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风俗】乡村记忆——“当大事”

乡村记忆—— “当大事 ”

文/游传化



 我们这里乡间经常能看到丧葬事主家大门或者灵堂(灵棚)上方张贴“当大事”三个字,很多人不解其意,问我该如何解释。

    “当大事”的“当”,在这里要读作當铺的“當”,是“作为、看作”的意思。这三字出自《孟子·离娄下》:“父母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意思是说父母活着时奉养他们还称不上是大事,只有他们去世后以礼送终依俗安葬才可看作是人生的大事。于是,民间但凡谁家父母去世,都要请来擅长书法和精通礼仪的先生,在大门口或者灵堂上方贴上“当大事”白纸黑字条幅,在大门的左右两侧配上同样是白纸黑字的挽联,以营造烘托哀思的氛围。

    “当大事”颇有讲究,不能随便写挂。记得十多年前我在乡下主持一次葬礼,晚上辞灵(祭奠)时,按照当地丧俗,孝子引奠以后要请死者妻子的娘家人祭奠,可是当我请死者妻子娘家人辞灵时,他们派来祭礼的一位长者拒绝进棚行礼,理由是,逝者是他的姑丈,他姑母尚在,灵堂门口为何能写“当大事”?别人会认为他的姑丈姑母俩都仙逝了呢,这样一写岂不把他姑母写没了吗?于是我急忙找来帐桌执笔的先生换成“命子称孤”四个字,祭奠才得以继续举行。

        所以说,逝者的父母健在,则不能贴“当大事”,逝者妻子或者丈夫一方健在的,也不能贴“当大事”。这种习俗还有很深的渊源呢。据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惟父母送死可以当大事,长公(袁枢)无愧斯语矣。”于是,这种民俗就沿袭至今。有的人家,死了父母,门口就贴上大幅白纸黑字“当大事”或者“可当大事”。如母亡父在要写“命子称哀”,父亡母在则写“命子称孤”或者“椿萎萱茂”。因为旧时《礼记·杂记》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父母俱丧称孤哀子。椿萱:喻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

       如果逝者没有儿子,由其女婿或侄子主丧的,则要写为“代当大事”、“半子承礼”或“犹子承礼”等。还有一种情况,逝者的儿子早逝由孙子执丧,也不能用“当大事”。一般都写“代父承重”。另外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逝者的父母健在,由逝者儿子执丧,也不能写“当大事”,要写为“命孙执竹”或“命孙执桐”。因旧时有父丧执竹、母丧执桐的习俗,意为父母皆(节)痛(桐)之意。

      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与传统葬礼上“当大事”是一脉相承的,尽管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时至今日依然在民间流行,这说明传统的孝文化在民间是根深蒂固的,它会世世代代弘扬和传承下去。


(本文作者游传化(尤传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红杏诗社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谣)申报人、灵璧红杏诗书画院秘书长、灵璧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审核小组顾问、政协灵璧县第十届委员

(0)

相关推荐

  • 客户灵堂讲理赔:这真是玩命营销,保险宣传不该这样搞

    刷保险视频,刷到一则保险理赔的案例,瞬间被震惊了.某村有位居民逝世,家属正在灵堂发丧,孝子跪拜,亲友吊唁,一切都进行得井然有序. 灵堂突然来了一群人,还抱着保险公司理赔的牌子,这群人进来站在灵堂中央,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不门子

    乡村记忆--不门子 文/出泥不染 提起"不门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是啥,就是那种比正常门矮,与门一样宽的单扇门,是安装在门旁挡些鸡鸭狗的小门.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不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