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凤凰,栖在了哥们今生的梧桐树上

这群凤凰,

栖在了哥们今生的梧桐树上

——写给尊敬的嫂子们

文/小溪独语

那次陶山登游,有两位嫂子:风流君冯嫂、汶阳兄汪嫂。别看哥们意气风发,倜傥无比,但离了嫂子们,哥们的意气都会如草龙,徒有龙形,而渐失龙骨。

陶山一游,登到半山,冯嫂就感觉不适,我们想送她下山,但嫂子坚决不肯,自己找了个树荫坐下,摆摆手,示意我们继续前行。风流兄赶紧问长问短,嫂子让他跟上大部队,风流兄对我们说,嫂子自己歇一会就好了,啥事没有。我们继续前进,心里却装了冯嫂,知道她为了不扫我们的兴,把自己的不舒服独自默默融化。带着冯嫂的一片殷情,我们游览了小泰山,到达了齐长城。回来时,冯嫂已自行下山等我们,德席在山上就地取材的拐杖,也让我一直拿到山下,失却了用武之地。

风流君夫妇与儿子

(2001年4月于泰山脚下虎山公园)

其实经常不适的是风流兄,他有头疼的顽疾,劳累困乏,就会引起他的病根,头疼起来,不能吃不能喝,说话有气无力,听人说更头疼。每当头疼,风流兄最强烈的念头就是回家,冯嫂知道他的头疼,知道如何减轻,知道怎样让他更舒服,知道尽快消除头疼的方法,知道他想什么,需要什么。二十多年的夫妻,患难与共,风风雨雨,老冯想啥,还能瞒得过嫂子的火眼金睛?包括不舒服,都能有最好的护理!所以风流兄总是打趣:最好的护理专家在家里!平时两口子插科打诨,话有余味,总让我们忍俊不禁,也随着幽一默,这话却真得发自内心,名符其实。

风流君夫妇

(2008年3月23日于济南)

从陶山回肥城,已是夕阳落山,我们一行人到了风流家里,喝水小憩闲谈。汶阳兄两口子回不去了,我和耳朵也沾光,晚上的饭菜还是冯嫂准备,中午的困乏和不适,因了我们的到来,早已烟消云散。我们喝着水,不一会儿,一桌丰盛的菜肴就摆在餐桌上了。风流兄要帮忙,嫂子不用他,只好入席后,实实在在地让我们喝酒,算是补上东道主的本分了。

风流君夫人

(2009年7月7日于邢台太行山英谈村)

风流兄文章潇洒流畅,感情饱满,谈吐幽默诙谐,气度不凡,文如其人。他的雅舍一进门,就是一幅著名书法家白露先生赠与的“风流雅舍”,中幅行书横幅,书法俊秀舒展,饱满有力,匀称大方,一气呵成。悬挂于客厅,和室中的奇花异草,遥相呼应,再配以书房卧室中的叠叠书卷,恰如其分地彰显着主人的身份与修养。文章里的功夫让风流兄下足了,文章外的家务却成了嫂子的分内。茁壮的花草,有致的书卷,整洁的角角落落,让雅入了心!我们诸多好友评价:风流雅舍,名不虚传,但嫂子得占一半还多。风流兄的风流,丝丝缕缕,其实都离不开嫂子的呵护!每每谈及,风流兄总笑而不答,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其实是直接间接的默认了。

(风流雅舍)

再说汶阳汪嫂,二人当年大学同窗,据考证,大学学习成绩,汪嫂第一,汶洋兄最好也就是第二,不管学识,还是见识,嫂子都不逊于汶洋兄。和风流兄一样,多年的伉俪,情投意合,心有灵犀。汶阳兄是驴友,嫂子也夫唱妇随,随着哥的脚步,踏过了泰山的沟沟坎坎,寻遍了东岳的幽胜奇景,附近的好山好水也几乎探了个遍,正稳步向更大范围扩展。几年下来,在驴友的队伍中,嫂子的脚步越发坚实,大有超过汪兄的趋势。两人相伴出游,大大的行李包,有时嫂子背在身上,仍脚步轻盈,行在崎岖的山路上,还不忘谈笑风生,一路引经据典,诗词赋曲随手拈来,幽默轻轻,微笑长长。一起出游,我们大汗淋漓时,看看嫂子,热和累就又咽回去了。那次游陶山,一路下来,除了赏景,嫂子还采了许多能吃的野菜,带回去给同事。汶洋兄不吃,采了一大抱,全是赠品。我打趣:“出游也不忘助人为乐!”

