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节主要讲了孝顺父母的方法。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对于父母的优点应尽量多学习,多遵从父母的指导;当然了,应当有选择地学习和遵从,不能一味顺从,那是盲从。为人父者,也不一定事事皆对,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的孝

“父在,观其志”,是说做儿女的要以父亲为尊,不得擅作主张,应当跟着父亲好好学习;了解家族传统,有继承父辈美德的志向,就算是一个有孝心的人;对此应当有着正确的认识,不能对自己的父亲盲从,传承的应该是父辈的优良传统,否则就不再是孝顺了;在春秋之前,人们学习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向父辈学习几乎是唯一的途径,所以才有这个说法,而当今社会,可资学习的途径大增,这里应该加以变通,把学习前人一切优秀成果、树立高尚和远大的志向视为行孝,才是最合适的

“父没,观其行”是在要求为人子者应言行合一,保证孝行的前后一致;父母去世,没人管教的时候,一个人的言行完全出于自主,其言其行如果一如父母在世一般,此人必定是个孝子;如果父母过世不久,言语行为就严重违背了父母生前的意愿,这个人肯定不算是孝子,如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杨广,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在父皇杨坚在世时,掩饰本性,处处表现出节俭、朴素和低调,以讨得父母欢心,而在登基称帝以后,杨广本性大暴露,一改先前风格,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残暴荒唐,成为了历史上暴君的代表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古代有守孝的说法,倘若父母去世,不管身在何处或身居何职,都应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在这期间,做儿子的应当谨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倘若发现父母给自己制订的行为准则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急着提出来,应当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论,这才是孝子所为;其实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即便是父子之间也是各有其志。虽然古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子承父业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也难保有人不会跳出家族的禁锢而另谋生路,此时,他们虽然改了“父之道”,但只要心里对父母的意志保有足够的尊敬,也不算是不孝

任何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才完成进化的,想要做个孝子也是如此,只有将自己的孝心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才是真的孝顺父母,而且真正的孝子,不论父母生前还是死后,他们对父母的恭敬和教诲都不会忘记,他们对父母的孝顺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从不敢忘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