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162】隐形唇裂手术的问题

隐形唇裂患儿越来越多见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因经济发展和健康意识增加而被重视,产前检查不易被发现也是一个原因。总之,在我所接诊的唇裂宝宝中,隐形唇裂的比例日渐增多是一个实际情况,不少同行也有同感。

隐形唇裂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医患双方的共同关注,家长期望值和顾虑也更多。家长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手术后的唇部看起来天衣无缝,毫无瑕疵;医者关注的是如何达到患儿家长的要求,这是医患相互促进的典型案例。既然医患双方都重视,我就想系统地再谈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不同的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行为,这无可厚非。

命名

首先关于隐形唇裂的名称问题,我们团队曾系统检索国际同行文献,国际通行的学术文章中均用“微小型唇裂”的称谓,并未发现有“隐形唇裂”相对应的其他语种特别是英文的称谓(只是腭裂分类中有“隐形腭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发表相关国际论文的时候,需要将“隐形唇裂”全部修订为“微小型唇裂”。

顾名思义,称谓不同,意味着各自的理解也有差异,按“隐形唇裂”去理解,容易让人误解为是一种看不出的唇裂;而按“微小型唇裂”去认识,就会一目了然它是一种畸形程度轻微的唇裂。

程度轻微的唇裂与普通或程度严重的唇裂在修复原理上是一致的,但在技术操作上是有差异的,所以对医者而言重点是技术差异的掌控,而不是当作另外一类畸形去单独认识。畸形的原因都是两侧口轮匝肌融合不良所致,融合不良的程度决定(影响)着与其相关皮肤、黏膜、甚至鼻唇器官的形态发生畸变。

手术

说了这个基本道理,再来说说手术的问题,首先还是说一下手术名称问题。目前在医患双方中流行的命名包括:内切法、外切法、小切口、隐形切口、红唇切口等等,花样繁多命名的结果使医患双方很难在手术方式上达成共识,因为双方在手术名称里选择手术,极难到达一致。

为此,我建议,医患双方均应摒弃这种在手术名称上讨论(有点像讨价还价似的感觉)的模式,统称为常规唇裂手术切口与非常规手术切口。

实行非常规手术切口的适应症,需是上唇皮肤基本完整,无明显凹痕、色素和瘢痕样改变等。非常规切口与常规切口的不同的是,减少上唇皮肤上的切口长度,增加上唇黏膜侧的切口长度。无论常规切口还是非常规切口,本质均是增强裂隙两侧口轮匝肌的连接,同时矫正鼻小柱偏斜,鼻小柱过短,鼻翼塌陷,人中嵴缺失,唇峰形态恢复常态,唇珠居中对称,皮肤表皮平整瘢痕少等,这些矫正内容也是常规唇裂整复中必备的内容。

总之,隐形唇裂或微小型唇裂,以我之见,在命名上建议尽可能国际化,益在未来人才培养和医患沟通。在畸形的本质和矫正原理上将其归为与唇裂同属,特点各异在手术切口和技术上,按照常规切口与非常规切口划分,据此细化和明确各自的适应症,最终目的是能使概念和命名等尽量统一。鼓励医者在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各自的非常规切口与技术,这样既可减少无谓的争论,又可将关注点集中,不断强化我国在微小型(隐形)唇裂治疗上的优势。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