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盛京赋》的篆文欣赏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1616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随后于1625 年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移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修建皇宫。1634 年,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 年清军入关后定都于北京,盛京就改为了留都。
1743年(乾隆八年)七月初八日, 32 岁的乾隆帝奉皇太后从京师畅春园启驾东巡,经由热河前往盛京。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恭谒永陵、福陵、昭陵祭祖,驻跸盛京。十月初一日,诗兴大发,书就了《盛京赋》,次日回銮。
《盛京赋》陈述此次恭谒祖陵的宗旨、感受与经过,更写出盛京的山川形胜,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又追怀开国时期文武功臣,再由彰显军威的围猎,延及耕桑农事,国富民殷,宫室富丽等等。
《御制盛京赋》有序全文如下:
御制盛京赋有序全文
《盛京赋》是乾隆帝所撰最著名的一篇诗赋,全文 3390 余字。这篇以都市为题材的大赋,寄托着乾隆帝怀念祖宗的深厚情感。为了传播此赋,乾隆皇帝令臣工们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了各体篆文,镌刻成《御制盛京赋》,其中,每一种篆体为一卷,内容相同,共三十二体,部分为象形篆或异体篆。
篆文有大篆、小篆、龙爪篆、鸟迹篆、雕虫篆、麟书篆、鸾凤篆、龙书篆、剪刀篆、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科斗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等等,而各种篆所书的字体均婀娜秀丽,令人赏心悦目。
在这三十二种篆体中,大象形是汉字最初的造字方法,也是六书的基础。此书 32 种篆体大部分都源自前代的书体,可以说,各种篆文镌刻成的《御制盛京赋》,几乎囊括了古代象形篆书的精华。
我们知道,中国有可考文字的记载是从商代开始的,秦代以前的文字属于初创阶段的文字,秦统一后,实行了文字改革,统一将文字改为小篆,初次实现了汉字的规范化。后来,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秦代又推广了隶书,至东汉时期,隶书的广泛应用,篆书就慢慢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在东汉之后,楷书的出现,篆书日渐衰微。到了唐代,真行草书大行其道,篆书更加衰微。但到了清代,随着碑学的盛行,加上古代甲骨文和金文的大量发现,篆书又重新被书界慢慢重视起来。
今天,中国古代许多象形的文字,对于现代人而言,能认出来的也不简单了,至于书写,基本上只有习练书法的人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