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轮回 作者 刘国华
生命的轮回
作者 刘国华
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是非常弱小、非常脆弱的,就像一棵稚嫩的小芽儿轻轻一抹就能毁灭。这个时候他对于生养她的母体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人在婴儿时期记忆和情感发育还不成熟,她对母体的依赖和眷恋,本能而已。成年人回看养育孩子最初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联想到自己小的时候是如何成长、如何依赖于自己的父母的。
婴幼儿是多么依赖、依恋他的父母啊,几乎须臾不可离。不仅是最基本的生命需求——吃的需要,更有生命的需要,情感的需求。他凭着身体的接触、气味的协助感受着母体的体味、心跳和温暖,母体就是他的天,他的地,他的一切。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作为个体的他慢慢懂事,伴随着更多的接触外界,各种新鲜的东西和刺激的增加,他的身体和个性都在慢慢变得独立。这个时候,她对父母开始由全面依赖变得渐渐分离,情感也慢慢的有些疏离。
长大成人后,婚姻是一道关口,一个分水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划分他踏入真正成年的一个标志。这不仅是他可以进入制造下一代的开始这个环节,而是他在形式上脱离了他一生中最初的家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小“家”。
对于现代的许多人来讲,他需要经历两次养育孩子的过程。第一次是养育他自己的儿女。这时他还年轻气盛,精力充足,劳累对于他来说,不值一提。似乎倏忽间,他的孩子就已长大成人。还没觉什么呢,孩子已成家立业,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小家庭了。这恰如二三十年前的他一样,这个循环真快啊。第二次又该轮到他帮助他的儿女看护他自己的孙辈了。这个时候的他多半已退休,但这个新担子不容置疑地就压在他和他的配偶的肩头。伺候孩子是辛苦的,但比辛苦更大的是责任。劳累就劳累吧,看着孙辈一天天长大,“希望工程”在一天天接近竣工,里边蕴含的希望和期待也在与日俱增,辛苦也就淹没在幸福里边了。
但这个时候他自己的父母已经进入年迈的行列了,而社会还没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养老机制。他还有伺候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他们的帮助和照顾。他们这一代人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时代,他义无反顾,没有选择,只能迎难而上。
同样都是看护和照料,看孩子和照料老人有着天壤之别。看孩子虽然也劳累,责任还大,但这件事它蕴含着希望,使人看到和联想到未来的希望,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活泼可爱,越来越懂事,让人喜不自禁。
而伺候老人,接触到更多的是病痛和衰弱。联想到老人的未来,来日无多,前途渺茫,不免使人灰心丧气。尤其是,当父母进入年迈,颤颤巍巍,手脚都已不灵活。屎尿可能弄到衣服上、被褥上、便器上、地板上时,意识也变得迟钝和模糊时,才是考验儿女的耐心和孝心的时候。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老人的情感更加迟钝,生活不能自理,对儿女的依赖加强。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并不遥远的未来—那个许多人惧怕的死亡时,她(他)还会有什么朝气?
对于很多年迈的人,耳聋、眼花、精神和肢体的迟钝、感情的漠然,等等。你已经很难和他们交流,你对他们的付出,凭的就是过去感情的积累,亲情的发酵,人类传承的习惯、惯力和本能。这就是义务,它义不容辞。这也是一种回馈,一种对于自己的父母养育情感的回馈。
遗憾的是,无论对于哪一端来说,这种付出都是不对等的。并不是说你对子女付出得多,子女就会对你反馈得多,也不是你对父母付出得多了,你的后代就肯定对你付出得多,不是那样,它的不对等还很严重。在这里,付出和回报也许根本不成比例。当然,几乎所有的人,在付出上也是有所区别的,就是对子女的付出永远大于对父母的付出。他们对子女的付出更尽心,更细心,更不遗余力。而对父母的付出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义务和情感的召唤。这似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一种需要,几百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不管怎样,人类总是在繁衍,生命总在轮回,而我们作为这个轮回的一环,做好自己,修为好我们这一环,使它尽可能的圆满,无憾,仅此足矣。
作者简介:刘国华,网名,水天茫茫,执业律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肥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