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中

再说《湾区升明月》仲秋晚会。
尤其是前半部分,简直就是大型K歌现场,如同穿越回学生时代。虽然彼时正当年的明星们如今也是岁月感满满,但就是一个音符就入心,瞬间就把人带回去那个风华绝代的大背景中。
我们这一代人,文艺心与审美大多都是在“港台风”中“偷偷”生长而来的,师长们大概也没想到,这“偷偷”尤其有着深入的力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一切精神却都是饱满而“向上”的,那种支撑就是“力量”。能激起曾经沸腾过甚至现在依旧沸腾的热血…如今的“什么都不缺”,总是让人觉得失去了那种“力量”,最怕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热血。
这种共情,是年少时候种下的种子,各自经历着完全不同的岁月磨砺,却在相同的无数个黑暗夜里相伴与滋养的默契。
我想,最高级的驭人之术其实从来是动情,用“真”来撼动人心,得到的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即招即回。
昨天聊天时候说起我的大学虽然很好,但是在家族里却属于几乎垫底的...因之自小也没觉得有什么优越感。比如,姐姐是清华的,哥哥北理工,妹妹复旦,弟弟北京园林...我,倒是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
正所谓“人不轻狂枉少年”,这其实是个好听的说法。更客观的说法则是轻狂的心指挥着除了一些疯狂的念头之外几乎空空如也的头脑,还自以为是个性,无比了不起。
比如,我年少时候自己汪着不少水的头脑中关于大学的排名就与社会认知是极为不同的。
或许因为姑姑和姑父都是清华的教授,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被家长教育的时候追加一句:“将来好好学习,去清华找姑姑...”每每这种时刻,内心真实的OS都是:“凭什么?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看不上呢,偏不去...”,然而行为展现的却是颌首称是,哈,小孩子就是这么口是心非的。
上了高二,开始真的对大学有所考虑了,复旦大学始终是我心目中的Nober One。不仅仅因为当时最喜欢的城市----上海,更是因为没有一个家人在那。这就意味着是需要完全凭靠自己实力的,少年的心目中,特别在意这种“独立性”的证明。
然后第二是南开,因为是最敬爱的周总理的母校,第三是北大,也是诸多喜欢的先生曾经执教以及文化氛围,第四是人大...至于从小耳朵就听出茧子的清华,哈,直接没进入排名。狂放与二,定然是青春的伴生品,恨不得觉得全世界都盛不下自己,轻蹄快马看尽天涯,唯自由才是最高追求。
当然,话说回来,倘若让现在的我,对少年的我做个评价,那其实怎么排名都无所谓,反正其实自己不具备那个实力。完全就是没有赢过,还去说“我不在乎输赢”的状态嘛~
(0)

相关推荐