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李时珍眼中的气血双补之王!

黄精

【释名】

黄精,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常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别名:老虎姜、鸡头参、黄鸡菜、节节高、仙人余粮

【产地】

1、滇黄精: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生林下、灌丛或阴湿草坡,有时生岩石上,海拔700-3600 米。越南、缅甸也有分布。

2、黄精: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东部)、河南、山东、安徽(东部)、浙江(西北部)。生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海拔800-2800米。朝鲜、蒙古和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地区也有。

3、多花黄精: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和西部)、江西、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中部和北部)、广西(北部)。生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海拔500-2100米。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主治】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相关论述】

1、《本草求真》:“黄精止是入脾补阴,若使夹有痰湿,则食反更助湿。”

2、《本草便读》:“黄精味甘而厚腻,颇类熟地黄……按其功力,亦大类熟地,补血补阴,而养脾胃是其专长。

【相关配伍】

1、治慢性肝炎,疲乏无力,腹胀不适,胃口不好,尿量减少,汗多口干:丹参30g,黄精25g,糯稻根须25g,水煎服 。(《本草骈比》)

2、治眼,补肝气,明目: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净),黄精二斤(和蔓菁子水蒸九次)。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粥饮调二钱,日午晚食后,以温水再调服。(《圣惠方》蔓菁子散)

【用法用量】9~15g。

【炮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炮制方法:

酒黄精:取净黄精,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透或蒸透,稍晾,切厚片,干燥。每100kg黄精,用黄酒20kg。呈不规则的厚片。表面棕褐色至黑色,有光泽,中心棕色至浅褐色,可见筋脉小点。质较柔软。味甜,微有酒香气。

【性状鉴别】

①药材性状:

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O.8~1.5cm。

味苦者不可药用。

②饮片性状: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淡黄色至黄棕色。切面略呈角质样,淡黄色至黄棕色,可见多数淡黄色筋脉小点。质稍硬而韧。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药性鉴别】

酒黄精:酒制能助药势,使滋而不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