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朝阳镇刘八集的那些传说
话说灵璧县朝阳镇刘八集
文/赵秀永
(网络配图)
皖东北的淮北平原,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刘八集。座落在灵壁县朝阳镇西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有很多的感人故事。
刘八集因何而来?这里有什么奥妙?笔者曾经被朝阳镇党委下派到该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利用工作之余,带着疑惑,走访了时任刘八集村党支部书记,年超八旬的杜文全、刘向申二位老先生。二位老先生听明我的来意,微笑地说:对于这个事情嘛,说起话长……他们纷纷翻出家谱,拿出资料,一一展示我的面前。我终于找出答案。
刘姓的始祖刘累是尧帝的后裔,而刘八集的世祖刘向,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家、文学家。在西汉时期驰名于世,刘的堂号为藜扙堂,大有来历。
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向自幼聪明,博才多艺,熟读经书,废寝忘食,不知天黑日明。有一次刘在天禄阁读书到深夜,油尽灯灭。仍不就寝,到了暗室继续背诵经文。忽然一位身穿道袍的老人,手柱青藜技叩门而进。见刘向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安静背书,道长见之感动。高声呼道:早闻卯金公,读书成瘾,果然如此,我来助你!“道长将手中藜扙顶上用口一吹,藜杖燃烧起来,发出光芒,暗室光亮如昼。刘向急忙站起,鞠躬起敬,以礼相迎。并询问道长尊姓大名?老人答之:吾乃太乙金星,早闻你好学博才,特来巡视。现赠给你《洪范五行之义》,供你学则。刘接之,他们促膝相谈至拂晓,道长驾云而去。从此刘向更加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后来成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家,文学家誉名于世。
刘向后人以藜杖吹火喻为专心学问,乃得神助便以此为藜照堂。
对于刘八集因何而来?杜、刘二位老先生回忆说:刘八集这个地方,清朝康熙38年(公元1924)杂草丛生,芦苇浩荡,荒芜人烟。但一马平川,士质肥沃。刘效敬乃本县渔沟南刘塘的,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做生意,途中刘八集歇脚,看到这里风物宜人,平原沃土,是风水宝地。做生意回来后,择日率妻子儿女迁到这里居住生活!
最早先来到这里的是姓刘的,以后陆读有:杜,庄,张,胡,王,杨,李等构成八姓。清朝中期这里是宿州到连云港沿海地区贩盐的便捷之道,而东南泗州,灵璧等地到彭城经商的便利之路。这里形成,南来北往,朝东往西的车辆人行之道。人们在此休息,住宿,运输,物资交换的集散场所。
居住这里的八大姓人家,看到这里的商机,纷纷建货栈,办商店,开饭馆……为过往的商客提供一系列服务。同时也辐射了周边的村庄,这个村在逐渐形成了物品交换市场交易重要集市。
因为这个庄没有名字,也是姓刘先来这个地方,同时附近已有九集,时集。现在这个庄已有八大姓,八即是发,也是吉祥数,八大族会议,干脆就叫刘八集。因此这个庄就有自己的名字。
刘八集从此以后,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手工业,商店,餐饮,粮食,棉花,布匹,牲畜等等五花八门兴旺发达。每年举行农历三月十八古会,吸引四邻八乡,和外地客商前来交易。唱大戏的、说书、唱场琴的,玩杂技的,马戏团登场献艺。客商赚的盆满钵满,乡亲们乐的哈哈大笑,热闹非凡。
由于集市贸易的兴旺繁荣,也带动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富裕了当地人。人们形容刘八集:庄家瓦房,李家楼,胡家99条大水牛。胡家在当时比较富裕,良田六十顷(一顷百亩),店面数十间,水牛九十九头。胡家有一个大领,姓孙名二。专门喂养牛,一天盛夏的中午,孙二把水牛赶下洼里洗澡去暑,明明是99条牛,可是到洼里却是一百条,第二天还是这样,真出奇!孙二为了弄个明白。孙忽想一计,在第三天,在牛没下洼以前,孙在每一个牛的牛角上拴了红布条。到洼里后果然还是一百条,他找没拴记号的牛。在牛群中只见一个没有红布条牛,威武雄壮,气度非凡,于众不同。就是这条牛,孙二就有准备,待其它牛要上岸时,拿出士抢对准没有拴红布条的牛,呯了一枪,当时洼内血水满堂,不见尸首。
从此以后胡家连遭厄难,一振不起,逐步衰落,刘八集胡家仅剩二家。而同姓胡紧邻的李家,也遭受灾难,从而迁往外地。
本文作者赵秀永老先生安徽散文家协会,宿州市散文家协会,宿州市作家协会,灵壁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