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孩子
一直对先生的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有些看法,总感觉女儿越大,先生用在女儿身上的心思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不仅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而且还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还要姑息、放纵,他只管孩子的吃喝用度,学习上的事,推得一干二净。我也就只能勉为其难地硬撑着进入角色。先生不发表意见也就算是配合了,否则就是些和稀泥的言辞,再不就是横竖没个态度,或是唱反调。
终于有机会和先生就孩子教育问题敞开了聊了聊。话题从现在孩子的过于脆弱的原因,动动就一言不和跳楼的,一事不顺意就自杀的,原因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少了挫折教育,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错了方式方法,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问先生为什么从来没打过女儿,甚至连说都很少说,他的理由是,就这么一个,打起来万一失手,没了轻重,造成遗憾终生的后果,后悔都来不及。这就是他放弃尽职尽责的理由。是不是把生活中的个例过于放大了,又不是所有的父母会把孩子管成了这样的结果。
先生提起他家曾经的邻居,独生女儿到了谈朋友的年龄,自己找了个门不当户不对的男朋友,父母百般阻挠,一次次地把她从男友家抓回来,软禁在家里,结果,女孩过于倔犟,割腕自杀了。女孩父亲一夜之间白了头,那份失去女儿的凄惨改变了所有邻居的教育理念。这也是他们家孩子什么事父母都不掺和的原因。总感觉这种因噎废食的观念有点滑稽,有时候父母在孩子的日常教育问题上多些约束,少些姑息,也许就不会让孩子助长那份任意,接受不了挫折。这方面,我还是挺欣赏妈妈管教孩子的魄力。
我们小时候,犯了错,父母是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实时纠错,一点都不会姑息的。一次弟弟淘气,趴在井沿往下看,让路过的妈妈碰见,一顿胖揍,弄得弟弟一时弄不清挨打原由,发懵发楞。路人看着弟弟嘴角有了血迹,提醒妈妈是不是下手太狠了点,这样的打法,就不怕孩子长大记仇。妈妈当时最豪横的回答是:“不打不长记性,想记仇就记仇,大不了,我老了,他打我”。就这样的无所顾及,很少刻意躲闪的教育方式,陪伴我们一点点地长大,从小就知道任性有底线,淘气有边缘,父母的管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对父母的感恩、理解和爱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点点融入骨子里的自然而然。
教育孩子如修理小树,树小的时候,有旁枝左叉,就及时发现,适时修剪,一是小的时候对伤口小,二是自我修复力强,更容易塑形。一旦姑息,舍不得去修剪,放任自流,时间长了,当歪枝长粗长壮的时候,再去修剪,就得伤筋动骨,大伤元气,伤害即使不致命也是不容易恢复的了。从小就开始立规矩,让她明是非,懂取舍,大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自成人了。所以教育还是得趁小趁早。不但可以降低伤害,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