镜子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