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万象: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人云亦云

梁东方

世界是缤纷的,世界是丰富的。人类的语言貌似也有与之匹配的缤纷与丰富,但是现实中不论说话还是写字,很多人又都是单一的,说了上句你就可以大致知道下句的,也就是人云亦云的。

这不是用词问题,这也不是句法文法问题,这至少是思维问题。是逐渐僵化的不假思索的习惯问题,是不论说什么都在一个固定的孔道里的问题。

何以如此?

人云亦云符合商业化的名牌原则。商业广告和软文话语会引导大众顺着这种消费主义的原则人云亦云,以便使商品成为长期被关注的对象。都说用什么什么包是贵且富的象征,都说用什么什么车彰显身份,都说戴什么什么表才是男人的地位显示、传家之宝;于是乎被推波助澜的人云亦云也就真的成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在非商品的社会话语领域,其实情形也大致相仿。

人云亦云最引人注目。这么说貌似逻辑上说不通,人云亦云就意味着没有新鲜话语,怎么还会引人注目?实际上当大家都说一样的话题、都就同一个话题表达同一个观点的时候,互相之间就会形成层层叠叠递进式地自我鼓励。人们对你人云亦云的发言的兴致,不是你的发言本身,而是你的发言印证了他们大家的话。这本质上已经不再是由发言引出意义的探讨,而仅仅是一种互相镶嵌的确认。一个人被确认进来的时候,自然就会被欢呼、被瞩目。而被欢呼和被瞩目是我们人人都喜欢的人类本能。也就难怪大家都要人云亦云以成为下一个被欢呼被瞩目者了。

人云亦云最安全。与上述情形并行不悖,任何时候不人云亦云的人也都更会格外引人注目,而引人注目的最坏结果就是枪打出头鸟。所以即使有什么特异的想法也绝不能轻易表达出来,最好还是用大家习惯的句式和习惯的观点,没有任何新意,说了也像没有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没有说这样人云亦云的话,那就是态度问题,就有可能是隐藏着的反对者。

人云亦云是一种最好的遮掩,遮掩真实的想法,遮掩绝对不像自己说的那样“高大上”的“矮小下”;以便在这层话语的遮羞布后面行他们自己未必光明正大之事。

人云亦云最省力。人云亦云的一大特征,是全部的话语都无出舆论引导、网络流行和约定俗成的认可。看看朋友圈就可以明白,不仅价值观之类大是大非的问题肯定如此,而且审美取向、判断模式、前言后语的结构,即使是聊天的话题、角度甚至用词用语句式顺序等等也都完全没有意料之外。一些自以为如何的人,一些在网上开了小视频天天宣讲的人,也不过还是说着一些今天网上最流行的梗而已。

这样的人,不管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基本上是不读书的,读书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系统,没有独立思考。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使自己独立于世界的追求,放弃了自己对自己的个体特异性的基本尊重,逐渐变成了流行话语的奴隶。

这样就可以轻易地维持自己的地位名誉和经济利益,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在貌似复杂庞大的社会体系里不动脑子地获得长久的稳固地位。何乐而不为!

更为严重的是,平庸即恶的预言马上就会在他们身上兑现;他们还会对那些极个别的不这样人云亦云的人自觉地进行打击,自觉地看不上,自觉地予以大义灭亲式地批判:都在说某某你怎么不说,都在针对某国你怎么不针对,都在讲前浪后浪你怎么不浪……咱们虽然是朋友、同学、老乡,但是我也一样要指出你的“问题”,对你取关!

仅仅因为在他们都随大流的时候,你在说春天的花,在讲你观察过的季候特征,在说你置身在自然中的感受。

世界由细节组成,人生由季候引领,而意义也无一不生发于我们貌似毫无意义的每一天的具体生活。从这个角度上说,关心概念或者关心新闻的同时,关心人生在世的具体的细节也应该并无不可。否则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将无从谈起,否则世界的单一化也必将带来乏味乃至愤恨的结果。攻讦是一种人和人、人和世界的关系方式,但不是唯一的,相反从人类历史上看,不攻讦而埋头劳动和创造才是主流,否则就无以解释人类的进步。而不管他们劳动与创造的领域如何广袤重大抑或狭窄轻巧,都会对人类的总体进步添砖加瓦。

而对个体的人来说,一味人云亦云的最终状态,如果没有形成更严重的后果,也只能是贯穿一生的乏善可陈的麻木与乏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