泰山西麓陶山之小泰山(2012.04.29)

汶洋兄文采斐然,博客自然吸引着许多网友,其中不乏漂亮的羡慕者。有时匿名留言,汪兄不知就里,逐个询问。一圈下来,竟没找着留言者。几天后,嫂子主动关心:佳丽知音可否寻到?兄才恍然大悟:原来佳丽就在眼前,怪不得有些暧昧,又如此直白有分寸!嫂子不常写文,但偶尔一篇,才气文思皆有过人之处,放在博客里,引得我们一片喝彩,连远在上海读研的闺女也禁不住怂恿,让她老妈把老爸比下去!如此才华横溢、心思温柔的佳人进了我们汪氏家门,让我们蓬荜生辉,真感到莫大的荣幸啊!

汪汶阳夫妇和书房一角

梅边和德席,纯粹的农民诗人,十几年耕耘诗坛,佳作连连,卓有成就。梅兄的散文还独树一帜,绵绵清丽的文字,在浩若星辰的文章里面吹过一股清新的风。俩人痴迷写诗,醉心读书,都是性情中人。梅边兄的灵感来了,会立即放下手中的锄镰镢锨,把佳句美文整理出来,未干完的活就交给嫂子了。秋天玉米收回家,满院子玉蜀黍,进了家梅兄就完成任务了,扒了再辫,一个一个,如山的棒子整整齐齐的辫成辫,规规矩矩地排成队,这都是嫂子的功夫了。梅兄的事就是捧一本书,坐在荫凉里,痴迷的读,默默地想。让他一块扒棒子,扒着扒着,心思就跑了,跑到诗文上去了,美文出来了,大堆的棒子仍然涛声依旧。嫂子也不指望他,总是一个人,不急不燥地消遣着手中的活。二十多年,大妮成家了,二妮学习优秀,今年也考高中了,梅兄的文章已是如火纯青,家中的日子也渐渐红火,嫂子依然不温不火地操持着。梅兄闲云野鹤般地,家里外面的挣钱,边挣钱边舞文弄墨,更不忘游山观水,一路走来,胸中的天空愈发寥廓,笔下的文字更加动人。闲暇归家,我们去十里坡拜访,家中却仍然井井有条,院子里的花,旺旺地开着,那棵小乌桕树也长大了。

(梅边夫人)

每次去梅兄家,都会受到嫂子亲人般的招待,沏茶烧水,炒菜备饭,我看到嫂子忙活,总想伸把手,但嫂子总是不允。德席每次去都默默地帮忙。二十多年,我去得多,和嫂子见面也多。在镇上开了梅边书屋,梅兄看书方便了,嫂子却要两头跑,闲时打理书店,忙时回家忙庄稼。梅兄有滋有味地读书写文章,嫂子有滋有味地忙里忙外。农家日子,嫂子的勤劳里,蕴含着一片澄澈的天空!

(梅边和他的书柜一角)

德席勤快,家里的活啥都干,干啥都是一把好手。家中开着小超市,也上了打印机,方便着别人,也方便着自己。平时超市,都是嫂子(德席本比我小,为了统一,都称嫂子了)打理。德席的闲空,也都让读书写诗占去了。许多的文友,千里万里的慕名来到德席家里,拜访交流,互相切磋。德席朴实,不会说花言巧语,只是很实在地留下客人们吃饭喝水,再就是陪着客人就近游览陶山。准备茶水饭菜,就成了留守家里的嫂子的活计,忙不过来,还得叫德席的妹妹来帮忙。那次我们去陶山,在小超市前停下车,嫂子早已在门前迎候我们,和德席一样,不说客套话,只是微笑着,把我们让进屋里。我参观超市,嫂子简单地介绍着。超市两间,东面的一间除了速印机,再就是一张写字台,满满的两厨子书,文史哲都有。去登山,嫂子让德席提了满满的一兜纯净水,那是超市里的商品,却无偿的变成了我们路上的饮料。回来时,菜已做好,自家养的大公鸡满满一盆,看样子得七八斤,椿芽也是自家院子里的。过了年,风流兄因公干私交已去过几次,耳朵也去过,梅边在我们去不久就去了德席家,带着二妮,还住了一晚。德席家每年都养很多大公鸡,自己家却吃不了几只,大多都成了来客的佳肴美味,也包括我们。这么多年,嫂子就这么养着大群的公鸡,院里院外种满了蔬菜,几棵椿芽树每年都枝繁叶茂。不管谁去,都能吃上纯绿色的菜肴。去了德席家,游醉人的陶山,尝绿色的蔬菜,读德席的好诗,都是沁人心脾的享受,最难忘的,其实还有嫂子朴实的微笑,暖暖的心意!

