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49):李治碰上一桩百年难遇的怪事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41)
落井下石的人,是许敬宗。
'许敬宗曰:“人臣如此,罪不容诛。”遽令引出。免官,久之,贬虔州刺史。’
许敬宗火上浇油,说竟敢跟皇上顶嘴,死罪一条。于是许圉(yǔ)师立马被带下去,据《旧唐书》讲是关进了牢里('圉师下狱’),司马光查了《实录》,说没这回事。不管关没关,反正第一没杀头。估计李治后来想明白了,觉得这事不能处理过重——要扳倒许圉师的是武则天,严惩许圉师等于提高武则天的威望,自己白白当了枪手。第二眼不见为净,把许圉师贬到南方(江西赣州)做刺史去了。
许圉师后边的结果还可以,没几年从偏远地方调回中原,任相州(河南安阳)刺史,再后来又回到中央做部长(户部尚书),去世后李治给他赠了个从二品的'幽州都督’(比部长高半级),定的谥号也很有意思,叫'简’。
'简’有两层意思:'平易不訾(zī ,说人坏话)曰简,治典不杀曰简。’大概是说作风平易、待人宽厚吧,从他对底下人以诗代罚的例子看,还是比较符合许圉师性格的;另外'正直无邪曰简,能行直道曰简。’照这个说法,是不是可以认为:李治觉得许圉师没跟着武则天跑,终究还是个好同志?
不管李治怎么想,许圉师被打倒的事件,起码说明两点:第一,斗争形势尖锐。以许圉师这种八级泥瓦匠的水平,和稀泥政策都完全失败,说明李治武则天两人的争斗,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宰相们必须站队表态,否则许圉师就是下场。
第二,武则天还是技高一筹。
扳倒许圉师,对谁比较有利?肯定对武则天有利,否则她不用费那么大劲去运作。既然对武则天有利,李治为什么不多考虑考虑?
搞政治,需要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武则天跟许圉师撕破脸,对李治是个机会。哪怕许圉师继续当他的'不粘锅’,对武则天也是种制约,这个道理,李治不可能不懂。
可许圉师还是被打倒了。
其中曲折外人无法搞清,只能说:武则天摸准了李治的脉,再说严重点:她简直吃定了李治。
李治好容易扳倒舅舅,又冒出个手段高强的老婆,你说他会不会甘心?冲突,已在所难免。
冲突的第一幕,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出现。
'李义府典选,恃中宫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综无次,怨讟(dú,怨言)盈路,上颇闻知,从容谓义府曰:“卿子、婿颇不谨,多为非法,我尚为卿掩覆,卿宜诫之。”义府勃然变色,腮颊俱张,曰:“谁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从得耶!”义府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由是不悦。’
说李义府主管干部工作,大搞买官卖官,弄得底下怨声载道。事情传到李治耳朵里,某天把他找来谈话:“听说你儿子女婿不守规矩,在外面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我看在你的面上,暂且没有追究,你回去好好跟他们说说。”
领导好言提醒,而且留足面子,没说你的问题,只说家人管教不严,这时赶紧顺坡下驴认个错,说我回去好好管教不就完了吗。
李义府的反应,既出人意料,又胆大包天。这时候就看出他性格里凶险的一面了,他不但没认错,反而勃然大怒,脸红脖子粗质问皇上:“谁跟你说的这些事?”
李治万万也没想到,有人敢这么跟自己讲话,这时候就体现出他性格里阴柔的一面了,他没有当场发作,只回了句:“我说的还不够吗,还要打听我从哪儿听来的?”
李义府竟然不鸟皇上,径直扬长而去。
这桩封建朝廷里百年难遇的怪事,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要说它是假的,也不象。司马光把李义府的态度归结为'恃中宫之势’——有武则天撑腰,好像确实也找不出其他解释。
不发火不代表没有火。李义府这种目无领导的行为,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很快,对李义府的检举信一封接一封出现。象他这种行事做派,问题一抓一大把,自然一告就准。李治这回可不客气了,当即下令逮捕,叫司法部长(刑部尚书)刘祥道牵头审理。怕刘镇不住场面,又指定李勣监管此案。查的结果,'事皆有实。诏义府除名,流巂州。’开除公职,流放四川西昌。消息一出,'朝野莫不称庆。’
《新唐书-宰相表》
李义府倒台,固然由于本人作恶多端,但作为武则天帐下第一打手,他所依恃的'中宫之势’,这时怎么就不起作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