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请就位很火,我也忍不住看了一些,比演员们激烈竞争更精彩的是导演们的点评。
特别是尔冬升和陈凯歌,两大名导同台点评,简直是本季度的最大惊喜,我也是因为尔冬升导演第一期的犀利点评才开始注意到这个节目的。
关于演戏一般的:不会控制五官——哭戏好似嚼口香糖。你演得很吃力,我看得很辛苦。关于偶像:你回去男团也不行的了,年纪大没粉丝看你的了,女粉丝在三年后或者你谈恋爱了就会觉得自己被背叛了,会去找新的爱豆。关于好看的女演员:你知道你这样的女孩有多少?漂亮的女孩太多了,没有个性,缺乏不可替代性,应该在演技上多想想办法。但是尔冬升的严厉并非是对流量和年轻艺人有偏见,他认为好演员可以不问出身,但对待演戏要有认真的态度,要能拿出真正的实力。“流量不一定演技不好,香港很多好的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热播剧《想见你》中饰演莫俊杰,被大众熟知的施柏宇,一度被冠上“流量演员”的标签。尔冬升就曾在节目中用“流量也不一定演技不好”来鼓励他。陈凯歌的点评呢,典型的文化人,温柔、高情商,怼人都不带一个脏字眼的,但特别狠。陈凯歌怼李鸿儒时最后说了一句:我这是赞扬之词。确实诚儒老师有艺术方面的见地和造诣。不是凡人。感谢诚儒老师如此笔挺地坐在一个并不舒服的沙发上。
怪不得陈凯歌被网友评价说,是自带bgm的男人!遣词造句都太有文化了,指导演员时说得又准确又温和,能直接调动演员的情绪和表演。'我从来没把你看成第四十名,什么S级、A级、B级,在我眼睛里都不作数,没什么价值和意义,我们只是遵守这个游戏的规则,但并不意味我们真的看重它。'
他直接挑明自己对节目组的态度:“我遵守你们的规则,但是我不认可。”
我很喜欢尔冬升导演的点评,也追过他的很多戏,从演员本身成长角度来说,导演要求高,言语直接,我觉得是一件好事。陈凯歌导演点评相对比较含蓄,鼓励为主,但对部分演员来说未必好,因为有的人不批评一顿,真的是认不清自己。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对员工的批评。我个人以前大部分是陈凯歌型的批评,对员工的一些不合格的表现,我大多时候采取的都是提醒一下,甚至采取我来教你的态度,我允许他们试错犯错,等他们成长,也愿意承担年轻人犯错的后果。这是我们中小型创业公司的心病,招人不容易,来个人都希望好好干。生怕说话太重了,现在玻璃心员工多,留不住,尽量给创造比较宽容的环境。但现在企业规模大了一点点,就感觉这样做不行。我们现在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是武汉,是互联网上的所有牛人。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你不能搞什么自己的标准,自己觉得辛苦就够了,你得对标北上广的标准,否则大家都会被淘汰。如果不敢用行业内合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只是比待遇而不比产出能力,这样大家都容易变成温室里面的花朵,年纪轻轻就缺乏斗志,这对公司对员工个人,都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公司规模到一定程度了,我也明白慈不掌兵的道理,我现在就更加喜欢尔冬升导演这种直白犀利的做法了,要提要求,要严标准。我跟公司的管理层说法是,我希望我们公司培养出来的人,不管以后是留下来,还是走出去,希望他们都能因为在秋叶公司工作过感到自豪。留下来的,希望大家在外面都能挺直腰板的告诉别人,我是秋叶公司的谁谁谁。也希望走出去的人,说自己在秋叶公司工作过,在就业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是别人抢着要的人,而不是被嫌弃的人。我也很感激我们公司的小伙伴都很单纯,也都很拼,愿意跟着我一起奋斗。但是奋斗的关键不是加班多,而是能够让自己的业务能力达到行业一流的标准。我每天努力工作,尽量多出圈,给年轻人多对接一些业务,也希望大家跟着我,都能觉得值得。很多人在面对批评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反驳,觉得委屈或者不解,觉得自己付出了许多,但没有得到认可。职场的规则其实一直很简单:能拿到好结果的人,自然能拿到好回报。拿不到好结果,但是很努力的人,的确会被批评,但明白的职场领导也一定给你机会。最怕结果拿不到,又以为自己很辛苦,还希望加薪,这样的人是最容易被开掉的。希望大家明白,职场的上级最反感的一件事情就是不以完成目标为导向的解释。就像是张大大第一期,因为演绎不好角色,说自己压力大,掉头发,尔冬升导演说的,解释对于他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没有人不辛苦,没有人压力不大的。事情没做好就是没做好,第一时间不应该是反思改进的方法吗,直接找理由诉苦又有什么用,真的很败好感。面对上级的批评,不是以立马以红灯思维去反驳辩驳,而是尝试用绿灯思维去思考解决方法,你马上会发现不一样的职场新格局。
无论在任何一个场合,工作、学习,都需要敢对你直接说出问题的人。如果一个人全部都看到的是夸奖和表扬,很难会看到自己的缺陷,反而会耽误自己的成长。学习尔冬升导演,我也继续努力,争取也可以成为那个可以毫无保留的给学员和员工提出批评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