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火鸡学不好英语
真有这样的关系吗?我这是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而言的,第二语言不同于母语的一个关键地方就是每个学习者最后达到的程度会不一样,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进程就是应用语言学要研究的内容了。“不吃火鸡”是一个因素,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罢了。
上面是在美国上一年级的儿子感恩节前从学校拿回来的用一首童谣的曲调唱出来的“火鸡大餐”(Turkey Dinner),估计是他们课堂上的活动。这首童谣的调子在中文里就是《两只老虎》,简单上口,儿子每次唱起来摇头晃脑的,可开心了。下面这张是他的作业,内容就是关于早期清教徒和感恩节的。这些美国文化元素在他在学校里自然是不可避免要接触的。
如果真要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在美国确实会有相当比例的一批新移民家庭感恩节不吃火鸡的,不吃的理由比较杂,简单说不外乎不感兴趣没注意到或是老外的东西不好吃这两大类。而这样家庭的孩子属于“英语学习者”的比例就特别高,其中英语水平亟待提高的比例会更大。十几年前我在UCLA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的那位“想去卖药”的哈佛教育学博士出身的系主任在课上讲的一个小故事第一次让我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的故事说在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和太太租房子住,房东是一户中国人,新移民。租房第一年的感恩节房东家做了一大桌子的中国菜请他们吃饭,让他们很惊讶。这份惊讶我现在很容易理解了,美国人对于“吃”没有中国人看得这么重,而且房东也没有请房客吃饭这份情分,这个举动对他们来说是要感觉惊讶的。到了第二年,房东又来请他们吃饭,结果这次让系主任更惊讶,因为桌上放了个大火鸡。也就是说,房东迅速美国化带给他的惊讶程度超过了前一年过节请吃饭时的异国习俗带来的惊讶程度。
(儿子Turkey Dinner歌谣里提到的玉米饼、Stuffing、南瓜派在我们今年的感恩节餐桌上都出现了,
是感恩节大餐的传统内容,承载了文化的细节。)
(南瓜派还有上张图片里右下角的玉米饼是买的现成的。)
系主任在交谈中了解到房东家桌上出现火鸡的主要动力来自他们刚刚开始在美国上学的儿子,因为学校在感恩节前一个月时间就一直在学习有关感恩节的传统故事,自然也少不了大餐的内容,加上身边的孩子都在很期盼地谈论火鸡大餐,他们儿子就一再要求要有一个火鸡大餐,这样才出去订了火鸡。
当时正在致力于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系主任就从这只火鸡出发,进而完成了一篇关于学习者对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认可程度的高低影响语言习得进程的论文。他的房东的孩子,因为年纪小而且受到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对于美国文化的认可度很高,这样在英语学习方面就会顺利一些。同时做父母的能够这样迅速跟着孩子融入目标文化,他们自己的英语水平也会提高得相对快一些。他还引用了自己早期一篇成名论文里的相反例子,就是一个西班牙语为母语的成年学习者,因为对于美国文化缺乏亲近感,不肯看英文的电视而只是喜欢听拉丁音乐,结果英语的进步十分有限。
今年感恩节当天(或前天)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的洛杉矶记者在一家烤火鸡的店外采访排队的华裔,结果发现老移民更喜欢美式的烤火鸡。这篇报道被国内的新闻网站竞相转载,用以说明在美国的华裔老移民入乡随俗的生活方式。而在我身边的新移民,因为感恩节是很大的节日又有假期,也多举行各种聚餐活动,但是围绕火鸡主题来的就很少了,反正痛吃一餐,选择吃什么的都有,包括最能体现中国式热闹气氛的麻辣火锅。吃不吃火鸡没有多了不起,吃不吃火锅更没有错,可是这个细节体现出了不同的移民群体对于目标文化不同的认可程度、亲近程度和接受程度。越认可越亲近越接受目标文化的语言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这种亲近和接受会悄悄地消除学习者潜意识里的一些语言学习障碍,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接近和吸收目的语言,这就是社会语言学里一个语言价值取向的原理。我以前有一篇博文叫《我为什么就学不会上海话》,从文中的记录和跟帖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过去中国人对于上海话和上海文化的认可度比较高,就要去学上海话。到了现在呢,全国全世界的精英云集上海,人们对于上海话没有那么高的认可了,外地人能学会学好上海话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回头看中国国内,现在大家都学英语而且学得很辛苦。其实辛苦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式的英语学习扼杀了语言交际性的基本特征,在脱离了实际语境的条件下再把被剥离了交际性特点的语言拿出来学,这样就只能剩下一个反复记忆反复忘却的恶性循环了。应该时刻记住语言本是人类交际信息的载体,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包括书面语的交际,比如阅读),通过交际进而了解目的语社会的文化与生活。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学习外语从语言进步这个角度本身来看并不是一件多么上算的事情,更多要做的只是对国外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这些接触和了解不但能够增长孩子的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而且会早早地拉近孩子对国外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可度,这将是他们今后能一路学好外语的潜在推力。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