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我的家乡——游集镇元宝刘庄
我的家乡
游集镇元宝刘庄
文/刘帮銮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的家乡,元宝刘庄,坐落在皖北古镇游集街的东北方向。西行一公里便是灵房公路,南通灵璧县城,北达徐州观音机场。交通便利发达,村民商品意识强。全庄人口两千,南北一公里长。庄内水泥路八纵五横,交织成豆腐块状。家家户户小洋楼,多为三层顺路排行。太阳能路灯彻夜通明,为村民锻炼和跳广场舞的大妈带来光亮。农闲时青壮年男女多外出打工挣钱,只有春节时才会人气最旺。就是这样一个村,数百年来,也曾经历过人间沧沧。
时间上溯到三百年前,传说七世祖刘刚,于清初由汉山寺【渔沟刘唐】迁居到游集北三里之遥的后刘庄。刘刚为人正直,辛勤劳作,治家有方。但由于连年水患,灾荒严重,全家生活仍艰苦异常。春节临近之际,百般筹措资金,小本经营,勉强度时光。一日夜梦仙人念其辛勤劳碌,为人忠厚,赐元宝一对,并指发家致富之路。醒来认为此乃吉兆,心中大喜。于是在除夕之夜洗手焚香,并以纸糊元宝一对燃之,祭祀仙人赐福。后来战胜饥寒,家境逐渐富裕,置田数百亩,太平车两辆,骡马成群,牛肥马壮。人口超过百十,富甲一方。为感谢天赐之恩,教育后人,每逢春节来临,不忘燃烧纸宝。此举渐被外传,外村外姓乡民不断效仿,并逐渐推广开来。七世祖仙逝后,刘氏子孙后代不忘祖上之德,每逢清明,十一,春节等重要节日,家家自制金银纸糊的元宝拿到集市上去卖。因此四周乡民便把后刘庄称为元宝刘庄。
我的家乡,元宝刘庄,与大清王朝同龄,甚至比它还要年长。它的命运同大清王朝一样,三百年间,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百孔千疮。先是列强入侵,继而捻军盗贼四起,烧杀淫抢。最后是日本侵华,把屠刀驾到了中国人民的脖子上。村民被迫离乡背井,落难逃荒。
如我的邻居大叔,一米八三,身强体壮。为躲避被抓壮丁,与人同行去东海把盐扛。一路劳累辛苦,风餐宿霜,累了只能放下木支架少作歇喘纳凉。在路过日本人的封锁线时,遭到日本鬼子的阻挡。因见他手上满是老茧,硬把八路的头衔往他身上放。邻叔不服遭到吊打,眼球打烂血水淌。终生看不见。连个媳妇也未娶上。我庄西头的三大娘逃荒在外,一家三口,客死他乡。据我族家谱记载,全庄人逃荒在外定居不来者约在三百人以上。人员分布遍及全国大部分省份,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内蒙古,东南到江浙沪杭。所不同的是,大清王朝由于腐朽没落,最终灭亡。日本帝国主义,经过我国人民的八年浴血抗战,也落到了惨败投降的下场。而我元宝刘庄,民房虽然两度被夷人放火烧光,人员累遭劫难,却生命顽强。人口越来越多,丁财两旺。
在经历了全国解放,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一步一个台阶,年年都有新模样。居住条件,由解放前的触手可及的低矮茅草屋,逐步的换成了一代砖瓦结构的起脊瓦房,二代砖混结构的水泥平房和三代框架结构的三层楼房。交通工具家家都有小轿车,姑娘学驾驶是普遍现象。虽无厂矿,户户都打工,家家年均收入都在十万元以上。居住条件优于城里职工,交通便利随来随往。尊老爱幼被颂为美德,老年人在家带着孙辈把清福享。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将是城里人最最羡慕的好地方。
我的家乡,不但环境优美,面貌变了样,而且还是人才辈出的好地方。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有现役部队副师级的后勤部长。有军旅作家文艺学博士,有国家级的诗书画家点缀家乡。有石油煤炭战线上的老模范,有退耕还林,绿化荒山的老林业局长。有教书育人的局级校干,有在农村基层工作几十年,默默无闻为民奉献,廉洁奉公的老乡长。有致富不忘家乡的企业家。数十万元捐给家乡。庄内水泥路全镇最先铺通,村民已把功德碑给他立上。有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国外科研攻关正忙。有最年轻的大学生公务员,现职为云南省委组织部的组织科长。年年都有莘莘学子进入重点高校。唯独没有的是违法犯罪者被判刑或劳动教养。庄内居民提起这一点,无不自豪的说,这是家族血统,祖训族规渊源流长。
我的家乡,元宝刘庄。民风淳朴,人心善良。不但环境优美,而且还是长寿之乡。八十岁的老人满眼是,九十岁的老人仍体壮。我的母亲活到九十七,活到九十八岁的是我远房的二大娘。最最奇特的是中行的刘尚福。今年已达九十九岁,还能挑水浇园,下湖割草喂猪羊。
(作者近照)
(本文作者系灵璧县游集镇原副镇长、宿州作家协会会员,灵璧红杏诗书画院院长刘帮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