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兰自喻,借兰抒情,浅谈中国的“兰文化”
兰花,“花中四君子“之一,对于有着“天下第一香”的兰花来讲,一直都是中国人民所喜爱的对象,兰花的“王者之香”一直伴随着中华大地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
在这上千年的历史当中,人们以兰修心,以兰养性,以兰颂德,同时又借兰喻人,借兰抒情,借兰抒怀,把兰花视为高雅纯真的化身。
那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兰花?
兰花,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其实对于中国的兰花来说,在植物学界普遍分为“古兰”和“今兰”,“古兰”是指大致在唐宋之前的兰花,这时的兰花是属于菊科泽兰属植物,而唐宋之后的兰花就是我们现在的兰花是属于兰科兰属的。这一点,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所记载:
“……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黄山谷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者,盖因不识兰草、蕙草,遂以兰花强生分别也。”
李时珍将兰花与古之兰草、泽兰分开,说明了“古兰”与“今兰”的不同。而对于古兰的历史,根据《易经.系词》以及《诗经》中的记载,大概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只限于文字记载)。比如在《诗经》中就曾记载道:
“诸侯执言,大夫执兰。”
而到了唐宋时期所栽种的兰花,才是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兰花,也是我们目前所见的兰花。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这首唐代诗人唐彦谦所做的《咏兰》,在这首诗中,翠环是指兰花下弯成半圆形的绿叶,苍玉是指绿白色的花,而莎则是指带有形叶的植物,因而,诗中的兰花便是真正的兰花,即兰科兰属植物,也就是“今兰”。
当然,以上是根据植物界的说法,将兰花分为“古兰”与“今兰”在文学界,人们普遍将“古兰”、“今兰”统称为兰花,因为无论是“古兰”还是“今兰”,它们都是中国兰文化的载体,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生活中的兰文化
谈起兰文化,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们的生活中的兰文化,一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的兰文化,而我们首先讲一讲我们生活中的兰文化。
1,兰花的种植文化
其实,对于兰文化的种植,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见到一些了,在这里我们具体补充一下。
中国兰花的真正栽培种植最先始于唐宋时期,在唐宋之前,多是移植野生兰花在皇宫中或士大夫阶层的庭院中养活,民间很少种植,直到唐朝时期才真正在民间普遍种植。比如在《汗漫录》中就曾记载,唐朝诗人王维对种植兰花很有研究:
“用黄磁斗,养以绮石,累年弥盛。”
而在宋朝时期,《兰谱》、《金漳兰谱》等兰花种植方法的书籍逐渐问世,这些书籍详细的记载了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等方面的问题,不但是我国最早的植兰书籍,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植兰专著。
而明代则是兰花栽培的昌盛时期,其相关种植方法也层出不穷,比如明代高濂的《兰谱》,便有“培兰四戒”:
“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
等到了清朝之后,人们对种植兰花的热度依旧不减,人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创造出一本又一本植兰专著,比如清末区金策的《岭海兰言》。
总之,兰花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后,在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形成了一整套实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创作出一本又一本领先世界的植兰专著,也形成了兰文化中的种植文化。
2,兰花的民俗文化
“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蘭拂除不祥……。”
这句话是《韩诗章句》中所记载的,是春秋时代郑国的一种风俗,定于每年的“三月上已”,郑国的男女在当天由四面八方聚集在溱、洧两条河的旁边,手中持(蘭),也就是持兰来除邪。
同样的记载在《诗经》中也有记载: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清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由此可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手持兰花驱邪求福,正是郑国的一个民俗。
其实对于兰花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但是在各地都有不一样的,在这里就不详细的描述了。
二:精神上的兰文化
1,先秦时期
有人数,是孔子将中国兰引入中国文化当中,这种说法主要是得益于《孔子家语》中的记载: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常与品德高尚之人在一起,就会受到芝兰香气的影响,其本身也会像兰花的香气一样,高雅圣洁,芝兰生长在深林当中,即便没人欣赏也会失去自己的香气。
在这几句话中,孔子将兰与君子对等,将兰当做君子的化身。君子即便不被重视也不会放弃自己高尚的品行。
但是,对于《孔子家语》这本书来讲,有些人说是孔子学生所作,也有人说是后人伪作,因而,孔子到底有没有说过这些话就不是很清楚了。
此外,在《琴操.猗兰操》中也有过一段记载:
“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
然而,这个记载同样引发人们“真假”的争论。
但无论孔子到底有没有过“咏兰”,兰花在后世也与儒学离不开关系,兰花即君子,即高尚品格的象征。
