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感情寄托给爱豆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追求美丽的幻象不过是自己的影子
“x月x日xx电影上映,抽十个粉丝和我一起支持一下哥哥!”
“恭喜xx登上xx杂志封面!国民女神太好看了!”
“xx在新戏现场!这个扮相也太好看了!又乖又有礼貌!”
追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国民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追星不仅限于年轻人,老一辈喜欢歌星、影星,新一代喜欢明星、青春偶像,偶像虽然不能常青,然而追星现象却代代流传,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青年在热烈地寻求可以信仰的人和观念。”
在心理上,偶像是“光环效应”的产物。我们最初对于某个人的好印象只是出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性,例如跳舞时光芒四射、或长相帅气美丽;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我们对于这个人其他的品质也会有较好的评价,例如认为他性格开朗可爱。
偶像是一种情感载体,也是一种价值符号,“追星”是一种抒发情感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自我选择对偶像进行支持,并喜爱偶像理想化的形象。
“我穷极一生追随的美丽幻象/不过是自我的影子”。偶像对于粉丝而言,是一种代表自我价值的符号,也是一种情感载体。我们自主地选择偶像、支持偶像,其本质是支持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并对这个形象进行依恋和社会学习。
心理学上将“追星”分为两种:以人为核心的“偶像崇拜”,以及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
我太喜欢哥哥(指偶像)了。他的演唱会我都会去坐前排,也会买他的专辑。去年大概买了两百张,都是用来收藏的。我觉得我喜欢这个人我就要为了他花钱,不花钱就不能算他的粉丝,花的少也不算。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身材好,唱歌跳舞棒。有的人会黑他,他们都不了解他付出的辛苦和努力。碰到黑他的人我肯定会骂回去的。
追星少女小A,刷微博,搞投票,买明星周边,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大粉丝”。而她的追星方式,就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这样的依恋是直觉、情绪化和极端化的。她将直觉的认同和喜爱建立在偶像身上。她全盘接受偶像的行为和价值观,排斥其他偶像,也排斥其他人对于自己偶像的批评。在她的眼中,偶像就是完美的,是值得依赖和敬仰的。
我去清华了,非常开心。感谢xx明星对于我一年来的支持。在我陷入高考前黑暗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想到他坚持刻苦的精神,这成为了我的动力。苦心人,天不负。对于我,对于xx,都是一样的。希望xx也能有更好的成绩,在自己的领域里大放光芒。
小B在网上发出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在高中,她十分喜欢某组合中的一名成员,并以他为目标激励自己。这种 “以特质为核心”的追星被称为“社会学习”,是指认同偶像的某个特质,理性地欣赏和喜爱。
追星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却可能带来不同的后果:有些人积极奋进,有些人则会沉迷。
追星的积极A面:
“工作好累,但是想到可以去演唱会就感觉有了动力!”——缓解生活压力
“我正在积极备考,xx也在准备演唱会,希望我们都有好的结果!”——自我激励
“xx鼓励我变得自信,更加开朗。”——个人成长
追星的消极B面:
“他是我的理想型,我寄托了所有幻想,幻想我和他约会,和他一起生活,我无法想象没有他的日子。”——幻想与沉湎式依赖
“又买了几场演唱会的票,这个月生活费没有了,只能骗父母说是学杂费。”——高消费造成金钱损失
“xx就是对的,他是完美的,不接受反驳!反驳他的人都应该被辱骂!”——影响价值观
追星行为并不是洪水猛兽,喜欢偶像也是自然现象。理性追星,提升自己,从偶像身上学习优点、汲取精神力量,才是偶像对于我们的真正意义。
作者 | 周鑫畅
编辑 | 侯欣宇
策划 | 吴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