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疗病秘典 』儿 科

儿科

感 冒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西医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当于中医学时行感冒。

药方1 

方  名 羌活膏

组  成 人参、羌活、独活、前胡、川芎、桔梗、天麻各15克,薄荷、地骨皮各9克,甘草6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次服用1丸。用姜汤化开送下。

功  能 辛温解表。

主  治 小儿,风寒外感,惊风,发热,喘促,咳嗽,吐痰涎,潮热,抽搐,痘疹初起。

特别提示 注意保暖,以防受凉。

药方2 

方  名 徐氏惺惺散

组  成 桔梗、细辛、人参、白术、甘草(炙)、栝楼(根)、茯苓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加入薄荷5叶,水煎服。

功  能 补益解表。

主  治 小儿,外感风寒,咳嗽,吐痰,发热。

特别提示 根据天气变化,随时添加衣服,以防受凉。

药方3 

方  名 十味参苏饮

组  成 人参、紫苏各3克、茯苓、陈皮、半夏、前胡、枳壳(麸炒)、葛根、桔梗(炒)各2克,木香、甘草(炒)各1畅5克。

用  法 每次6~9克,加姜,水煎服。

功  能 补益解表。

主  治 小儿,感冒,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伤寒,痰饮凝滞。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4 

方  名 人参羌活散

组  成 羌活(去苗)、独活(去苗)、柴胡(去苗)、人参(去苗)、川芎(去苗)、枳壳(去瓤,麸炒)、茯苓(去皮)、甘草(炙)各60克,前胡(去芦头)、桔梗、地骨皮(去土)、天麻(酒浸,炙)各15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3克,加水200毫升、薄荷少许,煎至150毫升,去渣,温服,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补益解表。

主  治 小儿感寒邪、温病时邪,疮疹,头痛,体痛,壮热,多睡,及潮热,烦渴,痰实咳嗽。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5 

方  名 代茶饮

组  成 苏叶、防风、葛根、桔梗各2.5克,枳壳2克,荆芥、前胡、广皮各2.5克,甘草1克。

用  法 引用姜1片、灯心草2个,代茶饮。

功  能 解表。

主  治 小儿,外感寒凉,微热,鼻流清涕,咳嗽,脉浮缓。

特别提示 不及周岁的婴儿,用此剂量的发散药,表明体质尚强。

咳 嗽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

药方1 

方  名 徐氏加减抱龙丸

组  成 雄黄、朱砂各6克,天竺黄12克,麝香1.5克,天麻18克,牛胆南星27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煮甘草糊为丸,如皂角大,每2岁多服用1丸,用薄荷汤送下。

功  能 清热止咳。

主  治 小儿,风痰咳嗽。

特别提示 去天麻,就是钱氏抱龙丸。

药方2 

方  名 人参半夏散

组  成 人参、陈皮、地骨皮、茯苓、甘草各4.5克,五味子(杵,炒)1克,知母(炒)2克,青皮、天门冬(去心)各1克,桑白皮(炒)3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补气清热,行气止咳祛痰。

主  治 小儿,心火克肺金,咳嗽,发热,口渴,痰盛。

特别提示 根据天气变化,随时添加衣服,以防受凉。

药方3 

方  名 菖蒲煎丸

组  成 人参、石菖蒲、款冬花、桂心、紫菀蓉各3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2剂做30丸,每次1丸,用煎糯米汤化下。饭后服用。

功  能 补益止咳。

主  治 小儿,肺气壅实,咳嗽,咯吐痰涎,喘鸣。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4 

方  名 泻白散

组  成 地骨皮(洗去土)、桑白皮各30克,甘草(炒)1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3~6克,加水300毫升、粳米100粒,煎至200毫升,去渣,温服,饭后服用。

功  能 祛火止咳。

主  治 小儿,肺气壅塞,壮热,口渴,气急,咳嗽,喘闷,胸满,短气,痰涎滞塞,口唇深红色。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泄 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药方1 

方  名 助胃膏

组  成 人参、白术(炒)、茯苓(去皮)、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肉豆蔻、桂枝、藿香、甘草各3克,陈皮、山药各12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服用1丸。用米汤化开送下。

功  能 益气行气。

主  治 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胁腹胀满,肠鸣,久泻不止。

特别提示 兼治小儿呕乳,大便色青,或有时夜啼,脾寒腹痛。

药方2 

方  名 益黄散

组  成 陈皮、青皮、丁香各6克,诃子肉15克,甘草(炙)9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3~6克,水煎服。

功  能 补土散寒。

主  治 脾土虚寒,呕吐,泄泻。

特别提示 注意饮食调养,防止腹部受凉。

药方3 

方  名 加减益黄散

组  成 肉豆蔻、陈皮(去白)、诃子皮各15克,丁香6克,甘草(炙)7.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饭前温服。