(王德席新居)

耳朵兄马嫂的好,自不必说。我们外出,都是耳朵出车出人,嫂子都是鼎力支持,这让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有时提到油钱,嫂子直斥我们见外。去石横电厂,带了孩子,嫂子会更细心,总是早早的买好水果零食,备好等着,外出,吃的喝的,都备好带着,并且千叮咛万嘱咐耳朵兄,别让孩子渴着饿着,比对自家的丫头还上心。前几天我们相聚,耳朵兄主陪,嫂子副主陪,三个孩子,在嫂子身边就坐,一顿饭,除了让着我们,就是照顾孩子,孩子饱了,才轮到嫂子。耳朵兄含蓄,平时不轻易夸人,但不少时候,饭前酒后,都不由自主地提到嫂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年,因了嫂子的贤惠达理,烦扰耳朵兄的事不少。不说出口,好都在我们心里记着。耳朵家的温馨,嫂子的和善,成了我们这些人心里永远的的阳光。

(耳朵夫人)

圣君兄离我最近,我去的较多。梁嫂话不多,我们去了,她微笑着迎我们,微笑着给我们说话,声音不大,问寒问暖,问我们也问老婆孩子。我们在家论书谈文侃大山,嫂子插不上嘴,为我们准备好茶水后,就悄悄出去,一会回来,带着菜肴,再给我们添茶,然后就静静地去厨房忙活。圣君也帮忙,有时我们拉投机了,忘了帮,嫂子也不叫。圣君家里的书多的是,除了文史哲,还有很多与圣君打工的工种有关的专业书籍,一书橱还多。这些书籍,大部分都是旧书,多年前买的,那时圣君生活条件也不宽裕。嫂子勤俭地持着家,却宽宏大量的把这些书迎进家门,宝贝似的给圣君兄守护着,从没遗失一本。

有一次我去圣君家,是晚上,我们谈到深夜,喝到子时,嫂子陪着。第二天酒醒,我深感内疚,再去,说给嫂子,嫂子却没放在心上,只说我们轻易见不了面,见了多拉一会,正常。当时我想出一句话:理解万岁,我可敬的嫂子!去年我们游布金山,回到圣君家已十四点多了,嫂子在门口张望着,饭菜早已准备好,回家喝水、吃饭、喝酒同时进行,嫂子伺候局。二八盅,我们想吃点清口的,家门口种的水萝卜,刚能吃,拳头一样大,嫂子一口气拔来十来个,又脆又甜,饱了我们的口福,冬天的大萝卜却一半泡了汤。前几年,每年春节前后,我们都聚在圣君家,暖暖的炉火,热情的款待,让我们的心热热的,感觉到了家的温馨!

梁圣军夫妇(蒙阴送侄女结婚)

我写过两句诗:“你就是那只前世的凤凰,栖在了我今生的梧桐树上!”这些嫂子们不就是前世那群美丽的凤凰,一起栖在了哥哥们今生的梧桐树上!凤凰飞来,才开出了满树的梧桐花儿,才飘出了幽幽的清香。我可爱的哥哥们,香气四溢时,可别忘了树上美丽的凤凰!

汪嫂马嫂都姓王,冯嫂姓李,肖嫂姓冯,王嫂姓郝,梁嫂哪个村知道,姓啥到忘了,再见了一定问准记牢。

汪培勇夫妇(秦淮夜色)

一篇小文,不知能否赚得嫂子们两盘小菜,一壶美酒?

于2012、6、22

舍长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1967年4月生于山东肥城。文史学者、业余作家。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参编和策划各类图书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为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和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山东卷·肥城篇》提供肥城特色历史文化咨询,并出镜后者访谈。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