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路往事:民国时代的镇江一等邮局,如今的江苏首家消防博物馆!

即使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人,走在京畿路上走走看看,沿街比肩而立的清代和民国骑楼建筑,都会有一种感慨:这里确实有着深厚的沉淀和曾经的繁华。

这些渐渐褪色的老房子,见证了镇江近代许多历史事件。似乎每一道砖缝,都嵌藏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

京畿路中段老邮政局的外墙,标准的罗马门柱显得西式风格浓郁,步入这座镇江最早的西式建筑邮局,仿佛步入风云变幻的近代镇江邮政史。

邮政局的开始,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

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条件,就是这个地方交通便利。

因为英国人、法国人玩命打你,不是为了抢地盘,为的是跟你做生意。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是信息、货物的快捷。

这就要倒逼着中国发展邮务事业。

1866年,镇江海关与北京、上海等3处海关先后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

到了光绪二年(1876),设立由天津至牛庄、烟台、镇江3路寄信专差,这是我国国家邮政之萌芽。

两年之后,各沿海口岸海关,均设立邮务办事处。到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但当时没有中国人会搞,海关总办英国人赫德就被任命兼任邮政总办,设在镇江江边的大清邮局,是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

此时,地方上的邮务长都是外国人担任,洋人享有极其优厚的待遇。

当时,镇江邮界总局法籍局长雷乐石(1902—1904年)署名签发的一份文件中可见一斑:“为表彰华希伯(Washlrook)先生在本邮区的杰出服务,总监特意批准他4个月的休假,薪金照领。此期间华希伯的宿舍在休假期间保留,供他和他的家庭使用。”

年假4个月,工资照拿。

而中国员工的待遇,不仅没什么休假,最高工资40多元,邮局不供给邮政员工宿舍。

所以,打倒帝国主义,是肯定要做的。

直到1924年以前,镇江邮政局局长均由外国人担任,邮政史料也采用英文记载。

海关兼办与试办邮政时期的镇江邮局原址(江边)

因为租界不准马车通行,而且晚间租界栅栏上锁,接运火车邮件诸多不便。为此,邮政局在京畿路择地兴建局屋,1921年落成。

京畿路的新局是仿西方门楼式公用建筑,临街迎面有高层台座,用花岗岩石叠砌,在前面南北低处置门,有阶梯进入券廊式门楼内平台,再进入二层楼内邮政办公大厅。

楼房为红砖叠砌墙面,底层为地下室。

迎街及南北墙面皆装置高直长方形带铁栅栏的玻璃窗,正面门楼及檐口砌有山花装饰,屋面为瓦楞铁皮顶。从这些建筑风格来看,设计师曾受过正规的西方建筑教育。

1924年,镇江一等邮局从江边大马路迁到京畿路自建邮局办公,由副邮务长张荣昌接任首任华人局长,结束了镇江外国人担任邮政高级官员的历史。

抗战爆发,京畿路邮政局记录了两段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一是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了镇江城,在城中烧杀抢掠。一队日本兵冲进了京畿路邮局,用枪托猛砸邮局大门。

在战火逼近镇江城之前,镇江邮局已经撤离到苏北兴化。留守看管局产的的8名邮工胆颤心惊的把大门打开。随之冲进来的日军凶狠的训斥,并问:“支那兵?”

身穿绿色制服的邮工们赶紧回答:“我们是'邮便’。”

因为日本人称邮政为“邮便”,邮局撤离前局里日文翻译如此教授。在国际公约中规定:在战争状态下,敌对双方都不应加害邮政人员。

但毫无人性的日本兵,将其中最年轻的邮工吴龙岳来出来,硬说他是“支那兵”,刺刀刺入他胸部及腹部,吴龙岳立即倒下毙命。日本兵在局里四处搜寻财物后,扬长而去。

二是不多久,攻占镇江的日军永津部队闯进京畿路邮局,砸开了地下室仓库。仓库内存有大量邮局来不及运走的邮袋和邮筐。日本兵毫不顾国际公约,竟然强行在封装完好、铅标原封未动的情况下,用刺刀割开邮袋、劈开邮筐,将里面的邮件、包裹、邮票、印纸等全部倒撒满地,除随意取走有价值的票证、包裹。

这些抢走的票证在后来统计,约值当时428万元法币,可折合黄金一吨半。

此外,日本兵还肆意污损、毁坏邮件,导致中华邮政自1938年起,一直查询这批邮件的下落,数年无法找寻的,均由中华邮政总局指令各收寄局,向寄件人按章赔偿。

镇江解放后,镇江邮政局和镇江电信局合并,成立镇江邮电局,京畿路邮政所改为京畿路支局。

镇江市中心东迁后,这座建筑一度为邮电员工宿舍。

2012年的时候,镇江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镇江西津渡建设发展公司和武警部队镇江消防支队,把这座老建筑建成了镇江消防博物馆,据说是江苏省内第一家消防专业的博物馆。

消防博物馆还花了不少钱,把“金山寺大火”这段往事将制作成幻影成像。

但10多年过去了,这个消防博物馆就没开过几次门。

有几次路过这边,隐隐能闻到一股异味。

所以,网上有不少朋友,说这个镇江没建,那个镇江没弄,其实主题博物馆这东西,如果不想好了就建,最后运营不好,就是浪费。

步过京畿路老邮政局这座建筑,溯往观今,常常想,因为这座城市的慢节奏,可以安放我们如此多的遐想与追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