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异变篇

中国医学源自阴阳五行,医道之用,是以有《黄帝内经》之经典,医道之行,则有《神农本草》之法式,医道之思,则出《难经》之问,医道体系之楷式,则以《伤寒杂病》之医药互证。医道四世,熟谙而不颇,医者在于用,医理明其理,药理解其药。阴阳之途,气血营卫而配。经络之变,阴阳三经而对。上下之别出,左右之升降,阴阳互化,五行相生,相生之不足而亦存反生。

易学之家,出于《河图》《洛书》,阴阳之系,运化天地,则五行并出,万物欣然。易学三种境界,不可同日一语。初始以《周易》为理数,沿用北宋后出以太极之说,万物为理,循而不破,易学之要,破而出,为其第一玄也;复始以《易经》为行用,先天后天之八卦,运行机理之玄妙,非悟道而不用,行用之途,为其第二玄也;再始以阴阳五行为化一,无为而有为,循大道而无我,用道而有我,以归道一,为其第三玄也,玄之又玄,方可顿悟易学之道。一玄而陷于迷宫,人人遵理而不出,为不知。二玄而限于迷途,人人用理数而不变,为不知,博览群书之储备,体察身悟之道明,则三玄可解,化万物于一瞬,了万事归于天道,天道化一,而无我无为也。

阴阳互化,顺逆之道,适时而变,阴可阳,阳可阴。五行相生,循常数而万物煦然,违常数而反生凋敝,出以迭代。天之六气,司天在泉之分。厥阴风木司令,阳明燥金在泉,少阴君火司令,少阴相火在泉,太阴湿土司令,太阳寒水在泉。六气之天时,循天而动,地配五行,循天而行。木者,立春木气生;火者,立夏火气生;土者,夏至土气生;金者,立秋金气生;水者,立冬水气生。五行之理,秉生天道,循天而行,人之阴阳,亦循天道有常,气血循其天道自然。气血为人和,循时而动则宁,违时而行易病,气血运行之常数,人之正气为长,正气者缓清厚也;违时而行生,气血异变之变数,人之邪气是存,邪气者急浊薄也。

异变者之定数,非哗变不可制也。五行相生,正生之道,则水涵木,木生火,火化土,土藏金,金成水,反生之途,则水反生于火,火反生于金,金反生于木,木反生于土,土反生于水,反生者,非正生之质,乃为正生之变数,是以反生以五行。正生反生,阴阳之数,非解于相生相克。暗于相生相克者,见于太极老阳之气,囿于一室之见,得见死死之气,悟于道教抱朴之途,思于太极之术,为易学第一境界,不见玄之又玄之妙化。反生,为异变之所就,故有所定数。阴阳之路,正生亦反生,尊道而行用,得见生生之气,悟于太易少阳之思,为易学第二境界,生化不息,阴阳互化;天道自然,接冲气而生,得见冲气,则阴必阳,阳必阴,五行之适时而化,归于一气而统,为易学第三境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也。

人以气血而应阴阳,以五脏而化五行,六腑五脏为上下表里阴阳,病则五脏六腑经络肌肤皮毛,五种根源所在。根源所在,或天之六气而感,或内营以伤所扰,在于一时之感,不治之下,或有五行所化去,亦可适时而反生。病之根源得于一时,而治非一时也,故循天道阴阳而调和人之气血,和之五行生化,治病之源,则有善治者治于皮毛之中肯。感于六气,染于皮毛,皮毛于肺,纳气以入,则伤气之初。气者,卫也,阳也。气伤有五,郁,滞,寒,陷,温,以立在身遭。郁则热散而冷不收,人多以好汗而下不汗;滞则热不散而冷不收,气以郁结,人汗以频而多饮;寒则热冷从缓,而营热出,人知冷暖差许,气血异变;陷则热冷感知以差,营血之热见,人气之短,多见血病;温则热冷缓从,营血病积,气之不足,内寒必存。人体之外,皆统以太阳之经,气纳泽归于太阴之脉。气之病则太阴太阳经络之证候,或气之顺逆短长,则有血热之大小,水寒之多少。辛温解表之法,利水逐湿之术,用之上下,五行以归化所属,安土化水之策,理木清金之剂,由外及里之化用。卫气之阳,阳动而化,遍走身遭,热则散,冷则收,卫气之道也。

五脏六腑,人之阴阳以应里外。脏腑之间,三焦之上下相通,阴脉由脚至胸,由胸至手,阳脉由手至头,由头至脚,是以经络布周身,气血以策应。气为阳,阳动行于外,本在于血;血为阴,阴藏用于内,本在于气。气血营卫而行,脏腑阴阳而应。阴脏而行,侯出于大便,阳腑而用,症见于小便,二便亦见于阴阳也。病患有因强弱而入脏腑,证候因急缓而显二便。脏腑以营卫而有气血,是为定数之期,气血以症候而有差别,是为异变之数。血者,营也,阴也。血伤亦有五,郁,热,躁,瘀,寒,以藏于体内。郁则营难行而有热,多以疲倦而妄动;郁热而血热,动则易汗,热而生躁,躁则难静而添风,躁风动而瘀痹成,越痹而越躁;瘀而生寒,寒凝涩而绝上下,是以阴阳上下两分,上热而下寒,内热而外寒。知晓定数之期,而明达阴阳五行之医理大道;存异变之数,而明析气血五行归化之医理。