功  能 止泻。

主  治 小儿,脾胃虚弱,胀满,泄泻等。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4 

方  名 异功散

组  成 人参(去芦头)、茯苓(去皮)、白术、甘草、陈皮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加水300毫升、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2克,饭前温热服。

功  能 温中和气。

主  治 小儿,虚冷,呕吐,泄泻,不思乳食。

特别提示 凡治疗小儿的虚冷病,先服用此药几次,以正其气。

食 积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

药方1 

方  名 肥儿丸

组  成 黄连、神曲、木香各45克,槟榔20个,肉豆蔻(煨)60克,使君子(酒浸,去皮)、麦芽(炒)各12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次服用20~30丸。用米汤送下。

功  能 清热消食。

主  治 小儿,肝疳,食积,身体消瘦,二便不调。

特别提示 注意饮食调养。

药方2 

方  名 消积丸

组  成 砂仁12个,丁香9个,乌梅3个,巴豆(去油,取霜)2粒。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糊丸,如粟米大,每次服用2~3丸。用温水送下。

功  能 行气消食。

主  治 小儿,食积,面黄,大便酸臭。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口 疮

口疮是指以口腔内黏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4岁的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可单独发生,也常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

药方 

方  名 柳叶散

组  成 黄柏(炒)、蒲黄、青黛、人中白(煅)各等份。

用  法 上药为散,敷用。

功  能 清热。

主  治 小儿,有热毒,口疮。

特别提示 注意口腔卫生。

惊 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症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由于惊风的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故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药方1 

方  名 防风导赤散

组  成 生地黄、木通(去节)、防风、甘草各等份。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加竹叶少许,水煎服。

功  能 清热定惊。

主  治 小儿,惊风,初犯病。

特别提示 有热加黄芪、赤芍药、羌活。

药方2 

方  名 七宝洗心散

组  成 生地黄、荆芥、防风、甘草、黄芩、羌活、赤芍药各等

份。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3克,用灯心草、薄荷汤调服。

功  能 清热定惊。

主  治 小儿,烦热,生疮,兼治惊风。

特别提示 平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小儿的病情,如出现惊风最好立即去医院。

药方3 

方  名 天麻防风丸

组  成 天麻、防风、人参各90克,蝎尾(去毒)15克,甘草、朱砂、雄黄各4.5克,牛黄3克,麝香1.5克,白僵蚕(炒)4.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朱砂为衣。每次1丸,用薄荷汤送下。

功  能 清热定惊。

主  治 小儿,惊风,发热,喘粗,睡觉多,惊悸,手足抽搐。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4 

方  名 玉柱杖散

组  成 全蝎7个,薄荷14叶,麻黄7条,白术(生姜自然汁浸透,焙干)15克。

用  法 上药用温汤泡润,用薄荷2叶裹全蝎1个、川麻黄1条,全部绑缚定,炒至焦黑,然后加入白术,共为细末。每次1.5克,用煎丁香柿蒂汤调下,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定惊。

主  治 小儿,急、慢惊风。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5 

方  名 抱龙丸

组  成 天南星(牛胆制)60克,天竺黄15克,雄黄(另研)、辰砂(另研)各7畅5克,麝香(另研)4畅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拌匀,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2剂做50丸,每次用薄荷甘草汤调下1丸。饭后服用。

功  能 定惊。

主  治 小儿,咳嗽,痰实,欲生惊风,有时潮热。

疳 证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症。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营养不良。

药方 

方  名 胡黄连丸

组  成 胡黄连、黄连各15克,朱砂(另研)0.3克。

用  法 上药胡黄连、黄连共为细末,研入朱砂末,填进猪胆里,用淡浆水煮,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0.3克,为饭丸,如黄米大。每次10~30丸,饭后用米汤送下。

功  能 镇惊散热,截疳。

主  治 小儿,疳证。

特别提示 平时要注意饮食调养。

癫 痫

癫痫又称痫证,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发过即苏,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4~5岁以上年长儿较为多见,发病率为0.3%~0.5%。患儿平时可无异常,但易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预后不良,部分患儿可有智能落后。

药方1 

方  名 妙香散

组  成 朱砂9克,麝香3克,木香(煨)7.5克,茯苓、山药、茯神、远志、黄芪(炒)各30克,桔梗、甘草(炒)、人参各1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3克,用温酒或白开水调下。

功  能 补气安神。

主  治 小儿,心气不足,惊痫,或精神恍惚,虚烦,睡眠少,盗汗等。

特别提示 如患有本病,抓紧治疗;忌恼怒,畅情志。

药方2 

方  名 酸枣仁丸

组  成 茯神、酸枣仁(炒)、远志、柏子仁(炒)、防风、枳壳(麸炒)各15克,生地黄(杵膏)15克,竹茹7.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粟米大。每次70~80

