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科普的创新——以数学为例
本文作者殷堰工, [遇见]这里特别感谢殷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近见《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科普也要创新”的文章,作者是中科院院士、“典赞·2019 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获奖者、著名数学家林群研究员。文章虽然不长,但耐人寻味,寓意深刻,他在文中提出的“做科普也可以创新,和做科研一样”令人深思。
何谓科普?普遍认同的定义为:科普是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对于科普的重要性,这么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此为指引,我们可以把科普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宏观讲,科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中观言,科普是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微观说,科普是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良好氛围的有益举措。在我们充分认识科普的作用,并自觉地把科普和创新联结起来的时候,一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科普如何创新呢?无容置疑,这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很大的问题。笔者是学数学出身,现从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科普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谈谈对创新数学科普的一些想法:
一是科普内容的创新。数学内容浩如烟海,可进行创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妨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无穷小”概念是微积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说清楚这个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形容也许是恰当的。但它在张景中院士的科普著作《数学家的眼光》中,“无穷小”变成了一个明明白白的初等公式,把面积变为长度,把二维变为一维。这在林群院士看来,就是一种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推陈出新,由 0 到 1 的突破!笔者深以为然。
二是科普方式的创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为人们认识。数学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渗透。笔者对数学文化的认知:乃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念、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推而广之,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等。再延伸之,它是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数学科普方式的创新,完全可以以数学文化为内核,通过举办数学文化节、数学建模竞赛、定期开设数学科普讲座、数学宣传橱窗、与数学专家(教授)零距离、读(品)数学文化(书、期刊、文章)征文比赛等多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普及大众数学,渗透数学文化的效果。
三是科普手段的创新。新媒体不仅是近年来传媒领域的热词,它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没有的,在新时代里已成为科普传播的主要手段。仅从数学科普看,数学的数字博物馆、数学手机报(多媒体报)、数学公众号、微博微信自媒体等都是创新数学科普手段的路径渠道。在这方面,中国数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国字号”的公众号率先垂范,引领了众多的新媒体为数学科普推波助澜。致力于数学科普的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俯拾皆是,如“和乐数学”“好玩的数学”“快乐数学邦”“欧拉数学荟”“数学大卡车”“算数学苑”“数学有得聊”“数学思维 thinking”“算法与数学之美”“数学加油吧”“乐学数韵”“遇见数学”“职业数学家在民间”(注:以上排列不分先后,按拼音字母排序)等,真是举不胜举。这是数学科学普及的百花园中的一株株绚丽多姿的花朵,让人欣慰无比。与此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发挥,如约请顶尖数学家撰写居高临下的科普读本或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等便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做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