药理之用,亦有遵行五行之常数,正如仲景有大黄以苦寒攻下之急,更有得附子相助温下之策,非泥古不玩者,穷经嚼字之徒,或有洪水猛兽之凶顽,而不知有驯化导流之治水畎养。暗于阴阳五行者,何论天地自然,上下一体,高低之有常,焉有得见相乘死囚休之法式?药理以常数为用,以变数相乘为机端,医道之明,则于斯而见,非于一室背诵方剂之拙力可为也。

木以直荣为顺,顺则木以欣欣向荣,火得以正而出神明;木以曲酸为逆,逆则木以异变而反生,反生得躁而风相随。火以广散为顺,顺则火磻于下,生冲气之源;火于炎热为逆,逆则火不下而反生,生热于火而炎。土者以稼穑,人获而生,是以有戊巳,戊巳而分阴阳,出脾胃有应,阳以阴用而归脾,阴以阳用而入胃,脾胃对脏腑而用阴阳,人之阴阳气血之本原,是以火下降于肺,接天地之气而分三,中气分阴阳而归化于土。土顺,则阴气降戊土右降而为顺,阳气升巳土左升而为逆,人之气清虚纳入百脉而为气血;土逆,则戊土阳不降而生热,是以反生土躁,人之血热亦躁,巳土阴不升而存湿,是以反生土湿,人之气湿亦滞。金以清降为顺,清虚而为神,降化而为水,逆则上不清而反生热,下不降而反生瘀。水以藏用为顺,藏而壬行化水,取于水魄,用而癸水藏温,升于阴精,逆则壬水不用,反生热与瘀,癸水不藏,反生湿与寒。人之阴阳,戊巳之数,归于阴逆而阳顺,机杼之端。五行之备,生生之气,顺者为生,逆者亦为生,生化之有期,适时而动。医道之途,循天地自然之道,遵阴阳五行所化,顺生则宁,逆生则变。医道之治,循道而归于阴阳之顺,无为之自然,寿命之可期;异变之逆,悖于自然之路,违阴阳而变,得五行而反逆。有反生之生,则以药理五味之消长,导气之上下而阴阳分就,损有余而补不足之功,则阴归化于阴逆,阳归化于阳顺。阴阳之可正,则营卫之可和,气血之可安,循于天地之无为,用药之适然也。

(0)

相关推荐

  • 化生精

    ​化生精: "气"与"味"生成形 "化"与"气"生成精 味归形,形归气 气归精,精归化 这一句话似乎讲了5个事物 包括味 ...

  • 气归精

    ​气归精: 内容简单 份量很足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讲的是阴阳 讲的是水火 讲的是气味 这气和味 放在一起 不要当成是我们 普通了解的气味 这个气味是臭的 那个气味是香的 并不是这个意思 ...

  • 自我康疗24:解读《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论》

    自我康疗24:解读<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论> 所谓气候异常,就是出现了不符合常态的灾害天气.把这种非常态化现象视为常态的人,就只能是心理扭曲精神错乱的病人. 以中国式"道术用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五行篇

    人之体,一表二里,阴阳所分.外病之路,先至毛发,次至皮肤,再至经络,复至六腑,后至五脏.风,火,暑,热,寒,湿,六气外侵之责,患及人体之内忧.人体行运,气血两分,营卫相佐,脏腑安然.六气外邪之侵扰,营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顺逆篇

    天地两分,是以阴阳,阴阳互化,而成五行,五行生化,遂出万物.人生于天地,法于自然,循阴阳而动,行五行为用,以阴阳分经脉,经脉入气血,气血行五脏,木,火,土,金,水对之肝,心,脾,肺,肾,应之胆,小肠,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四时篇

    阴阳四时,万物终始,生死之根,逆其根则伐其本,背离原道则坏本元.天地之元,万物纲纪,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洞悉天地阴阳之道.发于春夏,枯于秋冬,四时之终始.春夏阳盛,养其阳而阳根在阴,秋冬阴盛,养其阴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三焦篇

    天地之元,万物之纪,纳一气分化三清而生神气精,生化机端而成三焦之化.因气纳于肺,而定三清,出三焦,故有人体百般杂症,莫不由此而出也.肺藏魄而统气,是以气以清浊而分,清者以扬上,有神魄所出,亦有气归戊巳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分治篇

    人之身体,营卫气血所运化,营安卫固,则气清降有节而不失法度,血藏用有章而不丢规矩,脏腑安然,百病不扰.或困于内营之郁,或感于天之六气,病患始成.外病之路,莫过于毛发,皮肉,经络,六腑,五脏,五种途径,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儿科篇

    上篇 儿科者,有别于阴阳五行也,是以男女之合,孕事而动,十月之际,赤子血肉,见一阳而生,非以纯阳而论,木动,遵血肉为本,是以乳生.三月,三骨合,二阳见,金就,遵以气为本,肌肤而后感,是以婴儿体触坐爬.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气血应候篇

    上篇 天地之间,阴阳两分,阳行阴用,得立五行,世界万物,皆从五行所化.天地之道,自然之理,人之身体,法于天地自然,是以从阴阳而生.人法于天,感阴阳而生营卫,定六气而出六经.营卫者,气血也.卫气在外,为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女科篇

    上篇 中国医学,分科以四,一为养生保健,一为外伤骨科,一为针灸推拿,一为医药,统以易学之用,分四科是以固然.后世学识不明,徒自分科以细,名利之纷纶,非得以医道之本也.医药之所属,医理行用达阴阳五行之运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