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管理是推动“事转企”成功的关键要素
文 / 和君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刘曦微
一、事转企,职能转变带来生存方式的转变
事业单位的职责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其本质特征是基于公益的服务性。事业单位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它的存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决策。
事转企意味着企业在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要自负盈亏,面临较为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
二、从事业单位到企业的挑战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往往拥有相对民营企业而言更优质的资源,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资源,也包括更有利的政策资源,但同时也往往承担了一些公益职责,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而且也面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问题。
当然最为严峻的考验还是人的问题:
1、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市场开拓等方面往往面临人才短板;2、一些干部员工对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顾虑和担忧,固有观念难转变,缺乏市场思维和服务意识。
三、体制的转变需要实现战略、结构、流程与员工之间的高效协同
体制的转变意味着组织的定位、目标、结构、机制的变化。对于员工而言,身份的转变可能是朝夕之间,而观念的转变往往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与修改组织章程或改进公司技术相比,改变个体共享价值观更困难。
对一个商业组织而言,从能量输入到能量输出实现价值增值,必须实现战略、结构、流程与员工之间的高效协同。如果其中之一出现问题,其他板块同样不能发挥最大功能。
而有效的文化,也就是共享的信念和价值观,就像润滑剂一样,可以让组织这些部分配合得更好。价值观的匹配能够推动组织内积极能量的持续转化,进而促使组织内的关键因素与环境和谐互动。
四、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最强的影响力
需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位或职位调整,强调整体开发;需人性化管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需价值驱动,结果导向,业绩激励,按劳分配和按价值分配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