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史话—19世纪上海机械工业的开端简说
上海机械工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解放前,发展十分缓慢。
我国机械工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国家在中国取得了沿海沿江的航行权。为了适应航行业的需要,便在中国开设船舶修造厂。1852年,上海最早一家外国修船木工与造船厂伯维公司开始营业,美商杜那普的一个船坞也在那时开始营业。1862年和1866年,英商祥生船厂和耶松船厂相继成立,并不断扩充规模,到18世纪90年代,已能修造2,000吨以上的汽船,雇用4,000多名中国工人。1900年,这两个厂联合起来,资本增至557万两,成为外国资本在上海经营的最大企业。
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的稳定,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制造局,1865年扩充为江南制造总局,专造军械。
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家为了适应航行业的需要,相继开设了几家船舶修造厂和机器厂。上海最早的机器厂是达昌钢铁机器厂。1880年以后合昌机器厂、源昌机器五金厂、公茂机器厂等相继开办。翻砂厂以顺昌翻砂厂为最早,创办于1890年。这些机器厂规模都很小,只能修理机器零件,谈不上机器制造。只有祝大椿开设的源昌机器五金厂规模较大,资本十万元。
殖民地上海,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的几十年内,工业发展以外国资本、官僚资本为主,民族工业处在萌芽时期,发展相当缓慢。至1894年,上海有36000多工人,占全国工人的50%左右。估计当时上海机器和军事工业共有12700多人,占全市工人的36%,占全国造船及机器、军用工业的70%。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0年中,外国在华工业和清政府的所谓官办工业发展较快,民族工业也有了发展。但重工业却无发展机会。因为轻工业能够较迅速地取得利润;尤其是当时处于西方列强国家侵略中国的时代,重工业在中国不允许有大的发展,即使有一些重工业,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西方列强国家以及官僚资本手中。因此,这20年中,大小机器制造厂只有24家,资本共有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