“余既滋兰则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这句话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将滋兰与树蕙对举,意为培养人才,兰和蕙代表了能够振兴楚国的人才。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离骚》)
兰芷与荃蕙对举,均指君子。这两句话是说原先的君子变成了小人,曾经的忠信变成了佞伪。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东皇太一》)
这里的蕙肴(蕙草包裹祭肉)与兰藉(兰草垫着祭肉)相对举,意为芳香之物,更是借此表达屈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既替余以蕙镶兮……步余马于兰皋兮。”(《离骚》)
蕙镶(佩以蕙草的佩带)与兰皋(长着兰草的岸边)相对举,意为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始终以香草为伴,喻指自己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质。
从上面四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兰花在屈原的笔下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植物,而是自己精神情感的表达,兰可以是君子,可以是人才,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自己高洁的品质,在屈原逝后的千年,人们对兰花的寄寓也无非是这几种涵义。
可以说,屈原为中国兰文化内涵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魏晋时期
谈起文化,一定少不了魏晋时期,而谈起魏晋时期的文人,一定少不了竹林七贤,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讲七贤中的阮籍与嵇康。
阮籍吟兰,要么是“清露被皋兰,凝霜粘野草。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的人生无常,要么是“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的愤慨,要么是“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的一种痛恨与无奈。
阮籍在自己的吟兰诗中抒发自己的志向,坚守自己的高洁品格。
而对于嵇康来说,“含哀还旧庐。感切伤心肝。良时遘吾子。谈慰臭如兰。”表达出对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的不舍之情。
魏晋时期,兰,只是文人作诗时的一种点缀之景。
3,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时期,从盛唐的大气磅礴到宋朝的内敛自省,这一时期的文人在继承了屈原赋予其兰花的涵义外,不断的补充与发展。
比如,在诗仙李白的诗中,“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诗人以兰自比,想要入仕,盼明君赏识。再比如“芳兰哀自焚火”,诗人以“芳兰”而抒发内心的愤慨不平,再比如《江上秋怀》中的“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诗人以山蝉、朔雁、越燕、风沙、黄云和白水构成一幅秋景图,来衬托出“蘅兰”的萧瑟,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凉。
说完诗仙李白,我们来讲一讲诗圣杜甫。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忠君爱国,命途多舛的诗人,而他常以芝兰来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比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等到了宋朝,这时期,一方面词人以词来赞美兰花,另一方面,兰花的绘画艺术也逐渐发展了起来。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这句话出自黄庭坚的《书幽芳亭》,在这段话,黄庭坚将兰花看做一位君子,生于幽谷之中,不因为没人欣赏而不飘芳,冬季冰霜的到来也依旧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
而在绘画领域,南宋时期绘画兰花最出名的有两位画家,一位是赵孟坚,一位是郑思肖。这两位画家一是赋予了兰花的形式美,一是赋予了兰花的内在美。
赵孟坚尤其擅长画兰,他所画的兰花被后人称为绝艺,他有一套自己的看家本领即画兰起手诀:
“龙须凤眼致清幽,花叶参差莫并头。鼠尾钉头皆合格,斩腰断臂亦风流。 ”
而另外一位画家郑思肖是以画兰明志而出名,南宋灭亡时他38岁,国家灭亡后他拒不仕于元朝,甘愿隐居于吴下,与洁净、忠贞的兰花共度余生。
三:总结
“竹有节而蔷花,梅有花而蔷叶,松有叶而蔷香,然兰独并而有之。”
这句话出自《兰谱》,意思是竹子一节节却很少开花;梅花鲜艳很美,但是叶子又小又稀;松树有又长又密的叶子,却一点也不香。唯独兰花全部都有。
这句话是对兰花外在美的完美概括,包括它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但兰花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美,即品性美、神韵美、气质美。正因为这些美的结合,在经历千年的发展后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兰文化”。
有人说,人乃万物之灵,兰为植物之秀,几千年以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以兰花自喻,以兰花抒情,“孔子”咏兰,表达了兰花高雅的君子气质,屈原佩兰,表达出了自己的志行忠贞,郑思肖画兰,表达出自己的亡国之痛。而明清时期的徐渭、郑板桥写兰,则是寄托了自身的高洁情志。
兰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未来,兰文化的文化意蕴会越来越丰富,兰文化会伴随中华文化不断地成长。
参考资料:《兰花》刘金
《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周知新
《兰文化和历史》陈心启 吉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