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名吃:利津肉丸儿
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勤劳的利津人民祖祖辈辈靠自己的双手劳作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人民生活从最原始的自产自销、自给自足,逐步走上对外交流、大开放、大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利津特色美食,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利津水煎包和利津肉丸儿。
作为土生土长的利津人,我对水煎包和利津肉丸儿可谓情有独钟。精瘦猪肉丸子,是婚丧嫁娶、祝寿宴席、小孩百日等重大场合必备的一道名菜,它的工艺和技术源自民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并且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六、七十年代前,它只出现在一些相对富足家庭的宴席上,那时的肉丸儿都是纯手工制作,口味和质感甚是值得留恋。
记得小时候老家有个二哥,力大无比,只要村里有红白公事,负责忙饭的大厨就会使唤二哥剁肉、搅肉,二哥当然是不需操心配方的;做出的肉丸子,就被端上大宾的酒席。我们当地管这种酒席叫“八阿碗”,这是利津方言,就是“八个碗”的意思。说是八个碗,宴席一开始,先上四个盘子四个碗,四个盘子都是家常菜,四个碗里分别盛的是鸡、鱼、丸子和肉,所以也有地方叫“四盘四”。吃“八阿碗”是有讲究的,先上四个盘子,再上四个碗,然后是中饭,中饭一般都是些饼干、点心一类的小吃;中饭过后再上四个碗,盛的还是鸡、鱼、丸子和肉,有的厨师做的跟前面四个碗一模一样,有的会变换一下花样,用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这四道大菜,紧接着才是主食白面馍馍。最初的时候,碗里面盛的丸子,基本上是按人头分的,一般八个坐席者人均一个,然后再剩下俩。六、七十年代初,人们能吃上“八阿碗”那是最好的“打牙祭”。老人们一般都不舍得自己吃,而是用一块干净的手帕,把自己的那份鸡、鱼、丸子、肉和白面馍馍包回家给孩子们吃。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经不再满足于填饱肚皮,而是更加关注提升温饱之后的生活品味和质量,一些脑筋快的人,利用现代化大型机械进行肉丸儿批量加工,把这一地方名吃推向市场,并逐渐做大做强,肉丸儿也不再仅出现在专门的宴席上,它也走上了平常百姓家的餐桌,成为利津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利津肉丸儿的制作工序也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逐步加以改进提高,走出了山东,走向全国。利津肉丸儿工艺独特、选料精细、配料考究,整个工艺流程在精选原料、配料、切剁原料、搅拌上浆等方面都很仔细,主要原料为精瘦猪肉,配料有淀粉、碘盐、鸡蛋及葱姜等其他调味品佐以纯净的黄河水,制成的肉丸儿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弹性好、口感脆等特点,绝不含任何食用防腐剂、色素、香精等化学物质,是纯天然、高营养的绿色、健康佳品,如今它也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手帕子”(礼物的意思)。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经过多年对肉丸儿加工的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家庭制作工艺,来丰富广大吃货的业余生活,提升众吃货的餐桌品味。
猪后腿冷鲜精肉一斤,鸡蛋一个,淀粉五十克,花椒水一百八十克,料酒十克,酱油十克,白糖十克,盐十二克,葱姜适量。
先将猪后腿肉剔净,在板子上剁碎,剁得越细越好,至少得剁40-50分钟,千万别在市场上用绞肉机绞,剁好后加入以上佐料,用筷子顺一个方向猛搅,直到搅上劲,锅内烧水,锅底出现泡泡时关小火,用左手虎口挤出丸子,个头依据自己爱好大小,用小勺挖下放入水中,为了保证肉丸儿的品质,在正式下丸子之前可先下两个尝尝,质量不过关接着搅,直到上劲,要特别注意:注水肉和冷冻肉是做不成肉丸儿的。整个过程中,锅内水始终不能滚开,要用八十度左右的水把丸子养熟,直到丸子漂起来再开大火烧开锅,然后捞到篦子上晾凉晾透。胖嘟嘟的Q弹肉丸就这样做好了,放入密封容器内或者真空包装起来,放入冰箱冷冻保存即可,随食随取,非常方便。
虽说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达到了想吃啥就有啥的地步,可肉丸子仍然是利津周边地区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待客佳肴。婚生嫁娶、迎来送往,样样都离不开它。肉丸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汤,冷冻的丸子跟清水一起下锅煮,开锅后关火。汤盆内放蒜片、香油和香菜末,然后将丸子和汤一起盛入汤盆内趁热上桌。今天,人们对肉丸子的吃法也堪称五花八门:有的将丸子跟面条一起下锅,碗内加几滴香油,便是伺候学生的上等早餐啦;也有“吃门子里硬”的美食家们把丸子用竹签串起来,放在木炭上烤,最后刷上孜然粉和辣椒油,一家人美美地享受一番;更有高端吃货拿它来可涮火锅、炖豆腐,再配上二两小烧酒,那可真叫一个美。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享用,大美利津欢迎四海宾朋,让我们为利津名吃肉丸儿点赞吧!
作者:张光洲,山东利津人,现任东营市胜利十中高中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