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双语夹杂的语言风格,到底是装逼还是习惯?
中英夹杂的语言表达方式,
到底是装逼还是习惯?
最近我重新回到校园继续学习,
首先要学的当然是英语。
我的英文老师MS CYMBILSIT,
让我帮她记录出勤人数,
而我总是不能用英文或者普通话数数字或者按顺序念数字,
这个坏习惯一直伴随我多年至今难改。
记得我有一次在广州的地铁站被查身份证,
当时没有带身份证的我只能报身份证号码,
18位数的身份证号码,
我不能用普通话去念,
只能先用广东话默念一遍再重复一遍。
每当我需要念数字我常常自动切换成广东话。
这是难以改变的习惯。
在昨晚的口语测试中,
我多次用了广东话念数字,
多次用了广东话念我不懂的词。
虽然考官听不懂我的喃喃自语,
但是很明显我是用母语在自言自语。
昨晚学校重新测试,
我在口语测试里进步了一点点,
得到了老师们的表扬。
老师问及我进步如此快是什么原因?
我细细回忆,
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我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尽可能地说英文单词。
哪怕是中英夹杂,
听起来有点“不伦不类”也没关系。
在国内本科读英文专业的,
语法和阅读能力是比较扎实的,
但是口语和听力就非常跟不上,
但是在纽约这段时间,
除了身边说广东话的家人,
其他人几乎都说英语,
尤其是读书以后,
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国,
各种不同口音的憋足英语交汇在一起,
听多了,
似乎也能结合语境去理解了,
当听到了不同口音的英语后,
当听到纯正发音的英语感觉是一种享受。
尽可能多地说英文单词,
对于母语是中文的我就会变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英夹杂”“英语粤语夹杂”“英语粤语普通话夹杂”
这不仅让我想起我同学的孩子Kevin,
他才五岁,
爸爸说广东话和英语,
妈妈说普通话和一点点湖南方言,零零碎碎的英语,
在这样的环境下,
Kevin的语言表达几乎夹杂着多种语言,
所以他表达语言的时候可能一句话里同时包含多种语言。
以前我看到我香港的上司同事们都喜欢粤语夹着英语,
曾经我一度认为这是装逼,
但是潜移默化收到他们的影响,
在不知不觉当中,
自己也偶尔是粤语英语夹杂地表达,
因为夹着英语对方更容易更快地反应过来。
当我在纽约时常因为无法表达出英文时用中文代替,
我便理解了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习惯,
代表着其身处的大环境的文化,
而不是我肤浅地理解的装逼。
ABC,“ABC”是什么意思?
American-Born Chinese 简称 ABC,
指的是出生在美国的华人,
很多想Kevin这样的ABC小朋友,
由于父母的母语是中文,
但是他们在学校由是全英文,
他们大多数中文并不好,
很多只是会说不会写。
所以中英夹杂便是在ABC这个群里最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
而我从我先生的朋友们那里,
那些出生在美国的华人(ABC)中英夹杂的表达方式里,
看到了很多对我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有帮助的东西。
比如,
第一,为什么不会写中文的华裔却能说着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呢?
他们的爸爸妈妈必定是时常说广东话,
他们虽然不会写中文,但是他们会说,能交流。
就像在国内,
也很多人不会写字却会说话一样的,
语言就是这么神奇,
人出生就具备语言能力。
第二,为什么他们要夹着双语或者多种语言呢?
换位思考就能更好地理解,
他们以英文为母语,
中文对他们来说便是第二语言,
当他们要流利地表达的时候,
又遇上不懂的词语或者不能更好翻译的词语,
他们就会自动切换成母语。
就跟我尽可能说英语时遇上真的不懂表达的词,
便会自动用中文来说一样的道理。
第三,为什么出生在美国的小朋友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而读了十几年的英语的我说英语结结巴巴竟像口吃?
这让我回忆起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
我便已经会说话,
在父母家人以及身边人那里不断地听,
不断学习说话表达,
当我们看到世界里任意一个东西,
都好奇地问大人,
这是什么?
大人便会给出定义。
比如,当我们还是无知的孩童时,
当看到苹果,
大人们指着苹果发音“苹果”,
我们便记住了这种发音,
并且在后来反复使用。
但是如果当我们本身用中文已经熟知了苹果,
我们要用翻译的思维去把英文的“苹果”读出来,
似乎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就像我刚刚读大学的说话,
听普通话都反应慢半拍,
导致同学们都笑我的普通话很广东。
前段时间我去学车,
教练也是一个说广东话的ABC,
他也是广东话中夹杂着英文,
当他叫我“踩brake”
就是刹车的意思,
我更容易理解他的意思,
因为我在国内根本不懂开车,
当他指着刹车那个位置叫我踩,
车就停下来了,
我的脑海里就明白了,
“踩brake车就能停下来!”
这种感觉就有点像孩童学习东西一样,
当你看到了什么,
对方和你说了英文,
你便记住了这个英文后背的动作含义,
与你翻译成中文是另一回事。
在国内学不会英文是没有发生这种以第一语言表达某些物某些事的情况,
我们习惯性用中文表达,
再翻译成英文,
这便有了先入为主的意识,
学什么的时候都是在翻译成英文了,
而不像在这种英文环境里,
指着什么就和你说英文。
当我学车结束后,
我和国内的家人朋友说到那些交通规则,
那些美国中国都通用的规则时,
我也发现,
我不知道中文叫什么,
我要查查才知道详细的中文意思,
比如,我学车时学的项目叫“parallel parking”
的动作是平衡与路边做停车的操作,
而中文叫做“侧方停车”
还有“U TURN”,
去到U形的地方转弯,
中文叫“掉头!”
总的来说,归纳了这个月的小进步完全来自于我努力尝试多说英文,
竭尽所能去说英文单词,
说错了身边人会帮忙改正,
从单词到短语,
从短语到句子,
短句变长句,
到描述整件事。
比如我最初可能只是像,
我的香港老公那样的粤语英语夹杂,
“老公我想饮apple juice(苹果汁),
你帮我倒!”
再变成,
“老公,
我想drink the apple juice,
你帮我倒!”
再变到,“dear,
I want to drink the apple juice,please”
最后可能变成更长更复杂,
但意思更完整的长句或者段落,
“dear,I WANT to drink the apple juice,
and 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
can you get me some juice”
可能不完全准确,
但是对方听懂并且没有误差地理解就完成了对话的意义。
以上是最近的学习英文的心得,
中英夹杂或者双语多语夹杂的语言风格不一定是装逼,
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可能是一种习惯,
是个人成长大环境的语言多样化的表现,
也许反映着文化的交融。
语言是一种工具,
藏着语言背后的是文化,
我们既爱本民族的文化,
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既不能忘了母语也要学习他国主要用语。
就算那些出生在美国的华人,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中国,
但是他们依然延续说着祖辈的母语,
传承祖辈的文化。
以上仅为个人随笔仅代表个人观点,
谢谢!
10/27/21 58℉ MOSTLY cloudy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