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战争(6)牧野之战
孟津观兵后二年(前1122年),帝纣之淫纵无度毫无悔改,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出奔于周。武王问太公曰:“仁者贤者亡矣,商可伐乎?”太公对曰:“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于是武王乃立即把握机会将纣之暴行遍告中原诸侯,呼吁会师孟津,同申讨伐。一面集中兵力准备东征。
据《史记》载,当时武王所率兵力计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及庸、蜀、羌、鬃、微、卢、彭、濮各部族。武王十三年(前112一月三日周师东下,其所采路线为沿渭水循黄河向孟津前进,参与东征之西北、西南各部族,亦先后分别来会。二月二十八日“周师毕渡孟津”,诸侯咸率师来会,武王作《泰誓》,昭告众人,声述纣之罪状,继即渡河向殷都急进。由孟津至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约四百余里,周师于二月四日晨进抵商都南牧野,各诸侯之兵亦已到达,武王更作《牧誓》,激励三军将士,严申作战纪律,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亲临指挥。纣闻武王率师前来,亦发兵七十万应战,双方阵于牧野,于是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乃告展开。
本战役特点有二:
其一,本战役为以寡击众、以少胜多之战。史载周师兵力除诸侯之师外,不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及甲士四万五千人。而帝纣则发兵七十万之多,此项数字虽不无可疑,但其数量居于优势则无问题。武王在《泰誓》中一则曰:“受(帝纣之名)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再则曰:“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治理之臣)十人,同心同德。”可为证明。再由《六韬·豹韬》内所载,武王频频对以寡击众,以弱击强之战法,向太公发问,亦可为旁证。惟殷方人数虽多,而士气低落,团结不固,且有训练之甲士及战车较少,周师则全为精选之甲士,战力充沛,且孤军远出有进无退,故士气旺盛能充分发挥战力,一举击败纣军。
其二,本战役为一战车突破战,周族当时战车已大规模运用,在战略战术上发挥了威力。据《史记》载,作战开始时,武王使尚父与百夫致师,继即“以大卒驰帝纣师”。所谓大卒据《史记正义》注释系指戎车、虎贲与甲士而言。同书又云:“武王驰之,纣兵皆崩叛。”均为描述战车冲击之情形。甲骨文中“王作三师左右中”之记载,以及西周与春秋初期作战,三军并列,王居中军之部署情形以观,则此次作战殷周双方主力必系位于中央。因此太公对纣军所实施之突破战,当必为“陷坚阵,败强敌”之中央突破也。
此次作战,双方参战兵力虽多,但战斗时间似极短促。由于武王以大量战车及虎贲甲士突击纣师,加之纣师士气低落,战志松弛,故一遭突击,即告崩溃。帝纣见全军败,大势已去,乃登鹿台自尽,于是战争迅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