丸,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清热安神。

主  治 小儿,胆气实热,惊痫,或睡觉不安,惊悸,怔忡。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3 

方  名 牛黄丸

组  成 牛黄(胆制)、全蝎、蝉蜕各7.5克,防风、白附子、天麻、白僵蚕(炒)各4.5克,麝香少许。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煮枣肉杵丸,如绿豆粒大,用煎荆芥汤、或姜汤送下。

功  能 清热定痫。

主  治 小儿,风痫,昏闷,抽搐,潮热。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五迟、五软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

药方1 

方  名 调元散

组  成 山药15克,人参、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白术(去芦)各6克,石菖蒲3克,白芍药(炒)、熟地黄、当归、川芎、黄芪(蜜炙)各7.5克,甘草(炙)4.5克。

用  法 用姜、枣水煎,服用时间随意,婴儿和母亲一同服用。

功  能 补益气血。

主  治 小儿,元气不足,颅囟开解,肌肉消瘦,腹大,面肿,语迟,行迟,神色不佳,牙齿生得迟,诸虚症。

特别提示 及时治疗康复、锻炼。

药方2 

方  名 菖蒲丸

组  成 石菖蒲、丹参各3克,赤石脂9克,人参15克,天门冬(去心,焙)3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次20~30

丸,饭后用温水送下。

功  能 补益。

主  治 小儿,心虚,语迟。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3 

方  名 川芎散

组  成 川芎、山药、当归、白芍药(炒)、甘草(炙)各7.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饭后服用。

功  能 补肾。

主  治 小儿,肾不足,齿迟。

特别提示 用干药末擦牙龈,可以长牙齿。

药方4 

方  名 地黄散

组  成 熟地黄(酒洗)24克,山茱萸、山药、茯苓各9克,牡丹皮、泽泻各9克。

用  法 上药中熟地黄杵膏,其他药物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30丸,空腹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补肾。

主  治 小儿,肾虚,解颅,行迟,语迟等。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5 

方  名 羚羊角丸

组  成 羚羊角、虎胫骨(醋炙黄)、生地黄(焙)、酸枣仁、茯苓

各15克,肉桂、防风、当归、黄芪各7畅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每次服用1皂子大。用白开水

化下。

功  能 补益。

主  治 小儿,行迟。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小儿水肿

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的一种常见病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见于西医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肾病综合征。小儿水肿好发于2~7岁的儿童。

药方 

方  名 五淋散

组  成 茯苓、赤芍药各1.5克,栀子(炒)、当归各1克,甘草1克。

用  法 引用灯心草10根,水煎服。

功  能 补益清热。

主  治 小儿,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或小腹肿胀。

特别提示 及时治疗,注意调护。

胎 黄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儿禀赋因素有关,故称“胎黄”。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药方1 

方  名 地黄汤

组  成 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猪苓、泽泻、茯苓、茵陈、甘草各等份。

用  法 每次用15克,水煎,吃奶前母亲服用,并略滴入小儿的口中一些。

功  能 养血祛湿,清热退黄。

主  治 小儿,因母亲受热,传于胎儿,小儿生下后,遍体、面目皆为黄色,颜色为黄金色,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像栀子汁,不想吃乳,啼哭不止。

特别提示 母亲忌食辛辣之物。

药方2 

方  名 生地黄汤

组  成 生地黄、芍药、川芎、当归各等份。

用  法 每次服用15克,水煎,母亲服用,并滴入小儿的口中几滴。

功  能 养血祛湿,清热退黄。

主  治 小儿,因母亲食用酒、辛辣食物,生热,传于胎儿,小儿生下之后,遍体、面目皆为黄色。

特别提示 母亲忌食酒、辛辣食物。

脐 风

脐风之名出枟千金要方枠。又名撮口脐风、四六风、锁口风。脐风是因断脐处理不洁,感染风毒所致。以婴儿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痉病类疾病。脐风预后险恶,病死率高,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新生儿破伤风。

药方1 

方  名 经验五通膏

组  成 生地黄、生姜、葱白、莱菔子、田螺肉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捣烂,放在脐的四周,一手指左右厚。

功  能 养血解毒。

主  治 小儿,脐风,撮口。

特别提示 大概2个小时后,小儿放屁、泻下后即痊愈。

药方2 

方  名 大连翘汤

组  成 连翘、瞿麦、荆芥、木通、赤芍药、当归、防风、柴胡、滑石、蝉蜕、甘草(炒)各3克,栀子、黄芩各1.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加紫草水煎服。

功  能 清热解毒。

主  治 小儿,胎热,脐风,小便不通,诸般肿毒。

特别提示 热甚加大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