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

 继“你幸福吗”的街头采访之后,央视再推出“我从哪里来”的调查,得到各种神回复引发家长热议。尽管如今大多数家长试图如实回答这一问题,但又最怕孩子刨根究底陷入尴尬。针对调查折射出国人性教育的缺失,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本市学校教育正在填补这一空白,幼儿园中班课程已涉及 “我从哪里来”,小学也通过卡通版的精子游泳比赛来形象解答这一疑问。

  调查

  七成网友被父母告知是“捡来的”

  近日,央视推出“我从哪里来”的调查,得到各种神回复:“垃圾箱里捡来的”、“被洪水冲来的”、“胳肢窝掉出来的”、“问你妈去”。被调查对象年龄涵盖1940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记者采访近200人中,竟有85%的人被父母告知是捡来的。

  一位90后外来务工人员的回答令网友捧腹不止,“床底下翻出来的。 ”还有一位大学生称父母告诉她是从垃圾堆捡来的。对此,她很伤心,父母便安慰她说小孩子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她就纳闷:“垃圾堆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小孩。 ”

  新浪微博也为此发起投票,已吸引近两万名网友参与,结果显示,近70%的网友被父母告知是 “捡来的”,7%的网友是从石头、胳肢窝等稀奇古怪的地方蹦出来或掉出来的,2%的网友是“别人送的”,还有1%的网友在询问这一问题时被粗暴地回答“问你爸(妈)去”。只有不到16%的网友被告知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

  对于父母该不该骗孩子,网友们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新浪微博进行的“你会如实回答孩子吗”调查中,表示“会,要正视性教育”的网友高达93.7%以上。也有小部分网友表示“不会,难以开口,小孩子没必要知道的太多,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

  家长

  试图如实回答又怕刨根究底

  昨天,记者采访了十多位70后、80后妈妈。当孩子问及“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大多数妈妈都会回答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我是剖腹产,还把刀疤给儿子看过,告诉他是从这里出来的。”吴女士告诉记者,没想到,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看到刀疤后大哭起来,他感到很愧疚,觉得自己做错事让妈妈受苦了,妈妈为此赶忙安慰和解释了好一阵子。

  有一次,吴女士上网看到一段国外性教育的视频,用非常卡通的方式,形象地讲述了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她觉得很不错,将这段视频放给宝宝看,“我发现他根本看不懂,也不好奇,只是当作一段好玩的动画片在看,看完后也没有主动问过细节。”

  70后妈妈金女士也同样把自己剖腹产的疤痕给儿子看过,“至于细节,儿子没有问,我觉得也没必要主动告知,孩子问到哪一步就答到哪一步。 ”

  除了回答“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之外,郁女士还告诉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宝宝是由妈妈身上一个细胞和爸爸的一个细胞结合而成。 “幸好她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否则我也黔驴技穷了。 ”郁女士说出许多家长们的心声,对于性教育,尽管她们都试图如实回答,但仍担心孩子刨根究底,一旦追问细节,不少家长都会陷入尴尬。

  李女士最近就碰到了这样的尴尬,有一天,女儿在看《大耳朵图图》的动画片,图图和小美讨论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壮壮得意地告诉他们,小孩子是商店里买来的。 “妈妈,我也是买来的吗? ”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观念,李女士试图给女儿一个既科学又形象的回答,她费尽唇舌进行解释,“妈妈肚子里有一间小房子,房子里种了一颗种子,种子慢慢长大就变成了你。 ”“可是,小房子里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种子是怎么进入小房子的呢? ”面对女儿一连串好奇的追问,李女士感觉招架不住,只好就此打住。

  专家

  家长没把握回答就诉诸于爱

  在市教科院普教所心理系主任沈之菲老师看来,这个问题越早正确回答越好,“其实,孩子越小对生理方面的细节并不好奇,也不关心,他们只是要证实父母是爱他们的,跟青春期的探索不一样。 ”沈老师表示,不过,毕竟家长的层次不一样,如果家长认为自己能回答,可以将精卵结合的过程告诉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把握回答就诉诸于爱,这才是根本的。 “孩子问了先答爱最重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因为爱才有了你,包括单亲家庭更要提到爱。至于具体怎么来的,以后你长大读书就知道了。这样回答就可以。 ”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分幼儿段、小学段和中学段,不同的阶段回答版本也不同。 ”徐晶认为,小孩在四五岁的阶段,家长可以回答是爸爸的种子种在妈妈的土壤里,长大后就成了你。到了大班或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可以形象告知孩子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 “有一些国外儿童性教育的绘本,家长也可以借鉴,比如英国的《小威向前冲》、香港幼儿园的绘本等。 ”

  小学

  用精子“游泳比赛”形象解答

  那么,在上海的小学和幼儿园,老师们又是如何回答“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呢?从去年9月份开始,杨浦区18所小学在全市率先试点性别教育。由上理工附小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的本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走进课堂。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第二课用卡通插图的方式回答“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今天,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礼物——请大家吃橘子。”在上理工附小一年级的性别教育课上,老师先让孩子们观察橘子核,从植物宝宝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并茁壮成长,讲到动物宝宝是如何孵化出生的,最后顺势抛出问题,“我们从哪里来?”

