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温馨的土墙老屋
温馨的土墙老屋
文/胡桃夹子
土墙草顶的老屋,承载着我整个童年和少年的记忆。
虽然三十多年过去,却因为童年玩耍于斯,少年成长于斯,老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土墙上剥落的墙皮,都已深深的印入了我的脑海之中。常常会带着涌动着的老屋情怀,在梦中穿越时空回到老屋,重温那童年的欢笑,少年的顽皮,每每醒来,枕头都会被泪水打湿。
当年,土坯房都是自己建造,可以说除了木工要请专业的,几乎人人都是“踩墙(土话垒墙)”、造房能手。谁家需要建新房子了,就会先请来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一两个有经验的“能手”帮助建房,只管饭不给工钱,俗话叫:请“庆工”。
盖新房的第一步就是活泥垒墙。垒墙的泥先要活透活好(土里加上水,撒上麦草后,人上去用力的踩),然后这些请来的“庆工”,会将活好的泥巴用铁叉挑起来,递给那有经验的“能手”,那人也会用铁叉接过,从留门的位置开始整齐的码放,一层一层的往上叠加,直到一米五左右些的时候就会停下来,这在当时叫“一型墙”。
垒好一型墙,接着就是“刷墙”。刷墙的人,手持三股铁叉,从上往下,将多余的泥巴刷掉,以上下整齐一致为标准。
墙刷好了,在墙头要盖上麦草以防雨水淋着,一般放置两三个月,等墙体凉干结实了,才可接着垒“二型墙”。垒“二型墙”的工序和“一型墙”一样。待“二型墙”凉干后,就要垒山墙了。山墙是用事先备好的土块垒成,这山墙一样的要保证墙体上下一致,不能歪斜。
山墙垒好,木工师傅就会大显身手了,其它人这会都是木工的配角。第一步,上梁,将房梁吊上了墙头摆正放好,用两根长棒交叉顶住,接着就是上“脊棒。
过去上梁有讲究,一要放炮敬天地,敬鲁班祖师,二要贴红纸喜联,三还要撒“梁馍馍”和喜糖,让邻居大人和孩子来抢,场面非常的热闹喜庆。
房屋的喜联内容有传统的,如“鲁班问梁何日上,太公答曰此时吉”。也有新编的,如“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正中间的房梁上还要挂“吉星高照”红布条幅,以示吉祥。
建房的檩条是木匠师傅早就理顺好的,这时候会一个个的用绳子吊起摆在梁上,木匠师傅会仔细的把每一个檩条摆平放妥。下面的程序就是“卡笆”(用秫秸秆或芦苇捆扎成拳头粗细的把子)”,卡好笆,接着就是上泥缮草。从屋檐开始先在笆上抹上稀泥,然后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麦草敷上(即缮草),待房子两面的麦草缮到屋顶就需要上泥压顶,俗话“压脊”。
压完顶,泥匠师傅会在屋顶的两端,整齐的向外倾斜着叠放几块青砖,名叫“望(旺)砖”。“望”豋高望远,“旺”兴旺发达矣。
别看盖的是几间土坯草顶房,在那贫困的年代,可算是大事一件。有句土话可以说明盖房子有多废钱:盖好三间房,三年吃菜糠。还有一句说得最形象:对人不睦,劝人盖屋。
建了新房要摆酒席庆贺,亲戚朋友都会提酒来贺喜,俗话叫“刷檩”,“压风”。那会建房子是大事,谁家建了新房子,会惊动一个庄子,大家都会来给主人道喜。不像现在,大家都富裕了,即使你家盖了六层楼,也没几个人稀罕。
房子建好,接着就是“泥墙”(给房子的里外墙抹一层用麦糠活的泥)。“泥墙”是为了使房子更加美观漂亮。
现在看来那土墙老屋虽然土气落后,但在当年可是人们遮挡风雨,冬暖夏凉又温馨的家啊!
盖好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主人多会瘦掉几斤肉,但心里的高兴是自不用说了。你看他没事就会围着房子转两圈,一会又跑到屋里这瞧瞧那看看,就像欣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的富裕有了钱,扒掉老房建新房,已成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新房子自然时尚,洋气,住起来也更加的舒适,但是那住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老屋,却随着岁月的逝去,已经住进了我们的心里,矗立于我们的心头了。
这就是难忘的记忆,这就是乡愁!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