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睁睁看同学从感冒走向死亡,国医反思:这才是健康真相

无病无痛时,对健康养生毫不在意;一旦生病痛苦,就六神无主、着急忙慌地寻医问药。小病小痛还好,一旦病灶深、情况重、治不好,才开始后悔莫及……

这是很多人对于身心健康的态度,也曾是这位国医的深切体会。

郝万山,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顶级教授,从医50余年,救人无数,也曾因《百家讲坛》上家喻户晓。但关于医疗,他也有曾难以忘记的痛苦回忆。

眼睁睁看着同学,生病恶化后死亡

大学毕业时,他一个同学得了感冒,进而感染扁桃体炎,接着竟然又发展为慢性肾炎,几年后直接肾衰竭。虽然换了肾,但没过几年“新肾”又衰竭了;于是第二次换肾,结果半年后全身器官衰竭死去。

两次换肾,两次肾衰。

亲眼目睹了这段一波三折、急转直下的经历,他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不由自主地扪心自问:什么是健康的真相,现代医学真的能保障健康吗?

他曾经无比相信医学的力量,上学时读到《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以病治未病”的语句时,很不以为然,但眼睁睁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句话。

健康,一定是重在预防和养生。

疾病形成了再采取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才去找水喝,结果发现井还没打;就好像马上上战场了,想着找武器,结果发现还没铸造,这不是晚太多了吗?

《黄帝内经》原话: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把健康交给医生,其实是一个误区!

这段经历过后,在一次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讲座分享中,郝万山讲述到:四十多年来,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医生究竟能干什么?

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否则世上哪里还有生老病死呢?

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病以后,出现种种痛苦后,通过针灸、汤药、手术等手段,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减轻痛苦。

病如果真正入五脏、进膏肓了,医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很多人平时胡作非为,不爱惜身体,总想着有医生兜底,把健康交给医生,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

身体是你自己的,痛苦也是你,舒服也是你,对身体最了解的也应该是你。

平日多学点中医保健、传统养生知识,多关注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对疾病早发现、早应对、早养生,这才是“圣人不治以病治未病”。

最好的医生,不是别人,是你自己

真正的医生不在医院,就在我们身体之内。真正的灵丹妙药不在药房,就在我们身体之内。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人体健康保护系统和自我调节功能,这就是最好的医生。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万事求己,莫向外求。

中国人这种“自强、自立、自求”的精神,是根深蒂固、代代传承的。国外的神话故事,都是“神救世人、上帝宽恕”;而中国人的神话则是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人世间的磨难,都是依靠人们自己的力量来应对、来解决。

所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断过传承的,所以中医和养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国外的神灵都只能天生或被赐予,中国的仙人和真人则是将自行修炼、积累能量和功德。

中医也是如此。古代有句话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是说只有做宰相和中医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是宰相和中医从本质上是类似的。

宰相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中医是帮人们疗养身体的,真正的决定权在“君(你)”的手中。

人体是智慧而精密的,即使现代科学如此发达,也难以探明人体奥秘的百分之一。

人身体的自我调节机能,比任何系统和智能都强大。它能在内调节脏腑之间各种功能的协调和稳定,对病灶进行修复和排出;在外调节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和顺应性,不惧怕风热暑湿燥火。这其实就是健康的保证。

保护好,并通过一定方法加强你身体的健康维护系统和自我调节功能,就能不得病、不生大病。以前很多农村老人,一辈子看不起病,进不了医院,顶多找找赤脚医生,但仍然活得很久,没有慢性病。

现在西医这么发达,各种药物和仪器五花八门,病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值得大家反思。

现在很多人过着白天睡觉、夜间疯玩、昼夜颠倒的生活,一边还暴饮暴食、纵情声色,这都对自调功能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想要健康,首要的就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乃至不健康的心理意识。

古人修行,讲究“身心同修、性命双修”,就是因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不仅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健康问题,不良情绪和性格,也是疾病和亚健康的根源。

心要静身要动,动静结合才能长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四川某地讲课。闲聊中,当地医生无意间提起: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

我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并学习呢?

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调查结果也有了。但我们没办法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结果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几岁抽到一百多;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喝了几十年;都说吃肥肉不好,他们还特爱吃自己养的大肥猪,牛羊肉、海鲜基本没有。

这和现代医学的理念完全相悖,没法公开啊,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经过深入地调查、分析,我总结出来: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所谓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生活简单自然而然幸福,符合心静原则。

他们自幼耕作,做各种农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辈子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但现代很多生活、工作的环境发生变化,工作和社会压力沉重,整天脑子念头纷飞,心很难静下来;另一方面,长时间对着电脑久坐不动,除了手指全身基本没锻炼过。

这样怎么不会生病呢?

人心静下来,才会有智慧,才能更好、更快地处理手上心头的种种事务。人身体常动才能阳气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

平常在日常,我在繁忙的医疗和教学工作之外,一定会抽出时间来练习站桩、坐功,让心静下来,让智慧生出来,让气血养起来。

同时也会练习八段锦、五禽戏等,来抻抻筋骨、拉拉肌肉,让平时没有运动的地方动一动。

这其实就是健康长寿的诀窍,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捅破这层窗户纸,你就明白养生应该怎么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