  原来孩子都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而成,接下去,老师们像讲故事一样,配以卡通插图,将这一过程娓娓道来。“住在妈妈身体里的卵子形状圆圆的,像个荷包蛋。精子形状像蝌蚪,头尖尖,尾巴长长,住在爸爸的身体里。每个小精子都是游泳健将,游泳比赛日子到了,它们沿着规定路线朝终点奋力游去。冠军诞生了,精子得到的奖品就是一个美丽的卵子。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它们成为一颗爱的种子,在妈妈的身体里慢慢长大……”

  “通过故事,我们会告诉孩子,每个宝宝来到世界上都是生命的奇迹,引导他们珍惜生命。 ”毛剑玲老师说,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读爸爸妈妈课前写的一封信。信中描述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内心的感动,并告诉孩子们,他们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信中还写满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祝福。“绝大多数的孩子看完这封信后,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毛老师说,这是一堂充满爱和感动的课,性别教育并不是重点回答生理知识问题,更多的还是爱的教育。除了生理外,性别教育还涉及心理、伦理,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能使学生珍爱生命、学会感恩。

  回答更多的是传递爱意

  记者翻开《男孩女孩》性别教育家庭版后看到,在讲述“我从哪里来”这一章时,粉色的插图传递浓浓的爱意。书中写到,“我是由爱的种子成长而来,当妈妈的肚子里孕育着‘爱情的结晶’时,爸爸做了他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如帮妈妈穿鞋。大约九个月后,家里增添新成员,爸爸妈妈心甘情愿地把爱分给了我们。 ”这一章节中还设置了名为“妈妈,我爱你”的特别活动,让孩子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如把十本图画书放入书包,背在胸前,上上下下爬10层楼梯;把鸡蛋装进塑料袋里,往塑料袋吹气扎紧袋口,把装有鸡蛋的塑料袋放进衣服口袋里,体会妈妈对宝宝的爱。

  “我们希望借此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因为爱才生下了你,妈妈在怀孕的过程中,爸爸对妈妈和肚子里的宝宝呵护备至,表达生命是爱的奇迹。 ”上理工附小副校长徐晶说,性别教育更多的是给孩子价值观的引导,让他们了解生命的珍贵,生命是由爱而来,传递出一份浓浓亲情和爱意。

  据老师们介绍,当初想到开设这门课,也是发现有些学生家庭中性别教育是缺失或不当的。“学校开展性别教育的做法也填补这块空白。”毛剑玲老师说,现在信息传递如此发达,孩子也不再相信自己是 “从垃圾箱里捡来”、“从胳肢窝里蹦出来”等说法,若通过不良网站等途径获取不当的知识,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幼儿园

  中班课程涉及“我从哪里来”

  记者采访发现,沪上幼儿园并不把性教育作为专门的主题放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但从小班开始,就有包括《我是男孩/女孩》、《我的身体》、《我从哪里来》、《我的爸爸》等性别教育和生命教育课。曾经困扰无数中国人的“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二期课改幼儿园课程的配套教材的中班课程里,有专门的章节和活动设计。 《我从哪里来》的教育主题一般在中班上学期展开,不少幼儿园会将其放在三八节前,教育目标为让孩子初步了解自己的出生过程,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培养感恩意识。

  很多幼儿园都会有女老师怀孕,课堂上,老师会问:“你们看到隔壁班的某老师怀孕后有什么变化呀?”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回答,“上楼不方便”“肚子变大了”“纸头掉在地上很难捡起来”……老师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怀孕是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激发孩子们体谅妈妈的情感。

  幼儿园更适合性别教育因势利导

  儿童心理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桑标接受采访时说,也许“我从哪里来”让父母们觉得难以启齿,甚至担心为什么孩子会关心起“性”这个话题,但其实,3-6岁的幼儿处在一个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的阶段。他们奇怪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猫为什么能从很高的地方跳下而不受伤,他们会问天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要吃东西,而“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是令其好奇的无数问题中很正常的一个。

  事实上,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没有必要惊慌,但也没有必要把整个生育过程讲述地过于详细。因为3-6岁孩子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父母只要简洁明了地回答孩子,让他们得到知识的满足即可。

  另外,是否有必要主动向孩子提起这个话题?桑标教授表示,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出,家长也没有必要生硬而主动地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当孩子问“为什么我要蹲着小便,他要站着小便”时,说明孩子观察到了男孩女孩的不同,并期待得到解答,那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妨抓住性别教育的良好契机。学龄前的孩子需要接受性别教育,但性教育则需要观察契机,因势利导,而不必强求。

文章转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