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编纂《永乐大典》的都总裁

《苏州日报》2020年11月14日 B01版

  陆钟其

  《永乐大典》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誉。而在修纂时,负责具体工作的都总裁则是太仓人陈济。

  陈济(1364-1424),字百载,太仓双凤人。先祖陈山,字可山,温州乐清人,元季避地平江,因双凤民秀俗淳,遂定居,为双凤地区陈姓始迁祖。山为人仗义,乐疏财周济贫乏,乡中人咸德之。年八十一卒,墓葬在双凤影仙潭,并建有陈家祠堂。子益初,号慎斋,耽经史,亦好施予。孙贞,字自固,饱读诗书,曾因张士诚据苏州而避寓武进,闭门不出。据王祖畲撰《太仓州志》卷十八(人物二)载,时贞母患心痛疾,割股杂羹进母病愈。后复发再割以进,母觉止之,是夜梦神授以紫苏药,醒饮服而愈。

  陈贞长子出生于武进,起名“济”,寓意济世救困,故不少资料上说陈济为武进人。朱元璋平定天下后,贞携家归双凤,时陈济幼童也。于是在双凤延师于家,在其父陈贞(逝后亦葬于影仙潭)的严督下饱读诗书,特别是有异禀,读书过目即能成诵,为当时太仓地区有名的“神童”。16岁后开始外出游学,走千里路,读万卷书,结友拜师遍江浙,经史子集无不精研。特别是博闻强记之绝技,只要说出书名,即能详道其出处,甚至成段成段地背诵其中的妙文,被时人戏称为“两脚书橱”而名扬江南。

  关于陈济进京参修《永乐大典》有多种说法,一说在重修《文献大成》之时,各地大荐,遂以一介布衣身份,进京奉诏。另一说为游学时曾与姚广孝相遇,开始时姚广孝对小他近10岁的陈济不以为意,结果交谈之下,不由刮目相看,知其“两脚书橱”称号不是浪得虚名,所以其时力荐。还有一说为皇上闻江南“两脚书橱”之名,时济之弟洽任大理寺卿,皇上谓曰:“闻卿有兄,博学能文,堪任史职,可谕朕意。”于是举荐至京。洽出生于太仓,亦博闻强记,与兄齐名。据《双凤里志》载,洽备受皇恩,后为国捐躯,赠少保,钦命在双凤迎仙桥建尚书坊纪念。

  但不管怎么说,陈济被荐入京应是众望所归,而且进京后有比较特殊的际遇,即皇帝亲自召见。先是考问其历代名著大意,陈济对答如流,万千文章尽在胸中;接着皇上又频频提出疑难问题,不失刁钻之内容,济则随声辩疑,而且往往有独到见解而语惊四座。在事实面前,明成祖不由对其博闻强记、满腹珠玑大加赞叹,称他不愧为“两脚书橱”,认为自己得了一个优秀人才,马上要任命其为编修总裁。此时陈济的头脑却十分清醒,他谦虚地说,自己一介布衣,不足以服众,极力推荐姚广孝等人,并明确表示甘当下手。这就更令皇上赏识,于是专设都总裁一职,命陈济担纲。编纂工作虽然由高官宠臣担任的总裁副总裁多人,但他们均只分管一方面工作,而都总裁陈济则负责整体编纂工作。据明史文载,接着“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在开始编纂后,又成为实际上的主管,“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于是,编修者上下皆服,喻其为“书橱先生”。

  与此同时,太仓还有三人参加编修。

  一位是海宁禅寺中的清奇。当年元大都的粮食均是由太仓先运往天津,然后再转送的。这条太仓到天津的漕运航道关乎粮、人、船的安全,涉及皇家的切身利益。据记载,大德初,海水暴涨,范围东起崇明,西及真州,直接威胁到这一重要的海上航道。时万户侯朱清带兵督运,遂奏请朝廷为寺赐额,以镇大水,让大海无风无浪无灾难,于是朝廷赐“海宁禅寺”匾额悬挂于寺门以镇压大水。由于为皇家赐名,故被称为“皇家寺庙”而闻名遐迩。住持清奇,与太子少保道衍和尚姚广孝交好,博学多才,为当时国内有名的高僧,于是顺理成章被选中。另一位则是淮阴禅寺中的惟寅。其不仅道行深厚,亦与陈济相善,而且善书法。当时在挑选修纂人员时,书法也是重要标准,于是惟寅也被邀入京参加修纂。

  此外,娄东夏昺也参与了编修。夏昺,娄东散人夏亮之长子,字孟旸。性恬淡,工书画,绘云岚树石得意不减米南宫,但其经历有些曲折,曾为永宁丞,谪戍云南,后“以善书荐修”,据说亦与陈济有关。

  在陈济的具体指挥下,来自各地的2000余精英经过辛勤努力,终于大功告成。但陈济并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地让姚广孝等向皇上汇报,结果龙颜大悦,亲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

  编成的《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共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的古今图书达七八千种之多。单册开本高50.3厘米,宽约30厘米,每册50页左右。纸张是用桑树皮和飘香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厚度约12毫米,俗称白棉纸,“茧素灿如雪”,堪与南唐文房三室之一的“澄心堂纸”相媲美。字体除将各个门类事物的首字用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均为端正大方的楷书台阁体。整部大典用朱、墨笔写成。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去的。誊写均用徽墨,字色湿润有光,古色古香,能经久不褪颜色而粲然悦目。封面为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封面的左上方黏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字下方为双行小字,说明这册书的卷数。册内每一页边栏是用手工绘制的朱色双边,中间的“朱丝栏”把每半页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则记载页数。书中的插图,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人物、城郭等无不形态逼真。总之,全书端庄美观,朱墨灿然,温润古雅,堪称罕见精品。

  事后论功行赏,陈济厥功至伟,被授予左春坊右赞善。皇帝还私心大发,让其居辅导皇家儿孙之职十余载,先后有五位皇子皇孙从其学四书五经。而陈济在任职时则小心谨慎无过错,以至帝甚礼重之,凡稽古纂集之事,皆交其处置。他在职15年,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中风卒于寓舍,享年61岁。平生著述有《书传补》《元史举要》《通鉴纲目集览正误》《思斋集》等,可惜稿藏于家今大多不传。但作为一介布衣,能跻身众多重臣宠臣之中而成为掌握《永乐大典》实际编纂工作的都总裁,则是史料佳话一段,流传不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